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游敏  郑勇 《中国胶粘剂》1995,4(5):29-32
介绍了用Turbo—PROLOG说明性语言写成的金属胶接接头工艺设计专家系统。本系统对钢、铝及其合金、铜及其合金、不锈钢、钛及其合金、铸铁等同种或异种金属胶接接头的工艺设计,胶粘剂选择、胶接工艺参数的确定均可自动完成.  相似文献   

2.
前言随着胶接技术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它已由非承力构件逐步过渡到承力构件。这样,由胶接构成的接头的长期可靠性,即耐久性(国内有人称耐老化性)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接头耐久性的研究国外已大量进行,而我国进行研究的单位还不太多。为了保证胶接产品的可靠性,胶接接头耐久性是必需解决的问题之一。但是,影响通用胶接接头强度降低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如何进行胶接接头耐久性试验?至今没有统一的意见,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结构胶胶接接头耐久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构胶是胶黏剂中具有高强度、耐高温、高耐久特性的一类胶黏剂的总称,主要用于部件中承受载荷的胶接连接。胶接接头的耐久性能是结构胶应用中的一个重要指标。主要从影响胶接接头耐久性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以及实验室研究方法对结构胶胶接接头耐久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粘接技术的发展,胶粘剂的品种和数量与日俱增,各行各业应用极为广泛,特别在人民生活中尤为突出。因此,笔者就自己在工作和学习中的体会谈谈家庭用胶粘剂的选择。家庭选择胶粘剂,必须考虑被粘物的种类和性质,对被粘物了解得越透彻,所选用的胶粘剂就越合适,粘接的效果就越好。同时还应考虑胶接接头承受应力的类型、大小及持续时间、胶接件使用的环境条件(如温度、介质等)、被粘物所允许固化的最高温度和压力、胶接接头的形状、胶接面的大  相似文献   

5.
同轴单搭接胶接接头力学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德新  游敏  余珊 《弹性体》2008,18(1):18-21
利用有限元方法研究了偏轴单搭接胶接接头和同轴单搭接胶接接头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同轴单搭接胶接接头可以使接头趾部的弯矩为零,进而有效地降低剥离应力的峰值和减轻剪切应力的集中程度,是一种极为合理的胶接接头形式。  相似文献   

6.
利用有限元方法研究了偏轴单搭接胶接接头和同轴单搭接胶接接头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同轴单搭接胶接接头可以使接头搭接末端的弯矩变为零,进而有效地降低剥离应力的峰值,减轻剪切应力的集中程度,是一种较为合理的胶接接头形式.  相似文献   

7.
在同轴单搭接胶接接头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新型折曲单搭接胶接接头。通过有限元方法研究了折曲胶接接头和同轴胶接接头的应力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折曲单搭接胶接接头搭接区两端的应力峰值下降幅度均超过40%,并使搭接区出现应力峰值的位置从搭接区端部转移到中部,从而显著地提高接头的承载能力。当L1=7.5 mm时,胶层中应力分布较为理想,各应力呈对称分布,是一种优于普通同轴的胶接接头形式。  相似文献   

8.
在设计胶接接头时,设计师应考虑到制作产品的成本,大气介质的影响,负荷作用时间、方向和负荷大小,以及结构的类型。每层材料之间的切变应力与夹层胶切变应力一样是有害的。从这些材料的抗剪强度的对比关系中,可以测定出接头破坏的位置。  相似文献   

9.
树脂基复合材料粘接工艺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生文 《化学与粘合》2005,27(6):381-383
介绍了复合材料粘接的几种方式,说明了粘接连接方式在复合材料构件中的优点及应用,并主要从树脂基复合材料胶接工艺中的接头形式、前处理工艺、表层纤维铺层方向、粘接长度、胶层厚度、材料性质等几个方面阐述对粘接性能的影响,并对粘接工艺进行优化设计,提高胶接质量.  相似文献   

10.
胶接接头破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介绍了胶接强度理论(材料力学的四大强度理论和断裂力学的断裂准则)、胶接接头的破坏形式(胶粘剂的内聚破坏、被粘物的内聚破坏、黏附破坏和混合破坏)和表面能定义,并对各种形式的胶接接头破坏进行了能量分析,得出理想胶接接头不存在黏附破坏的结论,并指出理想胶接接头的最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一种钢轨接头胶接用的结构胶粘剂的制备、性能以及应用情况。该胶可在温(120℃),0.5h固化,具有优良的剪切强度和韧性以及良好的耐湿性、耐介质性能。该胶粘剂室温贮存期可达2a,适合铁路部门批量生产钢轨绝缘胶接接头。  相似文献   

12.
胶接是铝合金和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的最有效连接方式之一。胶接接头的性能很大程度取决于基体表面,选择合适的表面处理方式能够提升胶接强度。针对目前铝合金—CFRP胶接强度弱的问题,研究了砂纸打磨和阳极氧化两种常用的胶接铝合金表面处理工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喷砂和阳极氧化混合表面处理方式,有效且稳定地提升了铝合金-CFRP胶接接头性能,并通过表征分析进一步揭示了胶接性能提高的机理,发现新型的处理方式结合了机械处理和化学处理的优势,不仅仅能提升表面粗糙度,并且能提升表面氧化层厚度、降低表面污染层厚度,提升表面极性,提升表面能,最终提升接头的性能。  相似文献   

13.
对不同胶层厚度的胶接接头试件进行了加载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胶层厚度增加,胶接接头试件的峰值荷载试验值和峰值荷载模拟值都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特征,在胶层厚度为0.5mm时取得最大值;随着胶层厚度增加,胶接接头试件的裂能试验值和断裂能模拟值都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特征,在胶层厚度为0.5mm时取得最大值,此时的试验值和模拟值的相对误...  相似文献   

14.
<正> 尽管粘接技术具有很多明显的优点,可是胶接接头的耐久性仍是妨碍粘接技术实际应用的重要原因之一。因实际使用的胶接件一般都同时处在环境介质和内外应力的作用之下,胶接接头和其他材料一样,在使用过程中,由于环境因素和应力的作用,性能会逐渐下降,以至不能使用,甚至完全破坏。因此,近年来国内外都在寻求改善胶接接头耐久性的途径和方法。考察胶接接头耐久性的方法之一是应力  相似文献   

15.
胶层尺寸对单搭胶接接头性能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汽车车身中应用日益广泛的钢板胶接结构,通过试验得到了不同胶层尺寸对胶接接头承载能力的影响规律,建立了钢板单搭接头的三维弹塑性有限元模型,分析了胶层尺寸对胶接接头应力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胶层厚度的增加,胶接件的承载能力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合理的胶层厚度应为0.3-0.5 mm;无论胶层厚度为多少,增加搭接区域胶层的长度或宽度.均会提高胶接件的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16.
为了更加精确地计算风电叶片厚胶层胶接接头的极限承载能力,给出了一种基于虚拟裂纹闭合技术的胶接接头有限元建模方法,研究了粘接胶厚度和铺层结构弯曲刚度对胶接双悬臂梁极限承载能力的影响。首先,给出了基于虚拟裂纹闭合技术的胶接接头极限载荷计算的有限元建模方法;然后,建立了胶接双悬臂梁试验件的有限元模型,并预测了剥离载荷作用下的极限承载能力;最后,基于胶接双悬臂梁的有限元模型,计算了不同粘接胶厚度和铺层刚度下的双悬臂梁极限承载能力。研究结果表明:胶接接头开裂行为可以采用虚拟裂纹闭合法进行模拟,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随着粘接胶厚度的增加,胶接结构承载能力增加;随着铺层结构弯曲刚度的增加,胶接结构极限承载能力增加;基于虚拟裂纹闭合法的胶接接头建模方法,可以用于风电叶片厚胶层胶接接头的失效模拟。  相似文献   

17.
尹广旺  冯丹  陈林 《大氮肥》2007,30(4):225-227
通过多年来对输送皮带热硫化胶接技术的应用实践,对热胶接工艺进行分析总结,介绍了胶带接头尺寸的确定、硫化胶接的程序、接头热硫化工艺程序及硫化三要素,提出皮带热硫化胶接中的有关质量要求、需注意的问题及建议.  相似文献   

18.
针对汽车车身中应用日益广泛的钢板胶接结构,通过实验得到了不同胶层局部缺陷对接头承载能力的影响规律,进而采用接头的三维弹塑性有限元模型,解释了实验结果,并提出了接头承载危险系数(K)的概念。研究结果表明,胶层为四角缺陷时,接头处的危险系数随缺陷面积的增加而增大(从0.66增加到0.91),接头的断裂强度由8640N降低到8121N;胶层为中央缺陷时,接头处的危险系数随中央缺陷面积的增加增幅较小,接头承载能力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提升无人机机翼用碳纤维/铝复合材料的胶接强度,采用4因素5水平的正交试验法对超声振动胶接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并与传统未施加超声振动的胶接接头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超声振动胶接工艺中对胶接强度影响最大的是振动时间,其次为振动幅值,振动位置的影响最小;正交试验结果表明,碳纤维/铝胶接接头的最佳工艺参数为A3B5C3D5,即振动时间23 s、振动压力0.40 MPa、振动位置30 mm和振动幅值56μm,此时碳纤维/铝胶接接头胶接强度最大。相较于未施加超声振动的胶接接头,正交优化工艺下胶接接头的最大拉伸荷载平均值提高42.13%,胶接强度平均值提高41.59%。  相似文献   

20.
概述了单一影响因素(温度、湿度、载荷)分别对胶粘剂、复合材料和复合材料胶接接头的影响机理,总结了多因素耦合作用下的老化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复合材料胶接接头中的胶粘剂、复合材料以及胶接界面在温度、湿度、载荷的作用下都会发生变化,对接头的性能都有影响。在未来研究复合材料胶接结构老化机理中,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并且需要考虑复合材料老化对胶接接头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