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拉丝池窑窑型的确定我厂原使用的拉丝池窑的窑型是小型横火焰窑,窑炉的长度比接近1:1,形似蟹,所以也称其为蟹形窑.但这种窑型有明显的缺陷:1.火焰延伸与散热较差;2.玻璃液流动路程短,如控制不当,玻璃液澄清不好;3.喷火口烧损严重;4.火焰空  相似文献   

2.
为适应环保的要求,燃煤、燃气的火焰窑炉玻璃厂家都面临技术改造的问题。政府部门给出两个选择,一个是全氧燃烧池窑,一个是全电熔池窑。本文只对火焰窑技改电熔窑谈一点个人的看法,不妥之处请指正。  相似文献   

3.
任清海  耿铁 《硅酸盐通报》2016,35(6):1716-1719
本文在全面考虑火焰空间的燃烧与玻璃液传热、流动的耦合的基础上,建立了燃天然气横焰玻璃熔窑火焰空间和玻璃液传热、流动过程的三维数学模型.然后以某燃天然气连通式横焰玻璃熔窑为对象,利用商用CFD软件进行了火焰燃烧和玻璃液传热、流动的耦合数值模拟,研究了该熔窖燃烧空间内气体流动和温度梯度分布以及熔池内玻璃液的流动和温度梯度分布,为提高玻璃窑炉的运行与设计水平提供理论依据,从而指导实际生产和玻璃熔窖设计.  相似文献   

4.
一、玻璃棉窑的基本概况我厂玻璃棉窑系蓄热式双流液洞马蹄型火焰池窑.窑长6.76米;宽4.2米;窑池深度865毫米;设计熔化能力18吨/日玻璃液.玻璃液的化学成份为:见表1  相似文献   

5.
一、窑炉的类型熔制泡花碱用的窑炉与普通的玻璃窑炉基本相同,从大的方面可分为坩锅窑炉和池窑两类。因前者原始已被淘汰,目前国内的泡花碱生产全部采用池窑。池窑又分为许多种,通常根据熔化过程的连续与否分为间歇式与连续式;根据加热方法不同又分为火焰窑与电热窑(电炉)两种。火焰窑是以燃烧燃料为热能来源,所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传热理论为基础,提出了玻璃池窑火焰空间三维传热数学模型。运用Monte Carlo方法求解火焰空间的三维辐射传热,采用隐函方法和直接迭代校正方法求解配合料熔化过程的Stefan问题。模拟结果表明,该数学模型是基本上符合实际的。同时模拟了窑体热阻、火焰覆盖程度及胸墙高度对熔化时间、窑顶温度、散失热量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窑体热阻,火焰覆盖程度对玻璃配合料熔化时间的影响很大;同时表明,为了延长窑体寿命,窑炉的胸墙可适当增高。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国外出现了一种新型的池窑结构,将熔制过程和澄清过程分隔开来,配合料进入冷顶全电熔池窑中熔化,配合料熔融成玻璃后进入火焰熔窑进行高温澄清均化,把全电熔窑和火焰窑的优点结合在一起。这种窑型使配合料避免与火焰接触,粉尘和挥发成分减少,使熔制过程和澄清过程的相互影响降到最小程度。玻璃纤维池窑上,先进的池底电助熔技术和各种池底鼓泡技术的应用、先进的燃烧技术的应用、无硼无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熔化玻璃的基本方法是采用"表面加热法,"也就是依靠燃烧火焰从窑池上部空间、窑体对玻璃液表面进行辐射及对流传热.其中90%以上的热量是依靠辐射方式传递给玻璃液的.由于主要是对玻璃液表面进行传热,而在配合料内部及玻璃液层内部的传热、传质均较差.据报导,到达池底的热量,一般仅为玻璃液表面所通过热量的1/  相似文献   

9.
为优化全氧玻纤窑炉燃烧系统,提高窑炉传热效率,本文采用数值模拟方法探究了全氧燃烧玻纤窑炉顶烧与侧烧两种燃烧方式对燃烧空间温度场、烟气流场、玻璃液温度场和传热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顶烧窑炉火焰聚集,燃烧空间温度差异明显,侧烧窑炉火焰在窑长方向上均匀分布,燃烧空间整体温度高于顶烧窑炉;侧烧方式对大碹和胸墙耐火材料高温侵蚀程度更高的可能性更大;侧烧窑炉高温烟气在燃烧空间中停留时间延长有利于烟气与燃烧空间内气流和耐火材料进行热交换,统计得到侧烧窑炉出口烟气平均温度更低;侧烧窑炉玻璃液沿窑宽方向上温度分布较均匀,顶烧玻璃液平均温度为1 531℃,高于侧烧玻璃液平均温度1 523℃;顶烧窑炉传热效率为52.3%,侧烧窑炉传热效率为51.9%,顶烧窑炉和侧烧窑炉采用相同天然气供应量、电助熔功率、玻璃液熔化量条件下,顶烧窑炉中喷枪火焰直接作用到玻璃液和配合料层,传热效率更高。  相似文献   

10.
利用Flutank玻璃熔制过程三维计算机模拟软件研究了浮法熔窑不同部位保温对玻璃熔制、澄清、均化质量的影响.评价指标包括池内玻璃液温度场、速度场、砂粒熔化时间、玻璃液回流量、回流耗热、液流澄清因子分布、澄清气泡消除和逸出情况、出料口玻璃液温度等.结果表明:窑池保温可提高玻璃液温度、缩短熔化时间、增加澄清因子、降低火焰温度,同时,它也增加回流以及微小气泡(半径小0.1mm)随出料流流出池窑的可能性.Flutank模拟软件还可用于窑体保温后火焰温度制度的调整匹配和冷却部液面冷却强度的确定.  相似文献   

11.
胡昌盛  王介峰 《玻璃》1993,(3):5-8,4
运用玻璃池窑火焰空间零维传热数学模型和燃料燃烧计算数学模型,采用计算机模拟,在火焰向配合料传热效果、热损失不变的前提下,模拟了富氧燃烧节能效果及工艺控制参数.  相似文献   

12.
针对1.3 t/d玄武岩池窑进行数值模拟,建立纯氧燃烧池窑火焰空间和玄武岩玻璃液流动空间的三维数学模型,利用fluent软件对池窑窑炉系统及通路系统进行数值模拟,获取池窑内部空间的速度场及温度场。通过与现场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最大偏差小于8%,说明该数学模型能够比较客观的反映玄武岩池窑窑炉及通路空间温度场、速度场分布规律,这对了解窑炉工作原理、改善工况以及优化窑炉设计都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纯氧燃烧技术、池窑熔化率、易熔玻璃配方、电助熔技术、热工技术、窑体保温、余热利用等玻纤池窑节能的方法和意义;并对采用纯氧燃烧技术及采用新玻璃配方对能耗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论述了节能的原因,同时也指出了采用某些方法要注意的问题和玻纤池窑节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氧含量对富氧燃烧玻璃熔窑热工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会平  顾骏伟 《硅酸盐通报》2010,29(5):1197-1201
为加深对富氧燃烧玻璃窑炉热工特性的进一步认识,在燃料燃烧计算的基础上,应用改进的充分搅拌火焰空间传热模型,采用数值方法计算研究了氧含量对玻璃窑炉热工特性参数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随氧含量增加,空气需要量和烟气生成量逐渐降低,理论燃烧温度明显提高;氧含量增加,火焰黑度增大,火焰辐射给玻璃料液面的热量也增大,且增幅显著,表明富氧燃烧确有节能降耗的作用.氧含量改变对窑墙内、外表面温度和通过窑墙的散热损失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5.
国外日用玻璃池窑日益趋向于大型化,高出料量、高熔化率、高机速是发展的普遍趋势。由于采用先进的加料机和燃料喷嘴、燃烧工艺采用数控,并且采用优质耐火材料和窑体保温、余热回收、鼓泡、电助熔等新技术,使玻璃液熔化质量提高,单位能耗下降,一般每吨玻璃  相似文献   

16.
基于计算流体力学,分别建立了玄武岩池窑中的火焰燃烧、原料熔化以及熔液流动三大空间的数学模型。依据各空间交界面之间的热量传递和温度机制,采用Fluent软件对三大空间进行了热耦合模拟。在模型经实验验证的基础上,分析了三大空间的温度场、速度场的分布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所构建的数值模拟方法可用于指导玄武岩池窑设计和参数优化;顶烧枪的布置方式可保证火焰空间的整体温度分布较为均匀,并能够维持熔液表面附近的气流温度在较高水平;沿着熔液流动空间的自由表面直至池窑底部,熔液的温度首先逐渐升高并在电极高度附近达到最大值,之后开始下降;采用电助熔技术可有效提升池窑深度方向上的温度均匀性,从而大大提升生产规模,降低成本。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国内和国外实践经验,较全面介绍了天然气的燃烧及其在玻璃池窑上的应用。实践表明,小炉结构、喷枪形式、喷嘴直径、天然气喷射速度和流股大小等参数的确定,以及燃烧器的安装位置等综合考虑,是达到燃烧自增碳、强化火焰给热能力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电助熔系统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玄武岩池窑的熔制效率。本文基于CFD方法对玄武岩池窑中的火焰燃烧、原料熔化以及熔液流动三大空间进行热耦合模拟,研究电极电流密度、电极长度、电极布置高度、布置方式等关键参数对电助熔池窑熔制均匀性的影响,为电助熔系统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指导。结果表明:池窑出口温度随电流密度增大、电极布置高度增加以及电极长度的增加而升高。此外,当电流密度大于2500A/m2、电极布置在池深方向的中下方、电极长度大于350mm以及电极采用横插方式时,熔液空间具有较好的熔化均匀性,且池窑出口熔液温度均高于1360℃,有利于后续的拉丝作业。  相似文献   

19.
(二)测玻璃液温度 玻璃液是半透热体,具有选择性吸收与辐射的特点。除不同颜色的玻璃液有不同的透热性外,根据现有资料表明,波长大于3微米的辐射线能被玻璃液面吸收,只有波长小于3微米的辐射线才能透过玻璃液(图2)。这样,CO_2、H_2O气体的辐射对液面的影响大,火焰内碳粒和上部空间窑壁的辐射对液面下玻璃的影响大。另外,玻璃液温度是它与火焰、窑  相似文献   

20.
一、前言玻璃池窑的窑底和火焰空间的窑顶,由于砌体内表面温度高,砌体的厚度薄,且散热面积大,这两部份的散失热量很多,一般约各占池窑全部热消耗的10%。因此,对这两部位采取有效的保温,对提高池窑的热效率,节约燃料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对这二部位进行有效保温也容易造成窑顶塌落和窑底漏料等事故。尤其是窑底,一旦发现损坏,很难抢救,就会造成重大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