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离子液体作为CO_2吸附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离子液体(ILs)是完全由特定阳、阴离子构成的在室温或近于室温下呈液态的物质,是一类新型"软"功能材料或介质,CO2能与ILs发生强相互作用,在其中具有很高的溶解度。本文综述了CO2在传统离子液体、功能化离子液体、聚合离子液体及其他形式离子液体中的溶解度,讨论了CO2在离子液体中溶解度的影响因素以及计算机模拟在离子液体溶解CO2研究中的应用,指出了离子液体作为吸收剂的优缺点,展望了其代替传统CO2吸收剂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2.
离子液体是室温下呈液态的离子化合物,是一类新型的"软"功能材料或介质,具有优良的可设计性,它作为一种绿色溶剂,具有很多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能,可广泛应用于高分子材料中,本文介绍了离子液体在高分子溶解,合成,改性,降解等方面的应用。并展望了离子液体在高分子材料领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离子液体是一类新型的"软"功能材料或介质,具有优良的可设计性。它作为一种绿色溶剂,具有很多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能。本文介绍了离子液体在自由基聚合反应、活性聚合反应、电化学聚合等高分子合成反应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离子液体由阳离子和阴离子构成的液态盐类物质,具有热力学稳定性好,无可燃性等优点,被称为"绿色溶剂"。离子液体具有这些优点,被应用到微乳液体中,得到的体系为离子液体微乳液。本文主要介绍了离子液体微乳液的类型和应用进展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离子液体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离子液体是在室温或室温附近下呈液态、具有离子特性的新型溶剂,具有超低蒸气压,也称为绿色溶剂。介绍了离子液体的历史发展、种类,论述了离子液体在化学反应、分离过程、电化学、高分子离子液体及其他领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广东化工》2021,48(10)
离子液体微乳液具有稳定性高、溶解能力强和"可设计性"的优良特性。研究以季铵盐离子液体为极性相,以环己烷为非极性相,曲拉通-100和正丁醇为复合表面活性剂构筑具有离子液体包油(O/IL)、双连续(BC)和油包离子液体(IL/O)三种结构的微乳液体系。当温度从20℃升高至50℃时,[N_(4444)]CF3COO、[N_(4444)]Cl和[N_(4444)]Br三种季铵盐离子液体微乳液的单相区面积增大,且黏度降低。[N_(4444)]CF3COO微乳液粒径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而[N_(4444)]Cl和[N_(4444)]Br微乳液则相反。结果表明,温度和离子液体阴离子种类是影响季铵类离子液体成相能力和理化特性的重要因素。该研究能够为离子液体微乳液体系的设计和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7.
离子液体是一种"绿色"的环境友好型化合物,其在室温下多为液态。由于离子液体的阳离子和阴离子部分有着很强的可设计性,将手性结构引入离子液体是许多研究者努力的方向。本文综述了手性季铵类离子液体的研究和发展过程,以及近些年的研究进展,着重地介绍了手性季铵类离子液体的合成、种类及其在现代化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应用化工》2022,(2):452-457
系统讨论了中性离子液体、酸性离子液体、杂多酸离子液体和负载型离子液体在萃取氧化脱硫中的研究进展。通过对比分析认为,负载型离子液体具有更高的催化活性和重复利用性,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简要介绍了萃取氧化脱硫的动力学研究并总结了离子液体的再生方法。提出了离子液体在脱硫领域具有的优势及其面临的挑战并展望了新型离子液体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离子液体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因此成为毛细管气相色谱固定相的理想材料。该文阐述了离子液体的特点,并且综述了近几年离子液体作为固定相在气相色谱中的应用与最新的一些研究成果,包括聚合物离子液体、含双阳离子的离子液体、手性离子液体、离子液体键合毛细管柱及其他具有新型母核的离子液体。  相似文献   

10.
系统讨论了中性离子液体、酸性离子液体、杂多酸离子液体和负载型离子液体在萃取氧化脱硫中的研究进展。通过对比分析认为,负载型离子液体具有更高的催化活性和重复利用性,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简要介绍了萃取氧化脱硫的动力学研究并总结了离子液体的再生方法。提出了离子液体在脱硫领域具有的优势及其面临的挑战并展望了新型离子液体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采用两步合成法合成了1-丁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bmim]BF4)的离子液体,并用IR、1HNMR对其进行了表征。在离子液体中,加入对苯二酚和用少量无水乙醇溶解的硝酸银,成功制备了超细银。用XRD、SEM、IR和TEM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采用离子液体方法可以制备出超细银,银粒径较小且分散均匀,不易团聚。结果表明,离子液体既起到溶剂作用,又起到分散剂的作用,是超细银绿色制备的良好介质。  相似文献   

12.
黄武  赵敬  夏一峰 《浙江化工》2009,40(9):20-24,12
随着"绿色化学"理念的深入持续发展,用安全、环保的绿色溶剂替代传统有机溶剂是当前绿色化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本文重点讨论了离子液体作为一类新型的安全、环保型绿色溶剂在有机合成、分离、电化学等领域的应用,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作了简要的展望。  相似文献   

13.
硫酸尾气处理技术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硫酸工业向大气排放的主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随着《硫酸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颁布与实施,对硫酸尾气的排放限制要求更加严格。本文概述了硫酸尾气脱硫技术的原理及特点。详细介绍了目前技术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是氨-酸法,分析了炭法和离子液法等烟气脱硫技术将会应用于硫酸尾气脱硫的前景。  相似文献   

14.
以棉纤维为原料,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为单体,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氯盐(BMIMCl)为反应介质,采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法(ATRP)制备纤维素-g-PGMA接枝共聚物。通过FT-IR和GPC等仪器对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动力学研究结果显示,GMA在离子液体中的ATRP聚合反应动力学呈一级反应动力学规律,并且相对分子质量随单体转化率呈线性增加,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较窄,表明该聚合反应是活性可控的;合成的纤维素接枝共聚物在丙酮溶液中具有自组装行为。  相似文献   

15.
离子液体因其良好的性能被作为溶剂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同时也愈加受到人们的关注。也因此人们逐渐探索出离子液体在色谱分析领域应用效果良好。针对这一现象,从离子液体的组成、性质、合成方法及离子液体在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毛细管电泳方面的应用进行阐述,以期对离子液体的实际应用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6.
李艳伟  徐鑫 《化学与粘合》2006,28(2):111-114
离子液体作为一种环境友好的催化剂和溶剂,受到了人们日益的关注。本文从离子液体作为溶剂、催化剂溶解于离子液体、离子液体的负离子作为催化剂配体三个方面,详细地介绍了离子液体在烯烃复分解反应中的应用,很好地解决了催化剂难储存、难循环利用和底物范围狭窄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离子液体作为一种新的绿色溶剂,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从离子液体在氢甲酰化反应中的作用出发,介绍了离子液体/有机两相催化体系、离子液体/超临界二氧化碳催化体系、固定化离子液体多相催化体系等方面研究进展,并预示了离子液体在氢甲酰化反应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Ionic liquid‐based three‐phase partitioning (ILTPP) is a promising technique to recover high‐added value proteins at the liquid–liquid interface. Its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highly depends on the net ionic liquid consumption. Alternatives to maximize the fraction of ionic liquid that can be recycled are studied. It is demonstrated that the addition of extra salt, previously proposed in literature, has a very limited effect on ionic liquid recovery for relatively high protein concentrations in the feed stream, and that it may even lead to an increase of the ionic liquid losses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However, small additions of salt are shown to be effective and profitable from an economic point of view. Vacuum evaporation is shown to allow for the complete ionic liquid and salt recovery, reinforcing the sustainability and viability of ILTPP processes. © 2014 Americ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Engineers AIChE J, 60: 3577–3586, 201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