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Arps递减分析和模型预测2种方法对塔河油田缝洞单元的可采储量进行计算。由于模型预测不存在递减段选取的问题,因此可以把模型预测计算出的结果作为参考,与Arps递减分析计算出的结果进行比较,然后再调整递减段,从而得到比较可靠的结果。因此建议2种方法结合起来对塔河油田缝洞单元的可采储量进行计算。同时对塔河油田动态储量的递减分析还提出了关于其递减段选取的标准。  相似文献   

2.
塔河油田4区奥陶系油藏是一个特殊类型油藏,超深、高温、高压、储集空间多样、油水分布复杂,属于多缝洞单元立体叠合成藏的非均质性极强的缝洞型碳酸盐岩复合油藏。本文以该油田为例,根据油井储集体发育及其水体连通的差异影响(包括后期人工改造和开发部署),裂缝和溶洞的影响以及开发部署上分析单井含水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进一步深化对该类油藏含水变化规律的认识。从而为因含水上升造成的难题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提高开发效果和开发水平。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对于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因此,如何合理的对资源进行开采即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大难题。在碳酸盐岩中,油藏资源较为丰富,但埋藏较深,因此开采难度较大。尤其是对于缝洞型碳酸盐岩来讲,由于其本身的特殊特点,油藏的开采难度更加难以想象,在油气开采的过程中采取注水压锥的措施,并通过实践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主要从注水压锥的基本原理出发,通过分析影响注水压锥的因素来理解其在油藏开发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4.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注氮气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河油田注水替油吞吐进入高轮次以后,油水界面不断升高,注水替油效果不断变差,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构造起伏的高部位,此类剩余油俗称“阁楼油”。国外利用氮气及天然气驱工艺开采“阁楼油”的技术已成熟。为了进一步提高塔河油田的开发效果,开展了对注N2开采裂缝一溶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可行性的研究。针对塔河该类油藏的地质及生产特点,分析了注氮气提高采收率的机理及有利地质条件;在井筒多相流及数值模拟的基础上,论证了塔河碳酸盐岩油藏注氮气提高采收率的可行性,对注气量、闷井时间、注气采油方式、注气速度等技术政策界限进行了优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塔河碳酸盐岩油藏一定工艺技术保障下,注氮气提高采收率是可行的,预计采收率提高10%左右。  相似文献   

5.
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注气吞吐选井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开采程度加大,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的剩余油常呈阁楼状分布,常规开发手段难以动用,通过注气(氮气)吞吐可有效动用。通过分析塔河油田各区注气吞吐井的油藏地质特征、生产特征以及注气后生产效果,总结出4条注气吞吐选井认识:阁楼状剩余油与储集体所处构造位置无明确对应关系;剩余油越丰富,注气吞吐效果越好;溶洞型储集体水体能量强,注气吞吐效果差;油气生产层段位于储层顶界易导致气体回窜,严重影响注气效果。  相似文献   

6.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具有储层埋藏深、非均质性强、油水关系复杂等特点,开发进入中高含水期后剩余油开采难度加大。结合碳酸盐岩油藏单井注氮气驱油机理,创新提出了井组气驱提高采收率的观点,通过优选9个井组进行试验,效果显著,累计增油3.27万吨。结合井组气驱现场应用和缝洞型油藏地质模型,分析得出了井组气驱的机理认识,并进行了模型刻画。  相似文献   

7.
水动力学属于流体力学的研究范畴。流体力学在连续介质的基础上,利用微元分析法或有限体分析法,建立流体力学模型,利用牛顿力学定律、质量和能量守恒定律、热力学定律等,结合流体运动的特点,通过数理方法,建立流体运动方程,通过各种数学工具求得所需的工程参数。对于缝-洞型油藏,尽管在整个流场内属于非连续介质,但在相互沟通的缝、洞内,在流动的通道内,仍可以看成是连续介质,仍然可以运用流体力学的方法求解。  相似文献   

8.
碳酸盐岩具有极深的油藏,不同的油藏以及各种油藏所对应的环境具有多样性,缝洞型碳酸盐为油藏的储集空间,这种储集空间的储渗能力非常低,因此成为了主要的渗流通道。当前,越来越多的油田受到了油井含水量上升的影响,这严重限制了石油的正常产量。石油开采企业必须对这种现象给予足够的重视,在石油开采的过程中,如果发现油井的含水量较高,就可以选择注水压锥的手段,这种方法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提升石油产量。主要对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注水压锥措施进行简要分析,希望能够为石油开采做出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塔河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油水界面确定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了综合利用静态(断裂分布、储层预测、地震方差体分布)资料和单井动态(单井DST、酸压测试、生产动态数据)资料分析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油水界面的方法,并对具体区块作了分析,最终得出以下几点结论:单井测试资料表明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没有统一的油水界面;对油井油水界面与储层顶面深度的关系进行了拟合,发现两者呈很好的线性关系,说明单井“出水深度”(即油水界面)随其构造趋势变化而变化,即所谓的“山高水高”;利用此方法可以进行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新井油水界面的预测,指导新井的完钻深度。  相似文献   

10.
轮西油藏为典型的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其储层特点、渗流模式与常规油藏不同,用常规注水方式来稳定地层压力和水驱油来提高采收率的方法难以奏效。为提高该类油藏的采收率,在分析轮西油藏缝洞单元内的油水关系及油井含水变化规律基础上提出单井注水替油工艺,给出了优选注水替油井、确定最佳注水时机及注水量的决策方法,并提出几点建议,为高效开发轮西油藏提供一种新方法。该工艺在LX10-H1井的实践结果表明:与未实施该工艺前相比较,油井关井时间由150天左右有效缩短至50~60天,而日产油量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1.
塔河油田10区油藏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储集空间发育有孔隙、裂隙和溶洞,油水关系复杂,对后期生产造成一定影响,正确划分缝洞单元和搞清楚井间连通关系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常规连通性分析需要储层、流体等静态数据作支撑,数据不易获取,可操作性差。针对10区的七口井,本文主要利用动态干扰特征,验证各井间的连通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针对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非均质性强,储集体中油水分布复杂,常规容积法难以提供一个具有合理确定性的储量数值的问题,提出可利用物质平衡法和改进后的童氏图版法计算原油的动态地质储量,并对物质平衡法和改进后的童氏图版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通过实例计算说明应用该方法可以给油藏标定一个更合适的采收率,较之于容积法计算结果更符合生产实际.  相似文献   

13.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具有储集体埋藏深、储层非均质性强、储集空间变化大等特点,可借鉴的经验少,大部分高含水单元现有治理手段有限,为保持高产稳产,迫切需要研究注气提高井组采收率的可行性。在深入调研国内外注气开发、注气机理和影响因素等基础上,开展注气开发物理模拟实验,推导出井组气驱开发的理论模型、注气机理,初步得出井组注气的优选原则。并且通过实例分析进一步论证井组气驱对大尺度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有很好的适应性,为缝洞型碳酸盐岩提高油田采收率、控制递减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中原油田在内蒙拐子湖洼陷G6井首次钻遇古潜山缝洞油藏,针对该井埋藏深3978.55m,压力高,压力系数1.26,含蜡量高6.28%,钻井过程中既漏又喷,7in套管下深浅且未连接到井口的特点,采取了技术套管打悬空塞封堵油层后回接7 in套管到井口、钻井试油一体化、钻采一体化井口四通、安全组下油管柱试验、安全组配高压清蜡设备、井下脱卡技术求取压力恢复资料等工艺技术,圆满完成了G6井钻完井试油测试一体化施工,6 mm油嘴放喷,油压25.8 MPa,日产油211 m~3和日产气10.8万立方米的效果,控制石油储量1 083.09万吨。  相似文献   

15.
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储集空间为溶蚀孔洞和裂缝,受岩溶缝洞发育特征及规模影响,空间上可能存在多种情况,包括大型独立溶蚀天然缝洞、大范围小型溶蚀孔洞组合等。在试井解释过程,需要简化地层模型来进行分析。因此,在宏观上将溶蚀孔洞空间上发育较为均匀的储层等效为均质储层,实例井分析表明简化分析的方法可靠性较高,分析结果与实际油藏生产特征吻合。  相似文献   

16.
塔河12区缝洞型油藏开发地质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根据AD 12缝洞带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型储集层地质特征以及生产特征,分析了AD 12缝洞带出水类型以及出水原因。通过见水时间与产层海拔深度关系,判断出产层出水特征基本符合由构造低部位到高部位侵入。同时认为该研究区总体油气充注程度较低,井与井之间的连通性较差,局部出现底水较发育以及油水分布倒置状况。通过以上认识,最终建立了缝洞带储层油水体组合模式,这对描述碳酸盐岩缝洞型储集体内流体分布以及指导其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缝洞型油藏储层特征与常规砂岩储层区别较大,孔洞及裂缝交错发育,大型溶蚀孔洞作为主要的流体储存空间,裂缝作为流体流动通道,由孔洞和裂缝组成的渗流空间形成了典型的双重介质模型。通过实例井分析了该类缝洞型储层试井双对数曲线所反应出的双重介质模型,为类似储层类型试井解释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8.
本文针对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的特殊性,开展了差异化分析,在储集空间类型、流动模式、开发设计思路、开发方式、生产工艺等方面的特殊性分析基础上,对标分析现行的碎屑岩油藏开发标准的适用性,选取开发地质描述和油藏工程设计中147项条款内容,研究总结标准制定过程中的需求,为《缝洞型油藏开发方案编制规范》行业标准编制确立了正确的技术路线。经过细化标准条目要求,实现标准条款的精准和有效聚焦。  相似文献   

19.
缝洞型油藏储层具有非均质性严重、流体分布复杂、缝洞本身的多尺度性和连通多样性的特点,随着现场开发的不断深入,只采用注水措施难以保证需求,还需从机理入手提高原油采收率和改善开发效果.因此,结合单井物模注气替油实验,研究了底水和注气方式以及含油体积对注气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底水充足时可借助底水能量驱油,在注气轮次相同时底...  相似文献   

20.
拐子湖凹陷基底古潜山油藏类型为缝洞型挥发性油藏,分析国内外缝洞油藏各个开发阶段所采取的一系列增油挖潜开发技术,对内蒙拐子湖凹陷基底潜山缝洞型油藏挖潜工作提出建议。高产稳产及产量递减阶段,可参考任丘潜山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六大挖潜技术。高含水后期或快速递减阶段,借鉴塔河油田注水替底部油,注气替阁楼油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