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维连  徐岳生 《稀有金属》1992,16(2):134-136
原始电阻率不同的NTD CZ-Si单晶,消除辐照损伤、恢复电参数所需的最低退火温度不同。原始电阻率越低,恢复电学性能所需的温度也越低。当掺杂比大于5时,这种差异变得不明显了。这主要是由于辐照引入的损伤程度、缺陷形态及密度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2.
3.
退火工艺对锗单晶的导电性能有很大的影响。退火温度超过550℃会导致N型锗单晶电阻率升高,750℃以上温度退火甚至会发生N型锗单晶的导电型号变为P型。同时,退火温度超过550℃会导致锗单晶电阻率径向分布均匀性变差,这是Cu杂质与晶体缺陷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低温轧制工艺、低温+缓冷工艺及正常轧制工艺生产的SCM435盘条的显微组织,研究了不同原始组织及退火工艺对SCM435碳化物球化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低温轧制工艺得到的多边形铁素体、珠光体、贝氏体及少许马氏体组织不利于获得均匀分布的球状珠光体;加热温度、加热时间、等温温度及等温时间同样对碳化物球化有较大影响。试验研究得出SCM435退火合适工艺参数:加热温度760℃,保温1.5 h,并随炉冷却到720℃保温5 h,然后随炉冷却到550℃以下出炉空冷。  相似文献   

5.
采用光学金相以及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对单晶连续铸造以及传统连续铸造2种技术制备的单晶和多晶铜线材冷拔变形组织的再结晶温度、完全再结晶后的晶粒尺寸以及再结晶组织的孪晶界等进行分析,并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与多晶铜线材相比,单晶铜线材的再结晶温度较高,完全再结晶的晶粒尺寸较大;随变形量的增加,两者之间的再结晶温...  相似文献   

6.
基于冷轧双相钢的生产工艺,采用ULAVC-CCT-AY-II连续退火模拟器对其进行退火,通过拉伸试验测试退火后的力学性能,并利用OLYMPUS-BX51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热处理后的显微组织进行观察。结果显示:在760~780℃之间进行保温,缓冷温度设定为670℃,可获得铁素体加马氏体组织;添加Cr可以提高奥氏体的淬透性;预先再结晶处理改变了双相钢淬火后马氏体的形态和分布,得到较为均匀的F+M双相组织。  相似文献   

7.
杨丽芳  魏焕君  孙力  信瑞山  马成  潘进 《钢铁》2019,54(11):80-87
 为了系统研究临界区退火和全奥氏体区退火对中锰钢性能的影响,为中锰钢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在650~900 ℃范围内系统研究了冷轧中锰钢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并通过断口形貌观察分析了试验钢的断裂特性。结果表明,试验钢在临界区退火的综合力学性能明显优于全奥氏体区退火。650~750 ℃退火时,抗拉强度在1 000 MPa左右,强塑积超过30 GPa·%,发生韧性断裂,宏观上可以观察到明显的层状裂纹,微观下为大量韧窝;在800~900 ℃退火时,抗拉强度在743~1 154 MPa范围内波动较大,强塑积不足10 GPa·%,断口平整,发生脆性沿晶断裂;退火温度为650 ℃时,组织为片层状和等轴状的奥氏体、铁素体双相及大量渗碳体;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渗碳体逐渐溶解消失,等轴状组织所占体积分数明显增加,奥氏体体积分数也不断增加,在750 ℃时达到52.2%;退火温度为800 ℃时,有马氏体产生,奥氏体体积分数下降;退火温度为900 ℃时,组织基本为马氏体,残留奥氏体体积分数仅为14.6%。  相似文献   

8.
讨论了不同退火工艺对 St1 2 冷轧薄板性能的影响。全速加热 ,6 80℃保温 2 0 h,能明显改善钢的性能 ,全氢罩式炉退火后钢板为等轴铁素体晶粒 ,并可观察到明显的饼形晶粒特征  相似文献   

9.
对锌含量不同的H62黄铜冷轧带材进行了退火处理,然后对其进行力学性能测定和金相分析。结果表明,锌含量及退火工艺对材料的组织和性能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2试验方案和退火工艺 2.1试验方案 根据前节分析,H68合金属单相α高锌合金,第一再结晶温度低,第二晶粒易长大。结晶理论指出,原始晶粒粗大,加工退火后再结晶晶粒亦大,H68合金在成品冷轧前需经两次中间退火(6.5mm热轧卷坯退火,2.3mm冷轧卷坯退火),  相似文献   

11.
以典型成分Nb-Ti-IF钢冷轧硬卷为研究材料,结合连续热镀锌线工艺特点,系统研究了退火工艺对试验钢组织和织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退火加热温度在720 ℃以上时为完全再结晶组织,加热温度在720~840 ℃间变化时,铁素体晶粒度在10.0级左右,加热温度为880 ℃时,铁素体晶粒度为9.0级;随加热温度的升高,试验钢的硬度下降,当加热温度为920 ℃,因保温后快速冷却得到非等轴组织,虽然组织粗化,但硬度却有所提高;当加热温度为840 ℃时,保温时间在30~60 s间变化时,铁素体晶体尺寸变化较小,但当加热时间从30 s增加到45 s时,显微硬度明显降低,加热时间进一步增加到60 s时,显微硬度变化不大.试验钢退火后具有较强的{223}<110>和{114}<110>织构,且退火工艺条件对它们的影响较小,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554}<225>、{111}<112>和{111}<110>等组分的取向密度增加趋势较明显.  相似文献   

12.
通过实验室模拟热处理的方法对TRIP780钢组织与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钢带运行速度的增加,多边形铁素体体积分数降低,铁素体平均晶粒尺寸增加,贝氏体含量增加。组织中残余奥氏体含量大体呈增长的趋势,残余奥氏体中碳含量基本呈下降的趋势。钢板的抗拉强度逐渐增加,屈服强度和屈强比都是先减小后增大。随着两相区退火温度的提高,铁素体含量逐渐减少,贝氏体的含量逐渐增加,粗大的再结晶铁素体也逐渐被细小的次生铁素体所取代,残余奥氏体量和残奥中的碳含量先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达到一个低谷以后,再随加热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和屈强比规律性不是很强。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制定了几种不同保温温度相同保温时间的退火工艺,对Q345B冷轧低合金高强钢进行退火处理,分析了其性能和组织。发现在670℃保温温度下,获得的性能和组织较好,并由此制订了适合工业化生产的退火制度。  相似文献   

14.
薄壁铜管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控制对于空调铜管的生产和应用具有重大意义。文章研究了不同退火工艺条件下铜管的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在460℃,退火时铜管未完全再结晶,而在500℃和540℃时完全再结晶;当退火温度为460℃和540℃时,延伸率和抗拉强度波动较大,500℃时则波动较小。在500 ℃、35min退火时铜管微观组织细小均匀,力学性能稳定,均能满足空调厂家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利用金相显微分析、蚀坑腐蚀等方法研究了不同退火工艺对用偏析法提纯和三层液法提纯两种不同精铝原料配比生产的高压阳极铝箔再结晶组织及表面晶粒大小、取向、形貌及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再结晶组织主要由立方织构组成,偏析法提纯生产的阳极箔在300℃保温1 h完成再结晶,立方织构占有率趋于最大值,三层液法提纯的阳极箔在350℃保温...  相似文献   

16.
李云  王作成 《山东冶金》2009,31(3):44-45
研究了冷轧和退火条件对高强IF钢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无论在何种退火条件下,增加冷轧压下率有利于深冲性能的提高,提高退火温度对高强IF钢的深冲性能有利。虽然随着退火时间的延长,EI、n值和r值提高,但是一味地延长退火时间对r值的提高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采用Gleeble-3800热模拟实验机,结合透射电子显微镜和电子拉伸试验机,研究了不同连续退火工艺对H345冷轧低合金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为815℃、冷却速率为28℃/8的连续退火工艺,可以提高钢的屈服强度。  相似文献   

18.
碳化物对H13钢退火软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扫描电镜、物理化学相分析和X射线衍射方法,测定了不同退火经工艺下H13钢中基体的合金元素含量和碳化物类型、尺寸、分布、对对量以及退火硬度。明确了H13钢退火后硬度的高低与碳化物粒子的大小、相对量及碳化物的类型的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19.
退火工艺对冷轧深冲板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了08Al深冲钢的再结晶温度;研究了罩式退火时500-710℃间加热速度和710℃的保温时间对深冲板组织、性能和再结晶织构的影响;提出了有利于提高08Al深冲性能的退火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成份和退火条件对真空熔炼的,铌处理的低碳钢屈服行为的影响。添加的铌导致稳定作用,也就是说,免除在再结晶条件下不均匀的屈服或吕德应变。稳定作用是铌的作用,铌能生成碳化物,这样就把固溶体中的碳含量降到极低。氮通过形成 AlN 优先从固溶体中除去。结果可用来估计碳化铌在铁素体中的溶度积。达到稳定性所需要的铌的量是总的碳含量和退火温度的函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