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建筑呼唤评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众所周知,当前中国的建设规模举世无双。由于建筑师的人数与建设规模不相适应,他们的工作一直是饱满的,有的地方甚至在“超负荷运转”。许多发达国家的建筑师对此无不羡慕不已。然而,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总体上看,建筑设计的水平与世界先进设计水平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虽然,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作品,但从数量上看,平平的乃至相当差的建筑还屡见不鲜。因此,为进一步提高建筑设计水平,着力开展建筑评论,就日益显得十分重要了。建筑评论对分析建筑作品,研究建筑创作理论与思想,总结建筑设计经验,从而推动建筑创作水平…  相似文献   

2.
<正>没有建筑设计就没有建筑,建筑评论是建筑设计的助推剂,没有建筑评论就没有建筑设计的发展,因而也就没有了建筑设计的生命。处于21世纪之初的中国建筑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思想、观念和标准矛盾冲突中:是否应该重新研究诸如"建筑美学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建筑评优的标准又是什么?""建筑学还是不是具有客观规律与法则的科学"等问题,这些问题总是着实让我们不得不多加思索。  相似文献   

3.
《城市环境设计》2012,(1):179-185
在中国,"批评"这个词可能容易跟过去的"大批判"联系在一起,如同把"建筑计划"改称为"建筑规划"一样。无论是建筑批评还是建筑评论都需要有一个自己的思想资源。这个思想资源是什么?我们依据什么样的思想资源来进行建筑批评或者说建筑评论?建筑评论出发的基点在什么位置上?这些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建筑评论的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筑评论是一门模糊的学科,涉及记者,史学家,建筑师等众多的职业。建筑评论敢于作出自己的判断,在行业内以及行业与大众之间进行交流。建筑评论的理论基础涉及建筑学,美学,历史,城市规划等各个领域。现阶段的建筑评论进入一个普遍化的明星理代,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论战逐渐消失,折中主义已成为主题,解构主义不再引起社会性的争论,不同理论对立的集团已出现互相容忍和尊重。  相似文献   

5.
林建新 《建筑》1996,(3):22-23
最近,北京、天津、上海、深圳、香港的十多位著名建筑专家,联合发出呼吁,建议在我国进一步开展建筑评论,通过各界人士的参与,以传达社会的要求和公众的愿望,提高建筑设计水平,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建筑观。先秦时期,诸子写史,百家争鸣,致有《诗经》留芳百世,《楚辞》光耀千秋。而建筑,是历史最忠实、最可靠的“沉默”的见证人。一部建筑史,实际上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特征、技术成就、思潮变化、典型实例以及城市规划等,无不反映出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特点,反映出那个时代物质生产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反…  相似文献   

6.
孙钊 《新建筑》1995,(2):16-18,28
建筑评论模式引鉴于文学评价,它是哲学,心理学、语言学等理论上一些思潮在建筑上的反映。建筑评价模式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建筑理论和设计方法的演变和发展,同时它也具体地指导建筑实践。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建筑评论的现状,论述了建筑评论的目的,作用和方法以及建筑评论的结构,并对建筑评论与工艺评论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8.
建筑评论是建筑理论研究者运用批评学的方法自主进行理论建构的一种工具?还是建筑理论研究者与建筑创作者(建筑师)之间切磋交流的一种媒介?抑或是建筑专业圈内部与外部进行能量交换与信息共享的一种机会?本文以"建筑作为一种公其事务"的认知为前提,辨析了广义与狭义建筑评论的概念与功能,讨论了评论者和评论对象的关系,提出了建筑评论写作面向社会大众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顾孟潮 《新建筑》2014,(1):152-153
回顾30年来中国现代建筑评论理论发展历程及其标志性事件,认为总结和分析过去的经验,方能实现中国建筑评论理论与世界先进国家接轨.通过审视百多年来中国建筑的四个发展阶段,梳理出建筑评论理论与设计实践互为表里、互动互赢、共进共退的关系,并指出,只有真正实行“双百方针”,才能促进中国建筑业走向更大、更强.  相似文献   

10.
谈建筑评论的创见性朱大明,郭远目前,建筑评论逐步得到重视,但与建筑创作不断繁荣和建筑实践多元复杂的局面不太适应。不少评论只是满足于做设计的讲解员或宣传员。评论中缺乏提出新的观点和创见性的论证,评论思维单调,评论的角度和尺度大都是既定的,人云亦云,诸如...  相似文献   

11.
《当代美国建筑之根》和《建筑的地域性》两本论文集,相隔50年的时间尺度,探讨了美国地域建筑研究的历程。两书前后照应,以美国为主线清晰地展示了地域建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脉络。本文分析了两书的前后传承关系,对书中重要的人物与事件进行了梳理,通过比较阅读,介绍了美国地域建筑的起源和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12.
在当下的中国建筑评论界,建筑批评的泛社会化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不少建筑评论家变成了社会批评家乃至新闻传播者,而在他们的视野中建筑的本体表达却消失了。这种游离于建筑专业批评之外的发展导致了中国建筑批评本身的整体失落。本文尝试从90年以来中国建筑批评发展的现象入手,对建筑学理论研究的困境和建筑批判理念的缺失进行了浅要剖析。  相似文献   

13.
从建筑语言学论走向新世纪的现代中国建筑艺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筑语言是书写建筑,阅读建筑的手段,也是评价建筑总体艺术水平最为直观而敏感的参照系,多元化潮流下所掩饰的建筑语言流毛病说明了,现代中国建筑艺术的发展仍未未出幼稚的启蒙阶段,作为执业建筑师,唯有平心静气地从规范与净化建筑语言做起,我们才能从总体意义下迎来真正入流的创作新局面。  相似文献   

14.
宋昆 《世界建筑》2014,(8):46-47
建筑批评评如何能够实现推动建筑创作、实现文化传播的目的,取决于作者(建筑师)-文本(建筑作品)-读者(批评者)之间能否达成有效的共识。首先,批评话语中的概念必须是一致的,批评者之间偷换概念往往是意见分歧的主要原因,使建筑批评陷于无谓的争执之中;另外,优秀的建筑作品一定是个开放的文本,能够给予批评者以充分的解读空间;因此,任何解释或批评都是对于作者的"误读",都是合法的,作为作者的建筑师必须正视并包容。只有在这种有效共识的基础之上,建筑批评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陈云昊  董艺  姜华 《时代建筑》2012,(1):172-177
文章结合具体建筑设计实践,全面介绍了现代都市建筑设计院近年来针对建筑设计市场发展趋势,积极探索专项化现代建筑设计机构发展模式,在住宅、商业地产、医卫文教、建筑声学、既有建筑保护等专项化领域形成自身核心竞争力。同时,现代都市院关注建筑师培养,通过设立人才成长通道及内训师等措施,为青年建筑师成长提供更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16.
符别 《新建筑》1992,(2):17-19
建筑艺术伴随人类文明的发展已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时至今日,人们依然在为创造崭新的建筑进行着艰苦探索。瞑目反思,究竟是什么东西使人们不惜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去追寻新的建筑感受呢?难道是功能的要求使建筑师苦心经营他们的空间组合,那么为何一切从功能出发的现代主义正经受着严峻的挑战而无法立于不败之地?难道是技术的要求使建筑师不断追赶新的技术浪潮,那么为何复古主义在建筑发展史中不断回潮?难道是社会审美观的要求使建筑师忙于迎合大众的欣赏情趣,那  相似文献   

17.
整体思维是当代建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现代设计方法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中,从线性设计走向整体设计。岭南建筑学派较早发展和完善了自己的整体观和整体设计方法,当代岭南建筑学派的创作方法以"两观三性"为认识论基础,形成了一整套成熟高效的整体设计方法,为岭南建筑学派实践和谐与创新这两大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方法论的支撑。  相似文献   

18.
陈谋德 《新建筑》2000,(3):45-48
认为《建筑的革命》是有关建筑本体论的重要著作。对建筑是什么、为什么、研究什么、建筑的未来等四个本体论问题作了综合论述 ,并提出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19.
针对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 CAAD)课程教学的现状,在充分领会全国高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发展纲要精神下,结合多年教学经验,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内容、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提出几点改革措施,并进行了初步实践,对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