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艳玲  肖大威 《华中建筑》2010,28(7):169-171
"文化空间"保护代表了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思路,文化空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间最直接的纽带。该文把"文化空间"保护的思路引入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中,分类归纳历史文化村镇中的"文化空间",使历史文化村镇中的"文化空间"更清晰,促进历史文化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2.
针对平遥古城信仰建筑在经济社会大发展的背景下作为重要文化载体受到较大冲击的现状,通过挖掘平遥古城信仰建筑空间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归纳其特征,使信仰建筑空间保持自身文化载体的功能,将古城文脉更好地融入城市公共生活,带动区域活化发展。在前期文献典籍研究、实地调研、信息归纳整理的基础上,总结了平遥古城信仰建筑空间的历史和现状; 分析得出了平遥古城信仰建筑空间在宏观、中观、微观3种不同尺度视角下的文化特征,包含布局特征、类型特征及其形成的内涵因素,并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了保护与开发的建议。结果表明:平遥古城信仰建筑在宏观布局上体现出宗法性与合礼性、多元性与开放性特征,在中观上体现出了亲和性与节点性、实用性与功利性特征,在微观上体现了信仰对象的融合性与杂糅性特征; 所得结论有利于理解中华古代信仰文化,为保护信仰建筑空间和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理论根据,为探索历史城镇的活化发展途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林伟军 《山西建筑》2012,38(10):23-24
以台山市"二街一村"保护规划为例,通过对历史文化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困境和特点等方面的分析,探索了历史文化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4.
《门窗》2016,(12)
随着我国对历史文化与传统街区保护的不断重视与意识提升,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同时,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也是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中的核心内容。本文以广州市荔湾区文化遗产普查为例,通过总结摸清范围内的可移动文物、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析历史文化建筑保护的意义与方法,分析了当前历史文化建筑保护的现状,并提出完善历史文化建筑保护体系的过程与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5.
张松 《城市规划》1999,(7):50-53
以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为研究案例,结合国外历史保护和世界文化遗产维持管理的经验,探讨了历史文化城镇保护的目的与方法和历史环境保护的原真性问题,并对平遥古城的保护工作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6.
叶青  杨豪中  王伟 《华中建筑》2020,38(2):99-103
以青城古镇为研究对象,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处的整体空间环境,用量化、质化的方法解析历史古镇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物质空间中的活跃度及密切度,探寻适应青城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传承空间环境的整体性保护策略,包括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空间相关信息的叠加与整合,以及古镇经济发展,人与文化、空间、社会之间的整体性保护。  相似文献   

7.
我国有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街区、古村落建筑群、历史建筑以及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的文化生态保护区等文化遗产的分类.为了更好地保护区域层面保存至今仍较为完整的一些板块状的历史文化遗存,提出 "城乡历史文化聚落"的概念.这个概念包括三个要素:首先是跨越一个以上城市行政边界的区域性地理单元;二是呈现出有别于其他区域地理单元的、其生成历史和演化历程以及有形遗产和无形遗产方面有许多共同性和相似性的地域文化色彩;三是富集着丰富多样的、具有复合性和整体性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要素.笔者在过去提出的"系统性与关联性"特征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城乡历史文化聚落"具有的区域性与单元性、文化的共性与个性等内在特征,认为这些特征的认识直接影响到对历史文化价值的评估和认识.作为结论部分,反思了我国文化遗产认识方法上存在的问题,提出随着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保护与发展实践领域的拓展,认识方法应当从"分"走向"合",保护方法上从"分类保护"走向"整体保护".这里所提出的"城乡历史文化聚落",作为文化遗产的一种类型,正代表了这样一个新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工业建筑》2016,(3):38-45
历史街区中蕴涵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则关系着历史街区的延续和特色发展。以扬州东关街历史街区为例,采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访谈法等与实地空间调研相结合,针对历史街区中与非遗相关建筑空间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以研究取得的访谈主体的主观认知和调研的客观数据为基础,深入挖掘其中的规律,提出历史街区中非遗相关空间的评价方法和控制原则,以促进历史街区的文化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梳理总结当前我国历史街区保护工作的现状,针对保护工作从关注物质文化遗产转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趋势.对当前无形文化相关保护内容的研究与实践作出评价,指出了一些问题和缺陷;并通过台湾地区的经验介绍,提出历史街区保护未来的发展方向须从进行"空间改造"转向"价值重塑",并就此指出应该采取的策略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吴强 《城市规划》2007,31(5):93-96
以安徽东至尧渡老街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与城市设计研究为例,在基于城市设计思想方法的文化遗产历史空间保护的设计上,认为文化遗产的历史空间保护与城市设计,在本质上都是致力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空间设计,有着异曲同工之源的文化解读,文化遗产的历史空间保护,实质上是一个城市设计战略层面的把握与空间设计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城市文化地图与城市文化规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瓴  赵万民  许剑峰 《规划师》2008,24(8):67-71
城市文化地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可显示城市文化建设与文化保护成果方面的信息,成为一册(幅)指示详细的城市文化导游图,还是一种重要的分析工具,能从信息的角度引导并服务于城市的文化发展,推动城市空间的文化规划和建设,动态地反映和推进城市文明进步的历程。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3,(10)
"文化例外"是上世纪90年代初关贸总协定谈判时法国提出的,旨在将文化产品排除在自由贸易之外。法国政府通过立法和财政手段应对美国大肆入侵的视听产品、保护和发展本国的文化产业。"文化例外"实际上是一种文化保护主义。政府的介入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本国文化产业受美国文化巨头侵袭的力度,但文化保护主义政策毕竟存在局限性。政府干预和市场调控双管齐下、互相弥补才是各国文化繁荣的根本保障,世界文化才会多样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文化投资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宇丹 《建筑学报》2006,(12):52-53
立足于市场运作机制下,历史文化遗产面临保护与开发的两难境地,如何把对历史文化遗产中文化价值的利用转化为有利益回报的投资工具,借鉴欧洲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文化投资的成功经验,以期对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6,(2):52-54
大学文化建设是提高学校办学软实力的需要。老区高校的文化建设,必须提高对红色文化的认识,以红色文化自觉推动大学文化建设;必须提高对红色文化的认同,以红色文化自信推动大学文化建设;必须在文化建设的内涵和外延上下功夫,积极探索文化建设的自强之路。  相似文献   

15.
我国城市综合竞争力理论与评价方法探析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2  
石忆邵  顾萌菁 《规划师》2001,17(3):86-89
简要回顾我国城市综合竞争力的研究现状,对其理论体系和影响因素进行初步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计量方法和模型得出我国35个主要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16.
尽管在西方国家文化规划的产生背景与当前我国城市发展规划中文化视角的出现之间的确存在有发展阶段、国情特征所决定的差异性,但本质相似的追求目标仍使西方文化规划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及其所形成的内容方法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本文较为完整地还原了西方文化规划的演进历程,并在此基础上着重研究了西方文化规划的编制内容与技术方法,以期对我国未来的"文化规划"编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Fascist cultural policy advocated the political engagement of artists and architects through the medium of their artistic production. In its three versions over a ten-year period, the Mostra della Rivoluzione Fascista revealed shifts in the political emphases of the regime and in the aesthetic proclivities of architects,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 Mostra affords an uncanny index of the affinity modernist architects perceived with the Fascist party.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6,(4):88-91
选取俄罗斯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在北京各高校就读及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就读的俄罗斯大学生为例比较在中国留学的及在本国就读的俄罗斯大学生的适应性特点及认知行为因素特点(交际宽容性,自我管理能力以及应对方式特点)。结果表明,俄罗斯留学生在中国的适应性较差,一系列认知及行为因素如交际宽容性、自我管理能力以及应对方式特点对俄罗斯大学生的心理社会适应过程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9.
基于古镇文化功能研究视角,梳理整合历史文化名镇文化功能提升模式方法与技术路线。结合实地调研、案例研究,在综合分析安居古镇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适合安居古镇文化功能提升的举措、建议,以期能为历史文化名镇文化功能提升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