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卫琳 《南方建筑》2010,(6):16-17
本文简要介绍了开展中国传统民居可继承性发展的必要性,指出了当前民居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民居设计和改建的三种主要方法,总结了一些省份在推动民居建设方面开展的工作和取得的经验。强调传统民居设计建设必须要政府加大指导,设计师充分了解地方文化和时代需求,广大农民要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2.
宏村是具有代表性的皖南传统古村落,其理想的风水环境和民居的整体规划布局都遵循了中国历史传统的居住地选址的原则,其民居所呈现出的建筑特色也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宏村传统民居在中国古建筑史上的人文价值和建筑价值不可估量。现代建筑发展迅猛的今天,我们如何对宏村传统民居进行价值判断,它的优势与问题又各自在哪里,即我们对宏村民居的当代价值判断将深刻影响着对传统民居的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3.
张倩 《室内设计》2004,(2):12-31
我国传统民居建筑扎根于本土,生长于自然,孕育于生活,具有朴实、浓郁的乡土气息。由于建筑就地取材能发挥建筑材料的特性,因而取得技术与艺术的统一。它们其中的优秀范例无疑是我国建筑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从事现代建筑和室内设计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  相似文献   

4.
丁明静  李峻峰 《华中建筑》2013,(10):131-135
该文以西递和宏村两地的民居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考察,分析和归纳徽州民居从入口到进入建筑内部的空间组织形式.并通过列举,对具有代表性的实例进行分析说明.最后从宗法观念、风水学和儒家思想三个方面分析影响徽州民居入口空间组织的主要原因.旨在为人们研究和欣赏徽州民居建筑时提供另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5.
文章在个案分析的基础上,概述了徽州传统建筑技艺的特点及艺术形式。又通过对比徽州传统建筑技艺古今发展状况,综合多方面因素,找出徽州传统建筑技艺传承败落的原因,并提出了对徽州传统建筑技艺传承与发展的建议。文章结尾处引经据典,从"道"和"法"的古代哲学角度指出徽州传统建筑技艺区别于其他传统建筑技艺形式的关键所在,旨在宣扬徽州传统建筑技艺传承和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唤起社会的保护意识,使得徽州传统建筑技艺得以长久地发展,为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传统建筑技艺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6.
西藏传统民居建筑环境色彩与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地理位置、自然条件 西藏位于祖国的西南,平均高度为海拔4000m,是世界上最高、最大、最年轻的高原。这里地势高峻,地域辽阔,山岭连绵,雪山重叠,属高寒气候。这里光照充足,辐射量大。尤其是藏北一年之中无夏季,只有漫长的冬季和春、秋季。最好的季节是每年的5月-10月,其它时节多风沙,气温寒冷。在这样的地理、气候条件下,建筑的基本形式是“平顶碉房”建筑。  相似文献   

7.
徽州传统民居聚落空间观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徽州传统民居聚落的界定,是指安徽省境内长江以南地区清末(1911年)以前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民居、祠堂、书院、牌坊、楼台亭阁、水口等民用建筑群体。其中心地带为原徽州府一府六县即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六县。由于徽州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状况、社会结构诸因素的特殊性和徽文化发展的自身规律,使得徽州地区至今仍较完整的保留了明清时期的乡村原貌格局,以及历史、文化风俗信息,人们延续着传统的生活习惯。 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全球范围内达成共识的今天,人们开始重新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人文精神及各民族文…  相似文献   

8.
湘北张谷英村与皖南宏村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娟  柳肃 《南方建筑》2003,(4):76-79
本通过对湘北张谷英村与皖南宏村进行比较研究.从选址布局、平面组合和建筑结构及其装饰方面的异同点探讨不同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人化条件下两地民居的不同风姿。揭示出我国的传统民居集落在生态、形态和情态上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9.
徽州民居文化的现代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永发 《安徽建筑》1998,(6):109-111
  相似文献   

10.
胡云 《建筑》2002,(8):46-48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 ,在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创造人类生存环境的建筑经验。民居作为传统建筑内容之一 ,是历史上出现最早的建筑形式 ,也是最基本最大量的建筑形式 ;因其分布之广、数量之多 ,且又与各地域人民日常生活、生产息息相关 ,故而它具有较明显的地方特点和浓郁的民族特色。我国地域广袤、地形气候复杂多变 ,不同的自然条件、地理环境 ,和各民族不同的历史传统、社会心态、人文条件、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等 ,应运而生了丰富多彩的民居形式。它们在平面布局、结构形式、外观造型和细部刻画上存在着显著的差…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南宁市传统村庄建筑为例,探讨了传统村庄建筑的形成与发展,并通过分析南宁传统村庄建筑空间的特征,提出了传统村庄建筑保护和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12.
马寿涛 《云南建筑》2014,(5):125-127
民族特色村落的旅游开发带来了的传统民居的传承和改造契机,传统民居作为重要的文化景观和旅游资源,可以通过旅游业的收入进一步推进传统民居的传承和改造,使之与村落旅游开发结合。传统民居不适宜现代生活需求等诸多因素使得传统民居逐渐消失,以怒江滴水河村的旅游开发为背景研究傈僳族特色民居“千脚落地”的基本特征和改造做法。当然传统民居的传承并不是要阻挡社会的发展,更不是阻止新建筑的产生,所以,研究试图得出传统民居的传承与改造的重要方面和做法,以期促进传统民居的保护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街区是构成中国传统村落的基本组团单位,其潜在的含义是居住者的社会组成。本文从社会构成的角度分析街区所反映出来的村落空间形式。  相似文献   

14.
聚族而居的徽州村落并不是一个个孤立的个体,它们会因为血缘关系、宗族意识、佃户制度等人文因素,以及山川河流、地域空间、承载条件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而扩张、析出,其裂变与演进适应自然环境,并最终形成人、地、村和谐统一的、场所空间有序的村落集聚形态,即村落群.文章以徽语体系下的徽州传统村落群为研究对象,探讨方言区分布、地域构成和村落集群之间的关系,从中得出徽州传统村落群的发展演进、维系方式和空间结构原型,并分别从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角度,为建立基于徽州传统村落群保护与传承的自适应营造和可持续发展系统,提供一些具有创新和借鉴意义的补充.  相似文献   

15.
王玉  倪琪 《城市建筑》2011,(11):115-117
本文以徽州传统民居的典型村落呈坎村为研究对象,从对村落的社会形态开始考察基于儒礼思想为主体的宗族组织制度之下的民居和村落内部空间的形成与演化的基本动因,进而分析村落在传统的社会形态之下如何对村落空间形态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6.
陈伟 《华中建筑》2000,18(4):123-125
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绩溪始筑县城[45]。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以绩溪有徽岭、徽溪而名,州治歙县。始筑州城于新州,其城周长四里多,至今仍保存下来部分城墙遗址。此后复迁至旧罗城,“鸠工聚材,版筑以兴。城五百三十丈有奇,叠石为址,高于其旧”[46],将城池修复后,城周扩至七里三十步,设六座城门。宋绍定六年(公元1233年)城内设有孝义、宣化、望仙、紫阳等十二坊,街区道路通畅,官府、庙宇、民宅和商铺等功能分区明显;已初具规模[47]。徽州当地矿冶、烧窑、木材加工等的发展,促进…  相似文献   

17.
独特的传统村落原型、精巧的人工水系和精良的建筑艺术构成了宏村独有的景观风貌。在保护古村落历史的真实性,风貌的完整性和生活的延续性的原则基础上,实施保护与发展并重的原则发展新区保护遗产。  相似文献   

18.
初秀丽 《城市建筑》2009,(8):116-117
近日有幸赴安徽和江西考察,其间参观了典型的徽派建筑作品,如安徽省的西堤村、宏村、绩溪和江西的婺源等。我深深地被徽派建筑的规划、布局、风水利用,以及人们寄予建筑的情怀和情感托付气息所吸引,不禁惊叹徽派建筑与中国儒家文化如此融会贯通,徽派建筑的选址与中国风水学的联系如此紧密,徽派建筑的山山水水、邻邻里里处理得如此和谐。  相似文献   

19.
裴逸飞  冷嘉伟  龚恺 《建筑师》2019,(1):106-111
本文以江西省婺源县沱川乡理坑、浙源乡虹关以及思口镇西冲的3次村落测绘作为研究的起点,逐步拓展至对12份徽州传统村落宗族图谱中的村落宅图进行分类及量化研究。通过对村落宅图的研究来还原徽州传统村落群的空间形态,探究其背后的地缘影响、血缘纽带和社会维系,归纳总结出9种村落群的基本构成要素及其所占比率,揭示村落群的空间构成和形态要素。希望在此基础上推演村落群形态的历史演变过程,还原与诠释村落群背后隐藏的内在秩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