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人们把握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和分析社会生活现象的一对重要的哲学范畴,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趋势是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的,历史的偶然性决定了历史发展的外观,但历史偶然性因素对社会历史进程的影响又是受历史发展规律制约的,在人们缺乏对历史过程的客观规律的自觉把握的情况下,历史偶然性是作为一种盲目的客观力量支配着人们的行为,社会发展就在总体上表现为自发进化的过程,而随着人们对自然和社会发  相似文献   

2.
历史非决定论否定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其中,以历史主体的能动创造性、社会历史现象的独一无二性和社会历史事件的随机偶然性为由,夸大自然与社会的界限是其重大失误之一。实际上.历史主体的活动是客观制约性与主体选择性的统一,社会历史现象是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社会历史事件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有机统一,社会历史和自然界一样是有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的。  相似文献   

3.
历史非决定论否定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其中,以历史主体的能动创造性、社会历史现象的独一无二性和社会历史事件的随机偶然性为由,夸大自然与社会的界限是其重大失误之一.实际上,历史主体的活动是客观制约性与主体选择性的统一,社会历史现象是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社会历史事件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有机统一,社会历史和自然界一样是有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的.  相似文献   

4.
十九世纪的自然科学领域,达尔文用《物种起源》证实了生物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进化发展的事实,揭示了"有机界的发展规律"。而十九世纪的社会科学领域,马克思向人们揭示了社会历史领域的客观规律,这为我们分析认识社会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相似文献   

5.
对社会发展机遇问题的研究,是关系到中国改革开放和实现现代化的大事情。文章力图以唯物史观为指导,通过分析社会发展过程中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关系,揭示二者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通过研究社会发展机遇的特点(随机性、变动性、时效性、价值性、风险性),提出把握社会发展机遇的原则和方法,确立社会发展机遇的实践观。  相似文献   

6.
企业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其活动必然受到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企业改革中,必须把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和利用经济活动中的客观自发性结合起来:一方面遵循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出发点,另一方面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又是认识和运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坚持两者的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从事生产和经营,以推进和加快我国企业改革的步伐。  相似文献   

7.
从社会历史发展动力、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社会历史发展的宏观规律等方面比较了萨特社会历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不同,使人们认清萨特社会历史观的唯心主义实质,从而更加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去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  相似文献   

8.
哲学史上种种哲学由于没有正确地理解人和人在历史中的作用,从而否定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或对社会规律作唯心主义理解。唯物史观列强调人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就必然碍出人是对象性的存在物,实践是人的本质,进而得出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历史和人类社会的历史规律就是产生和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的结论。这就坚持了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从而实现了对社会规律认识的革命性变革。  相似文献   

9.
空间元与建筑室内空间设计中的矛盾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涛  邹广天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6,38(7):1139-1142,1145
建筑室内空间设计中矛盾问题的普遍性,必然促使从人们对建筑室内空间的功能需求和空间形态本身之间的矛盾问题出发,研究空间中的大量矛盾问题的解决方法和规律.运用可拓学的主导思想和解决问题的工具——以变换为中心的思想体系和基元理论,结合建筑室内空间理论,提出空间元及描述空间矛盾问题的可拓模型,为描述空间关系和解决空间中的矛盾问题提供了一个新方法;为建筑室内空间矛盾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模型,形式化地表达了变化过程的规律;为室内空间设计创新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及科学依据.同时,还为计算机智能化解决室内空间矛盾问题提供了逻辑前提.  相似文献   

10.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发展变化过程条件的经典论断."两个必然"思想指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两个决不会"补充了这一过程中所必须的条件,两者辩证统一.资本的逐利性决定了它会为获得更高利润而不断扩大生产,而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必然会在这一扩张性的逐利行为中为其灭亡埋下伏笔,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当然,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两个必然"的实现过程是长期的、艰巨的和复杂的,"两个决不会"则是马克思恩格斯对这一理论的最经典注解.准确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科学论断,对正确认识当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当前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必然触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适应改革的形势,自觉更新人们的思想观念,既是物质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一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发展依赖于社会存在的发展。但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并不是消极的。一种思想观念,它一经形成,就具有相对独立性,成为一种精神力量,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实践,起着促进或阻碍社会发  相似文献   

12.
人类社会进入了二十一世纪,改革开放以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社会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充分认识和准确把握我国社会已经和正在发生的变化,必须根据实践不断进行新的探索,对“历史”和“创造历史”,越来越醒目地凸显出来,唤起人们的关注和研究,从而引发出哲学深层次的思考。本文就历史的自然过程、形式逻辑及方法、要素、界定、质疑、特征、规律和实践的检验,进行一些理论上的论证与探析,试图从中得出结论,请教于理论界同仁。  相似文献   

13.
本文针对十九世纪保尔·巴德尔、保尔·恩斯特以及当代西方马克思学研究中对于马克思历史观中决定论思想的种种歪曲和庸俗的归结。指出马克思历史观决定论思想体现了历史唯物论和历史辩证法的科学统一,体现了历史发展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科学统一,体现了历史发展客观规律和历史主  相似文献   

14.
论自然生态环境与人工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球上自从有了人类,地球进化的历史便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在人类与大自然艰苦的斗争中。人类不断地进化和完善,人类社会也不断地进步和发展.当人类社会以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存在时,自然生态环境与人工社会环境之间的协调问题便由此产生.自然生态环境与人工社会环境之间相互结合与作用的方式是决定两大环境协调与否最直接而关键的因素.并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们的结合与作用方式也是不同的,由此导致它们的协调程度不同。随着历史的发展,两大环境都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有时是剧烈的,突发的,无规律的,并且这种变化受到两大环境结合与作用方式的极大影响.尽管这种结合与作用方式多种多样,但必定存在一种适宜的方式.这种适宜方式也正是两大环境协调发展的适宜方式.  相似文献   

15.
哲学史上种种哲学由于没有正确地理解人和人在历史中的作用,从而否定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或对社会规律作唯心主义理解。唯物史观则强调人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就必然得出人是对象性的存在物,实践是人的本质,进而得出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历史和人类社会的历史规律就是产生和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的结论。这就坚持了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从而实现了对社会规律认识的革命性变革。  相似文献   

16.
劳动力的产业间转移,是历史发展中的必然过程。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仅表现为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且还表现为非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趋同性转移行为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7.
由于受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以及人们认识上的局限,再加上社会主义运动的暂时挫折,一股否定历史规律、怀疑共产主义理想的非决定论思潮趁机泛起。文章从社会规律的客观性、社会规律的主体选择性和客观性、历史过程的非线性和合目的性三个方面,分别论述了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实在性,并同时对非决定论者对历史规律客观性的攻击进行了批判,以期澄清人们在这一问题上的认识混乱,还历史决定论应有的权威。  相似文献   

18.
采用系统工程原理和方法进行区域经济、科技、社会发展规划及其在区域综合发展战略决策中的应用,已日益为人们所普遍认识和熟悉了.随着区域规划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迅速发展,系统建模技术方法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化和完善.本文旨在全面论述区域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系统工程规划原理,提出几种行之有效的系统建模方法,并辅以计算机仿真示例.  相似文献   

19.
劳动力的产业间转移,是历史发展中的必然过程。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仅表现为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且还表现为非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趋同性转移行为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社会有其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但其基本特征不是一下子具备的,而是要经历一个逐步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是一个逐步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它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思想文化上既具备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又有自身的独特之处.社会主义社会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取代是一个辩证否定的过程,既有抛弃,又有吸取,并可大胆利用.用过程论的方法客观地、历史地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和中国特色,能有效地克服人们对社会主义社会和中国特色的种种偏见,正确看待当今世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及其相互关系,更自觉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