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龙门山构造带印支期构造递进变形与变形时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据盆山耦合关系,以四川盆地西缘须家河组沉积特点,推演出龙门山在印支期的变形分为三期,自北而南发生幕式递进冲断推覆构造。印支早幕发生在须二时期,构造变形局限于龙门山北段的北部后龙门山;印支中幕发生在须四时期,构造变形域局限于龙门山中段以北地区;印支晚幕发生在须家河期末,是本区变形强度大,波及范围最广的一期。四川盆地西部普遍缺失瑞替期沉积,并有不同程度的变形。  相似文献   

2.
四川盆地经历了多期构造演化,其关键构造变革期为印支期、燕山期及喜马拉雅期。通过对盆地内多个陆相碎屑岩油气藏的成藏时间进行对比分析,认为四川盆地碎屑岩油气藏总体上经历了3期成藏过程,即印支晚幕、燕山中—晚幕和喜马拉雅早幕,这与四川盆地整体经历的构造演化关键构造变革期一致。四川盆地西部地区北部气田的主要成藏时间早于南部,主要原因为川西地区构造活动的差异性;自西向东成藏时间具有逐渐变早的趋势,主要原因为四川盆地及其周边造山带构造活动的差异性,川西前陆盆地紧邻龙门山冲断带,从龙门山往盆地中部形变依次变弱。  相似文献   

3.
构造运动对四川盆地震旦系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四川盆地所经历的多期构造运动对油气藏的形成和改造都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为此,探讨了历次构造运动对该盆地震旦系油气成藏与富集的控制作用。基于地震、测井、岩心等资料,结合野外露头勘察,对研究区构造演化及其对储层形成、圈闭改造的控制作用开展了研究。结果认为:桐湾运动等4次构造运动控制了四川盆地震旦系油气成藏过程,其中:①桐湾运动以区域性升降运动为主,桐湾运动Ⅰ幕和Ⅱ幕造就灯影组灯二段、灯四段这2套近地表古岩溶储层的形成且大面积分布;②加里东运动形成了乐山—龙女寺大型古隆起,奠定了震旦系油气富集带形成的构造背景;③海西—印支期,震旦系以整体沉降为主,早期古隆起格局继承性发育,震旦系—寒武系烃源岩进入成油高峰期,古隆起区发育大型古油藏;④中三叠世末期的印支运动,四川盆地进入前陆盆地演化阶段,震旦系被深埋,使得古油藏发生原油裂解成气,成为震旦系重要的气源;⑤晚燕山—喜马拉雅期是震旦系气藏调整的关键期。结论指出,四川盆地震旦系天然气成藏条件良好,勘探潜力大,其中乐山—龙女寺古隆起震旦系是天然气富集的有利区带,古隆起斜坡带也是值得重视的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4.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气藏具有"早期聚集、中期封闭、晚期活化"的特征。为了探讨该盆地须家河组油气富集规律,利用盆地内二维及三维地震连片资料编制区域构造图,采用低角度、垂直方向逆光照射三维可视化技术描述构造形迹,依据区域构造动力方向、构造相互关系划分构造体系并确认构造形成期次,进而结合钻井测试资料预测须家河组油气富集带。研究结果表明:(1)该盆地须家河组发育EW向弧形、NE向线形、NE向弧形、SN向转NW向帚状构造、NW向弧形等5组以上方向的构造体系:(2) EW向弧形构造为印支期龙门山冲断带北段隆升挤压形成、燕山期继承发展、喜马拉雅期定型,在盆地内广泛分布;(3)川西坳陷北部NE向线形构造为印支期龙门山冲断带北段安县运动形成;(4)大巴山前NW向弧形构造与华蓥山前NE向线形构造为燕山期定型、喜马拉雅期继承发展;(5)川西坳陷内SN向构造为喜马拉雅期龙门山南段挤压形成;(6)龙泉山断褶带以东的SN向构造与盆地内NW向线形构造组合为一组以江油古隆起为砥柱的帚状构造带,形成于喜马拉雅期龙门山冲断带南段的挤压;(7)高产井通常分布于印支期—燕山期弧形背斜构造且叠加喜马拉雅期断层,喜马拉雅期构造通常为干圈闭,其裂缝发育带多为产水层,印支期向斜即使在喜马拉雅期抬升为背斜,也属于无效圈闭。结论认为,确认构造体系期次可以为预测描述四川盆地须家河组油气富集带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渝东及邻区盆山耦合关系对石炭系油气形成演化的控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渝东及邻区盆山耦合演化分为弱造山与克拉通盆地、强造山与周缘前陆盆地、造山后与残余盆地和非造山与断陷(裂谷)盆地四个发育世代,不同的盆-山关系阶段具备不同的构造、沉积和油气(藏)形成演化特征.志留系烃源岩有两次主要的成烃时期,分别受控于海西晚期克拉通"活化"沉降期、印支期-早燕山期前陆盆地快速沉降期,其中海西晚期为生油高峰期、印支-早燕山期为生烃高峰期.石炭系油气成藏经历了海西晚期地层圈闭控油阶段、印支期-早燕山期前陆古隆起控油气阶段、晚燕山-喜山期局部构造圈闭控气阶段,油气运移聚集方向发生多次叠加、汇聚和调整.盆缘强造山相关的古构造和盆内造山相关的局部构造活动是石炭系油气成藏最重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6.
安县构造运动   总被引:47,自引:4,他引:43  
“须家河群”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坳陷沉积物:下盆为大陆边缘坳陷,上盆为强烈造山运动后的前渊坳陷,导致须下盆转交为须上盆的重要构造运动就是安县造山构造运动。安县运动是中国板块与外来板块相撞的重大地质事件,它对四川盆地西部乃至全盆的油气分布,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受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及其持续的汇聚作用影响,中国中西部地区新生代构造最为显著的特征表现为环青藏高原的巨型盆山体系及盆、山结合部位的前陆盆地(及前陆冲断带)。结合大量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首先提出了环青藏高原巨型盆山体系的概念,描述了其分布特征,探讨了该体系的深部构造特征和成因动力学机制。重点研究了该体系内前陆盆地的构造特征,认为该体系内前陆盆地是喜山期再生前陆盆地(及冲断带)与海西晚期-印支期周缘、弧后前陆盆地组成的叠合式前陆盆地,其原型盆地包括海西-印支期周缘前陆盆地(如塔里木盆地北部、川西、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等)、海西-印支期弧后前陆盆地(如塔里木盆地南部等)、喜山期再生前陆盆地(如库车、塔西南、准南等)。上述两期、三种原型盆地,在喜山期冲断隆升活动作用下,形成四类叠合式前陆盆地:叠加型、新生型、改造型和早衰型。中国环青藏高原巨型盆山体系内广泛发育多个前陆冲断带,构造变形极为复杂,主要构造样式有断层相关褶皱组合、盐相关褶皱、走滑-冲断构造组合等。最后分析了该体系内前陆盆地(及前陆冲断带)的油气地质条件,认为该区油气地质条件优越、油气资源丰富,是今后中国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8.
龙门山冲断带是中国典型的冲断构造带之一.本文在详细研究龙门山冲断带岩石圈结构和龙门山冲断带形成前构造背景的基础上,结合地球物理和天然地震资科,认为龙门山冲断带是由深部物质的调整而带动四川盆地(扬子板块)的岩石圈沿其内部的若干塑性层向龙门山和川西高原发生多层次(上地幔顶部层、下部地壳层、中部地壳层和上部地壳层),多阶段(印支末期、燕山期和喜山期)的俯冲所形成,并把这种既不同于B型俯冲,也不同于A型俯冲的俯冲模式,称之为龙门山型俯冲,简称为L型俯冲.在此基础上,论述了龙门山地区的油气地质条件.   相似文献   

9.
�Ĵ�����γ��ݻ���������̽����   总被引:36,自引:2,他引:36  
本文从龙门山的形成发展入手,论述了四川盆地的演化过程。认为上扬子区自印支期以来,经历了前陆盆地和拗陷盆地之后,在特提斯和滨太平洋构造城以压应力为主的长期作用下,于喜山早期形成了四川构造盆地;成盆后的演化集中反映在构造形变上。进而据盆地的演化、形变特点,预测了油气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10.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盆山耦合与油气成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更好地研究准噶尔盆地的油气成藏特征,预测下一步油气勘探方向,以盆山耦合关系为研究思路,剖析了该区盆山系统的演化特征、盆山耦合模式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结果认为:①达尔布特推覆体和哈拉阿拉特山推覆体是经多期叠加而形成的复杂地质体,构造和断裂发育;而和什托洛盖盆地则是一个在海西期西准噶尔褶皱基底上发育起来、经过多期构造作用而定型的新生代小型山间盆地。②该区盆山耦合模式主要有两种:剖面模式的逆冲双重构造,平面模式的北东向构造带和北西向横断裂。③横向断层转换带、“骨节构造”和第三排构造带具有优越的油气成藏条件,是该区今后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区。  相似文献   

11.
前陆盆地山前带近源体系是近几年沉积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与难点。侏罗系沉积期,川西地区龙门山前带发育了一套近源粗粒沉积体系。笔者充分利用全区覆盖的三维连片地震数据、测录井、岩心及野外露头资料,分析了不同时期物源特征和沉积体系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①侏罗系沉积期,龙门山前带共发育来自短轴和近长轴2个方向的5套物源体系;②下侏罗统主要发育冲积扇-曲流河三角洲-滨浅湖-半深湖沉积体系,中、上侏罗统主要发育冲积扇-辫状河三角洲-滨浅湖沉积体系;③龙门山前带可以划分3种沉积模式,分别为早侏罗世、中侏罗世和晚侏罗世沉积模式。通过研究,不仅能够为龙门山前带侏罗系致密砂岩气藏的勘探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而且可以完善对近源冲积体系粗粒储层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川西前陆盆地侏罗系整体气候炎热、干旱,受板块差异挤压的影响,周围山体继承性隆升,前渊坳陷不断发生迁移。构造作用控制物源区迁移,进一步分配了不同时期沉积体系的展布。通过大量野外露头、测-录井、岩心和分析化验资料,阐明了川西前陆盆地物源特征及沉积体系变迁,以塔里木盆地北缘现代沉积为启示,建立了川西前陆盆地沉积演化模式。结果表明:①这一时期,研究区主要发育2种类型沉积体系,分别为早侏罗世的冲积扇-河流-正常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和中-晚侏罗世的冲积扇-河流-浅水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②早侏罗世,前陆盆地的前渊坳陷位于米仓山山前,短轴方向的龙门山主体是研究区的主要物源区;中侏罗世,前陆盆地的前渊坳陷转移到大巴山山前,长轴方向的大巴山和短轴方向龙门山主体共同为研究区供源;晚侏罗世,前陆盆地的前渊坳陷再次转移到龙门山北段山前,长轴方向的龙门山北段和短轴方向龙门山主体共同为研究区供源;③证实了"长轴短轴共存,近源远源汇砂"的物源分布特征,建立了2种川西侏罗纪前陆盆地沉积演化模式,分别为早侏罗世的再生前陆盆地大盆深湖模式和中-晚侏罗世的再生前陆盆地大盆小湖模式。  相似文献   

13.
中国西部的大陆构造格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在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过程中,对中国西部大陆构造格架的正确认识至关重要,作者在近十余年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三点新认识:1.根据近年对阿尔金断裂带内同变形期新生矿物的激光微区40Ar/39Ar测年结果,阿尔金断裂走滑变形可能起始于97~89Ma,它与喜马拉雅“西构造结”的形成(102~85Ma)近于同步,其累积错距达350~400km左右,晚白垩世—新生代同步错移了两侧原有的构造带和原型盆地。因此,在讨论中国西部大陆构造格架的形成时,首先考虑新生代由于喜马拉雅运动所引起的大尺度构造位移;2.组成中国西部大陆的地块分属于北亚型、扬子型和冈瓦纳型。其中塔里木、柴达木、阿拉善地块,古生代期间是一个统一的扬子型非稳定克拉通——西域板块,震旦纪—早古生代它和扬子—华南、印支、澳大利亚板块同样隶属于东风瓦纳大陆,而后裂解、漂移,晚古生代—印支期构造就位于贺兰山以西,喜马拉雅期被肢解、错移成现今被分隔的盆地(地块);3.北祁连山早古生代不是大洋盆地,而是西域克拉通陆内裂解出现洋壳的拗拉槽—小洋盆,它的西延部是塔里木盆地北部的满加尔—阿瓦提坳陷,新生代被阿尔金断裂左行错移达到现今的位置。北祁连山最终的造山作用,发生在上新世到早更新世末,与青藏高原隆升同步形成现今的推覆造山带。  相似文献   

14.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重矿物特征及物源区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以超稳定型重矿物为主,不同层段重矿物组成差异不大。重矿物分析不仅有利于沉积体系及古水系的准确恢复和对远景区油气储层的准确预测,而且还可揭示龙门山等物源区的岩石-大地构造属性及其隆升历史。Q型聚类分析和主因子分析表明,须家河组母岩以沉积岩和低级变质岩为主,高级变质岩含量相对较低。由下至上,母岩中高级变质岩含量逐渐增加。ZTR指数分析表明,晚三叠世四川盆地主要发育4个物源,分别位于川西南部、川西北部、川东北部和盆地东南,物源分布位置具有继承性。结合造山带和前人沉积学研究成果认为,晚三叠世,龙门山褶皱带开始逐渐形成。须二期,龙门山北段已露出水面遭受剥蚀,但龙门山南段仍是水下隆起或尚未隆升。须四期,龙门山北段继续隆升遭受剥蚀,龙门山南段开始抬升遭受剥蚀,并向盆地提供物源。须六期,龙门山地区全面抬升遭受剥蚀,并向盆地提供物源。  相似文献   

15.
������������ǰ½��ص��γ����ݻ�   总被引:45,自引:7,他引:45  
川西晚三叠世前陆盆地是中国典型的前陆盆地之一,也是一个重要的含油气盆地。其形成是由于岩石圈深部调整作用引起扬子板块自南东往北西持续俯冲,龙门山推覆构造带自北西往南东持续覆的结果。川西晚三叠世前陆盆地的形成与演化可分为五个阶段:①被动大陆边缘发展阶段;②构造反转阶段;③前陆盆地早期补偿不足阶段;④前陆盆地中期补偿阶段;⑤前陆盆地晚期补偿过足阶段。前陆盆地能为该区石油,天然气,铅锌矿等矿藏的形成提供必  相似文献   

16.
川西地区中、晚三叠世岩相古地理演化及勘探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川西地区中、晚三叠世经历了由海相经海-陆过渡相到陆相的盆地转换过程,亦是区内烃源岩与储集岩发育的主要时期。依据钻井、露头资料,结合区域地质特征,详细研究了其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史。雷口坡至马鞍塘沉积期由西向东为深水盆地到台地边缘、台地的古地理格局,台地边缘高能滩(及礁)相和台内滩相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须二至须三期主要发育海-陆过渡环境的三角洲沉积,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砂坝等微相是储集层发育的有利相带,为近年主要勘探目的层系;须三末期的安县运动是川西地区海、陆彻底转换的关键时期,龙门山全面褶皱成山,整个四川盆地转变为陆相沉积环境,川西地区须四至须五期表现出冲积扇、湖泊三角洲和湖泊体系占主导的沉积格局。系统研究中、晚三叠世川西地区的岩相古地理格局与演化过程,可以进一步梳理川西地区勘探、评价思路,分析勘探战略,明确主要的勘探领域及有利的勘探方向,进而指导下一步油气勘探实践。  相似文献   

17.
川西坳陷中部上三叠统烃源岩动态演化模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川西坳陷中部上三叠统烃源岩在须家河组三段沉积时期开始成熟,早侏罗世晚期进入高成熟阶段,晚侏罗世达到过成熟阶段。川西坳陷西深东浅的构造格局,导致烃源岩演化具有西早东晚、西高东低的特点。须家河组三段沉积末期,成熟度相对较高的地区靠近龙门山前;至须家河组五段沉积末,成熟度相对高的地区向东扩展,最高点向北迁至龙深1井附近。侏罗纪末,成熟度相对较高的地区整体向东迁移。白垩系末到现今,形成以绵阳、德阳、彭州和大邑一线为核心的高演化区,以马深1井和大邑北为最高点。川西坳陷中部须家河组烃源岩总生气量为1 678 125×108 m3。其中,马鞍塘组-须家河组三段沉积时期生气量仅占总生气量的2.53%,须家河组四段至五段沉积时期占10.84%,早、中侏罗世占22.79%,晚侏罗世占22.87%,白垩纪占40.9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