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柔性联轴器刚度非线性对扭转振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柔性联轴器在旋转机械系统中,不但起传递转矩的作用,而且还有减小扭转冲击的作用。柔性联轴器的刚度、阻尼特性直接影响着旋转系统的固有特性和扭转减振的效果。因此以具有非线性刚度的柔性联轴器接结的两转子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在冲击力矩作用下,旋转系统非线性运动方程的建立、求解,得到了转子扭转振动响应的解析解。经过对转子角加速度随非线性刚度、阻尼、转动惯量变化规律的仿真计算,发现,在相同初始条件下, 冲击角加速度随柔性连接器硬非线性刚度的增大而增大,随柔性连接器软非线性刚度的增大而减小,随转子转动惯量和柔性联轴器阻尼的增大而减小。另外,非线性刚度使旋转系统的固有频率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2.
柔性联轴器非线性阻尼对扭转减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建敏  杨万东 《振动与冲击》2006,25(3):11-13,17
柔性联轴器在旋转机械系统中,不但起传递转矩的作用,而且还有减小扭转冲击的作用。柔性联轴器的阻尼特性直接影响着旋转系统的固有特性和扭转减振的效果。以具有非线性阻尼的柔性联轴器联结的两转子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在冲击力矩作用下,旋转系统非线性运动方程的建立、求解,得到了转子扭转振动响应的解析解。经过对转子角位移随非线性阻尼变化规律的仿真计算,结果表明,在相同初始条件下,扭转振动的角位移随正非线性阻尼的增大而减小,随负非线性阻尼的增大而增大,说明正非线性阻尼有利于扭转角位移的减小。  相似文献   

3.
对机载仪器设备进行振动控制是提高其精度和寿命的重要手段。发动机、其它设备或者外部环境振动通过机体结构传递到机载设备。从这一实际出发,将机体结构建模为弹性梁,认为外部激励直接作用于梁结构,并通过隔振器传递到机载设备。运用子结构导纳法建立基础-隔振器-刚体系统动力学模型,推导出由基础结构通过隔振器传递到机器设备的速度传递率表达式,分析速度传递率随激励频率和激励施加位置变化规律,并通过试验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基础梁的横向共振是导致传递率增大的主要原因;相对于基础梁非对称激励能激发更多基础结构弯曲共振模态;高频激励会引起隔振器纵向与弯曲共振产生驻波效应;推导出公式在100 Hz~1 000 Hz之间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传递率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复杂柔性隔振系统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研究对象,建模方法和评价指标三个方面阐述复杂柔性隔振系统,主要是浮筏隔振系统的研究概况。重点讨论隔振系统中的子结构弹性和隔振器的驻波效应;并讨论子结构方法,有限元法和功率流方法。  相似文献   

5.
在以往单柔性体系统振动研究和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的基础上,对包含多个柔性体在内的机械系统振动响应进行分析。通过使用ANSYS和ADAMS软件建立以曲轴活塞机构为代表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然后使用柔性体代替机构中的不同部件进行振动响应比较计算的方法,得到系统中柔性体变化与系统整体振动响应变化之间的基本规律。这些规律能够为大型系统级振动分析模型的简化和计算精度保证提供必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对两自由端多自由度振动系统进行分析,阐述应用数值计算方法寻找系统主频率的方法.针对该种方法,基于VB语言,编写系统主频率和主振型的计算程序.针对具体系统给出计算结果.总结该程序的特点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对带有多个隔振系统的简支梁,利用四端参数法结合数学推导得出基础梁的位移响应表达式,指出隔振系统的坐落位置和机器的振动初相位是分析基础响应时不可忽略的因素.并利用有限元仿真建模对基础上坐落单个隔振系统和两个隔振系统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单个隔振系统坐落在基础梁中部时,基础梁的响应最大,算例中的响应位移极值比达到8.02;不同振动相位的两个隔振系统的激励在基础上叠加时,基础响应峰值差在17%以上;初相位会改变基础的波动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8.
利用PSD的柔性臂末端振动测量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讲述了用PSD构造柔性臂末端振动测量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过程 ,包括测量原理 ,光学系统的构造 ,PSD的后续处理电路 ,系统标定等。最后介绍了一个基于PSD的双连杆柔性机械臂末端振动的测量系统及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9.
将系统离散化的状态空间方程作为预测模型,设计基于预测函数控制算法的柔性悬臂梁振动控制系统。预测函数控制算法减小系统的在线计算量,提高系统的实时响应能力。使用Matlab对振动控制系统进行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很好地抑制柔性悬臂梁的振动。  相似文献   

10.
为改善某款空气能热水器外机的低频噪声,首先采用LMS Testlab 测试其管路系统在约束处的时域加速度激励,其次通过软件编程计算在载荷激励下单自由度系统的振动响应谱,之后采用响应谱分析的方法计算管路系统的最大振动响应,最后应用多目标优化技术对回气管与排气管的结构参数进行优化设计,从而改善管路系统的振动传递与外机低频噪声。经过验证:优化后管道的最大振动减小约30 %,外机低频峰值噪声减小约10 dB(A),从而建立了一种适合宽频载荷、复杂管路系统响应分析与优化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船舶辐射水声中的线谱成分是被动声纳在水声对抗中检测、跟踪和识别目标的主要特征信号,对线谱成分进行控制能有效提高船舶的水声隐声性能。传统的隔振方法无法改变隔振系统的线谱成份,利用反馈混沌化控制原理,采用时变反馈参数的离散混沌化方法,通过调整和优化控制器参数,使基于柔性基础的隔振系统在谐波激励下能够产生稳定的混沌,改变通过隔振系统输入到船体的频谱结构,从而改变船舶辐射水声的频谱结构,并降低辐射水声中的线谱成分,达到有效降低辐射水声线谱成分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根据舰艇机械隔振系统的特点,首先利用瑞利—里兹法推导了柔性板的动力学方程,然后结合柔性多体动力学理论,推导柔性板基础上的隔振系统的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13.
针对设备上楼柔性安装问题,建立了有限板式基础、电磁式作动器的主动隔振系统的模型,通过推导得到主动隔振有效性的充要条件,得到改善主动隔振有效性的策略。最后通过数值仿真验证了推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4.
实际的混合隔振系统一般由刚体振源、弹性安装基础以及连接它们的隔振器、作动器构成,是一个复杂的具有刚柔耦合特性的无限维分布参数系统。为了兼顾系统建模的准确性和控制器设计的方便性,采用子结构模态综合法对柔性基础混合隔振系统进行建模,并与ANSYS建立的有限元模型进行对比,在验证模型有效性的基础上,基于修正的独立模态控制算法对混合隔振系统进行控制设计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设计的混合隔振系统能够有效地减小基础的振动响应,且隔振效果优于被动隔振系统。  相似文献   

15.
双层隔振系统冲击响应数值模拟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描述了舰船系统和设备的抗冲击性能的动力学仿真方法.以某船主机双层隔振系统为对象,建立了有限元冲击响应模型.通过计算系统的模态验证了弹性筏体有限元模型的可靠性.论述了研究基础冲击的方法,并模拟计算了双层隔振系统三个方向的冲击响应, 分析了在冲击波作用下系统的冲击响应动应力的最大值.所得结果比较理想,这对于研究双层隔振系统抗冲击设计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摘要: 针对压电俘能系统悬臂梁结构集中参数模型的局限性,引入Euler Bernoulli梁振动模型。通过分析两模型在振动时相对位移传递率发现,集中参数模型在基础激励情况下,传递率峰值存在较大偏差。理论分析了Euler Bernoulli及集中参数模型在一阶模态附近位移传递率函数,对集中参数模型进行了修正。仿真结果表明修正后的集中参数模型相对位移传递率峰值与Euler Bernoulli模型在低阶模态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17.
先前的研究求解夹芯结构水下爆炸响应时,认为与水接触的板为刚性,其纵向的弹性很少考虑。基于波动理论建立了考虑冲击波、流固耦合和空化一维理论模型求解具有不同刚度和厚度的弹性覆盖层的响应。理论模型通过有限元结果得到验证。开展了包括破水波和重构波的传播以及重构波前辐射的压力波的空化的形成、扩展过程的研究。并利用理论模型预测覆盖层阻抗和厚度对湿表面压力峰值和传递的冲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为了满足柔性机械手的高速运行和高精度定位的性能要求,采用了振动主动控制系统消除机械手末端振动。但控制系统中的接触式传感器改变了机械手的动力学特性。利用Lagrange方程原理建立了柔性机械手末端装有传感器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从理论和仿真实验两个方面分析了接触式传感器的安装对动力学特性和控制系统性能的影响,并得出了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