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贵州山河秀丽,气候宜人,物产丰富,境内居住着苗、侗、布依、水、仡佬、土家等众多的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大都喜欢辣味和酸味的食物,而且还喜欢制作一些能常年取用、经久不坏的腌制品。最近笔者几经辗转,从民族地区挖掘出苗族和侗族民间的两种腌制调料———腌鱼酸水和腌鸭酱。它们是苗族人家和侗族人家最常用的调料之一,可以用来烹制各种菜肴,而且风味十分独特。腌鱼酸水腌鱼是黔东南一带苗族人家的必备之菜,而腌鱼的酸水(又称腌酸、腌鱼酸汤)则是制作腌鱼时所产生的汁液。腌鱼酸水的制法是:取鲜活鲤鱼3条(约2500克)宰杀后治净,用精盐100…  相似文献   

2.
苗乡鱼菜     
绿波 《美食》2003,(6):27-27
  相似文献   

3.
去湖南湘西旅游,少不了品尝当地的酸鱼。酸鱼是苗族人最爱吃的美食,特别是家中来了贵客,它更是一道不可或缺的当家菜。由于工作关系,去过许多地方,也品尝过各式酸鱼,但若问风味最独特,湖南湘西苗家人的酸鱼算得上其中的翘楚。湘西苗家人做酸鱼,选稻田里的新鲜鲤鱼。  相似文献   

4.
苗家酸食     
海南苗族特别喜爱吃酸食,这种酸食是传统习惯的形成。相传是由于他们世居深山峻岭之中,山高路遥,交通不便,不太容易吃上鱼肉类和蔬菜,也缺盐。所以,苗族为适应日常生活上的需要,便家家户户都设置酸坛,制作酸鱼、酸肉、酸菜等食物。  相似文献   

5.
苗家人祖祖辈辈都喜欢养鱼、捉鱼,更喜欢吃鱼。他们的鱼肴,风味独特,多种多样。  相似文献   

6.
该研究以蚯蚓、大豆、花生粕为原料,用酸酶结合法生产复合酱油,探讨了其工艺特点和工艺参数。试验结果表明:酸、酶结合法生产的复合酱油风味好,动植物复合酱油比单一植物蛋白酱油质量高。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传统和乳酸菌法加工腌干鱼过程微生物的变化规律,为优化腌干鱼工艺提供理论依据,采用MiSeq测序技术,研究腌干鱼在不同加工阶段的细菌多样性,结果表明:腌干鱼加工过程微生物种类丰富,主要分为三大类: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变性菌门(Proteobacteria);蓝圆鲹初始菌相中优势细菌为肠杆菌科(Enterbacteriaceae)、肠球菌科(Enterococcactae)、假单胞菌科(Pseudomonadaceae)和希瓦氏菌科(Shewanellaceae);海鲈初始菌相中优势菌主要是气单胞菌科(Aeromonadaceae)、芽孢杆菌科(Bacillaceae)、葡萄球菌科(Staphylococcaceae)、丛毛单胞菌科(Comamonadaceae)、肠杆菌科(Enterbacteriaceae)、肠球菌科(Enterococcaceae)、摩式摩根菌科(Moraganellaceae)、链球菌科(Streptococcaceae)等。传统腌制加工过程中菌相比较单一,优势菌主要是弧菌科(Vibrionaceae)、葡萄球菌科(Staphylococcaceae)、假单胞菌科(Pseudomonadaceae)和动性球菌科(Planococcaceae);而接种乳酸菌发酵后,加工过程中细菌多样性呈现增加趋势,并且乳酸菌成为优势菌,促进了微杆菌科(Exiguobacteracea),葡萄球菌(Staphylococcaceae)等优势菌的繁殖;此外还检测到气单胞菌(Aeromonadaceae)和乳杆菌(Lactobacillaceae)等传统蓝圆鲹腌制加工过程中没有出现的菌。海鲈在腌制加工过程中细菌多样性明显高于蓝圆鲹,乳酸菌法腌制加工过程中细菌多样性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8.
酸鱼自然发酵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草鱼为原料自然发酵制作酸鱼,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对影响酸鱼品质的因素食盐用量、小米用量、腌制时间和发酵时间进行优化。最终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为食盐用量8%,小米用量15%,腌制时间20 h,发酵时间50 d。按照此工艺条件制作的酸鱼氨基酸态氮值较高0.160 4 g/100 g,感官评分91分,产品鲜味浓郁。  相似文献   

9.
如果说,浙西山区千岛湖的风味小吃,有的是以本地所独有的特产取胜,有的是以独特的烹调手法取胜的话,那么,千岛湖所做出的捶肉和捶鱼,则完全是以同样的物品,用不同的制作方法,而形成的独特的风味小吃的。  相似文献   

10.
采用传统微生物分离方法进行乳酸菌纯种分离,利用16S rRNA序列分析方法进行乳酸菌鉴定,从7个酸肉、酸鱼样品中共分离出14株乳酸菌,有乳杆菌属、环丝菌属、乳球菌属3个属,9个种.从其中鉴定出7株乳酸菌,分别是: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消化乳杆菌(Lactobacillus alimentarius)、清酒乳杆菌(Lactobacillus sakei)、泡菜乳杆菌(Lactobacillus kinchi)、清酒乳杆菌亚种(肉)(Lactobacillus sakei subsp.carnosus)、草乳杆菌(Lactobacillus graminis)、弯曲乳杆菌(Lactobacillus curvatus).  相似文献   

11.
周良彦 《食品科学》1983,4(9):48-49
鱼酱油是酱油品种之一,它是由鱼贝类为原料制成。在日本和东南亚一些国家,至今仍广泛食用。鱼酱油具有独特的香气和风味,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因而受人们欢迎。鱼酱油可由发酵酿造或盐酸分解法制成。两者都是依靠鱼贝类的动物蛋白,经不同途径分解为氨基酸及其它多种香气组分而成。但是,发酵酿造法周期长(七个月~一年半),  相似文献   

12.
酸鱼是一种少数民族家庭必备的发酵产品,尚未形成产业化。该文对酸鱼在发酵过程中的工艺、发酵微生物以及挥发性风味成分等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分析了酸鱼在产业化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思路,为工业化生产酸鱼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王春华 《美食》2008,(3):59-59
捶肉和捶鱼是浙西山区千岛湖独特的风味小吃。制作捶肉须猪的坐臀肉,此处瘦弱最多,且嫩,用刀切成小片状,再逐一裹上豆粉,用木锤轻轻捶打,直到每片肉被捶成薄薄的一片,逐片摊开才算完成,烹饪时只要把肉片下到开水锅里,放好调料,到时端上桌来,保管给人的感觉是又鲜又嫩,比什么名菜谱中的肉片汤好吃多了。由于这种制作方法简单易学,再加上也没有什么“技术含量”,  相似文献   

14.
发酵酸鱼工艺条件的优化及品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金鲳鱼为原料,采用自然固态发酵方式制备酸鱼。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实验优化发酵酸鱼的工艺条件,以总酸结合感官评分为指标,得到最佳发酵条件为:食盐添加量4%、玉米粉添加量55%、发酵温度38.9 ℃、发酵时间21.8 d。在此条件下,测得发酵后的酸鱼总酸为4.19‰,感官评分为92分。金鲳鱼发酵后,pH值、水分含量、水分活度、脂肪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均降低。产品经质构分析,硬度由24.70 N降低至24.40 N,粘附性由0.57升高至0.89,弹性由1.43 mm降低至1.41 mm,胶粘性由5.60 N升高至6.20 N,咀嚼性由7.42升高至7.58。经过电子鼻分析比较,发现发酵前后风味有明显变化,金鲳鱼发酵后产生大量的香气成分,为后续发酵酸鱼香气成分分析和香气形成机理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该研究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采集自张家界市的7个酸鱼样品进行了细菌类群分析,结果发现厚壁菌门(Firmicutes)为优势菌门,其平均相对含量为95.49%。优势细菌属为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四联球菌属(Tetragenococcus)和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其平均相对含量分别为66.53%、11.77%和8.10%。发现8个核心分类操作单元中有6个注释为Lactobacillus,各有1个注释为Tetragenococcus和Staphylococcus,其中乳酸菌的累计平均相对含量达60.27%。PICRUSt技术预测酸鱼菌群功能结果表明,酸鱼中的细菌菌群在“氨基酸转运与代谢”和“碳水化合物运输和代谢”功能上表达较高,说明菌群在代谢方面的功能比较突出。由此可见,张家界地区酸鱼中蕴含了丰富的乳酸菌资源,且以Lactobacillus、Tetragenococcus和Lactococcus为主。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不同酸鱼产品中微生物群落对产品品质的影响。分析不同酸鱼产品中pH、乳酸、游离氨基酸、生物胺,并采用16S rDNA基因测序获得微生物多样性信息,利用固相微萃取和气质联用法(GC-MS)分析挥发性风味物质。考查不同酸鱼产品中微生物多样性与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8种市售酸鱼产品生物胺含量较低。酸鱼中存在6种必需氨基酸,2号对滋味具有贡献的氨基酸种类最多。7种酸鱼中均检测到鲜味氨基酸,其中4,6号样品中鲜味氨基酸对滋味的贡献程度较大。GC-MS分析表明醇类、醛类及烃类是酸鱼中主要风味贡献物质,3-甲基-1-丁醇、庚醛、γ-松油烯是酸鱼中共性关键性风味物质。酸鱼优势细菌门为厚壁菌门,优势菌属为乳酸杆菌属、四链球菌属。冗余分析表明增加酸鱼中乳酸杆菌有助于鲜味谷氨酸和天冬氨酸的释放。葡萄球菌、魏斯式菌有利于促进酸鱼中醛类物质的释放,庚醛其清甜味。酸鱼中四联球菌丰度增加有利于3-甲基-1-丁醇和γ-松油烯关键性风味物质的释放,赋予了独特的芳香气味和松油香味。  相似文献   

17.
为获得新来源的乳酸发酵菌株,以采自云南省德宏州的3份传统傣家酸鱼为供试样品,分离纯化菌株。通过Ca CO3-溴甲酚紫产酸平板、摇瓶发酵、色谱分析等手段筛选出产乳酸菌株。采用传统分类方法结合16S r DNA序列分析方法,对产乳酸菌株进行鉴定并保藏,并用EDTA定钙法研究了菌株的乳酸产量。结果表明,从3份传统傣家酸鱼中分离到10个菌株,筛选出乳酸发酵菌株sy1、sy3、sy4,色谱分析表明,3株菌的发酵产物均为乳酸。采用传统分类方法结合16S r DNA序列分析方法,确定3株菌均为植物乳杆菌。3株菌均能迅速产酸,能在p H 3.5以下生长;在初始葡萄糖浓度为100 g/L的培养基中发酵72 h,测得菌株sy1、sy3、sy4乳酸产量分别为66、76和69 g/L,表明3株菌均有较好的乳酸发酵能力,可作为乳酸发酵的出发菌株进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该研究以分离自酸鱼发酵后期的乳酸菌菌株LP224为研究对象,采用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菌种鉴定,采用K-B药敏纸片扩散法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对其耐药性和抗性基因进行检测,并研究其生长特性及耐受性。结果表明,菌株LP224被鉴定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其对头孢曲松、链霉素、环丙沙星、磺胺异噁唑、万古霉素、林可霉素等6类15种抗生素耐药,基因组DNA检测出ermC和tetG2种抗性基因,而细菌质粒未检测到抗性基因,说明该菌株相对安全。菌株LP224经55℃水浴处理30 min后存活率为35.06%;p H2.5环境下存活率为52.60%;0.3%胆盐浓度下存活率为31.67%,说明该菌株具有较强的耐热、耐酸、耐胆盐能力。  相似文献   

19.
利用Illumina HiSeq测序及低场核磁技术,针对苗族酸酢鱼发酵过程中的品质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 表明,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魏斯氏菌属(Weissella)和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是发酵中的优势菌属.发酵至第24天时,酸酢鱼发酵菌群中葡萄球菌属相对丰度最高,达到64.6...  相似文献   

20.
为了从传统发酵酸鱼中筛选出具有良好发酵性能和益生性能的乳酸菌,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2个产区的16份酸鱼样品的细菌多样性。采用透明圈法筛选乳酸菌,通过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DNA序列分析进行鉴定。对获得菌株的发酵性能(产酸速率、耐酸性、耐盐性、氨基酸脱羧酶活性)和益生性能(耐胆盐、疏水性、自聚集性、耐药性、抑菌性)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乳杆菌属、四联球菌属和魏斯氏菌属是酸鱼中的优势菌属,相对丰度分别为40.73%,34.27%和6.42%。共筛选出24株乳酸菌,包括13株植物乳植杆菌,1株福菜乳杆菌,2株福菜伴生乳杆菌,3株消化伴生乳杆菌,3株屎肠球菌,1株粪肠球菌和1株戊糖片球菌。其中,福菜乳杆菌和福菜伴生乳杆菌C. futsaii为在酸鱼中首次分离到。所得乳酸菌菌株的表型差异显著,其中植物乳植杆菌S18、S21和福菜伴生乳杆菌S20具备较好的发酵性能,菌株S18和S21具有良好的益生性能。菌株S18、S20与S21有潜力作为酸鱼的发酵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