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四川菜的“五柳鱼”、浙江菜的“西湖醋鱼”、广东菜的“果汁鱼”是3种地方风味名肴。3种菜的加工方法是:将鲜鱼去  相似文献   

2.
亲朋好友聚在一起,有些人喜欢吃“奶汤鱼”,但煮出来的总是清汤寡水、口味淡薄,其实要想煮出汤浓似奶、鱼鲜肉嫩的“奶汤鱼”并不难,只要掌握好以下五个关键即可。  相似文献   

3.
“豆瓣鱼”这道川菜,制作起来看似简单,一般餐馆的厨师都会做,但是遇到餐馆一次承办几十桌酒席,每桌都要上一条“豆瓣鱼”,那又该怎么办呢?遇到这种情况,用单锅小炒的方法一条一条地烹制肯定是来不及的,而如果一次将几十条鱼一起下锅,又难以保持鱼形的完整。于是人们就想出了一种方法:先将宰杀治净的鱼用生姜、大葱、精盐、胡椒粉、料酒腌渍入味,再下入油锅中炸制后捞出,然后将鱼放入方形大托盘内(一个托盘一次可放若干条鱼),浇上炒制好的豆瓣味汁(但不能勾芡),入笼用旺火蒸熟后取出,快速把鱼逐一装入条盘内。随后,将蒸…  相似文献   

4.
在沿海广东九江,是著名的鱼产区。当地厨师对鱼的烹制方法多种多样。五柳松子鱼是一种形同松子,用五柳料、糖醋汁调味的酸甜口鱼肴,颇受男女老少喜爱。可是,由于一些师傅在刀法运用、上浆上粉和炸制过程中技术处理不当,剞出的花刀炸不出效果来,造成松子鱼不象松子,实在让人头疼  相似文献   

5.
杂谈五柳鱼     
五柳鱼是一款以写意手法命名的佳肴。何为“五柳”,古无载述,今无详释。笔者认为,所谓“五柳”,当因制作此肴选用五种同颜色的配料,且切制的似柳丝长,柳叶细而得名。 关于五柳鱼的来历,民间传说有三。①与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有关。陶有《五柳先生传》传世,文中又以“五柳先生”自名。后人仰慕他不与恶势力不同流合污的精神,以“五柳”命菜,以示怀念  相似文献   

6.
田晓  彦戈 《四川烹饪》2003,(11):13-14
问:听人说“椒盐九肚鱼”是时下四川地区流行的一款菜肴,请问九肚鱼是一种什么样的鱼类,以及怎样制作此菜?答:由于各地俗语(习惯叫法)的不同,在烹饪原料上,一料多名或一名多料的情况不胜枚举,所以有时看到一个陌生的原料名称,说不定它就是你身边熟悉的原料。九肚鱼的学名叫龙头鱼,属狗母鱼科,又名狗母鱼、虾潺、豆腐鱼、狗吐鱼、狗奶、水龙鱼等。为何又将龙头鱼称为九肚鱼呢?说起来还颇有点意思。把龙头鱼称为狗母鱼(或狗吐鱼)是广东师傅的常见叫法,或许是由于饮食行业上称狗母鱼、狗吐鱼太难听的缘故,再加之广东话中“狗”的发音很容易被人…  相似文献   

7.
史万震 《美食》2004,(4):13-13
如今,“狮子头”这一传统佳肴已发展成了一个系列,例如“河蚌狮子头”“鲴鱼狮子头”“火腿狮子头”“冬笋狮子头”等等。根据这一创新思路,笔在传统名菜“羊方藏鱼”和“清炖蟹粉狮子头”的基础上经过多次实践,创制了“清炖蟹粉鱼羊狮子头”,成菜韵味独特,在此披露,以求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8.
五柳鱼丝     
色彩鲜艳,味道鲜香麻辣的’“五柳鱼丝”是川味名菜,此菜来源于“五柳鱼”.据传五柳鱼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取名.在安史之乱中,杜甫流离颠沛,从陕西、甘肃流亡到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盖了一座茅屋,即杜甫草堂.当时诗人的生活穷困潦倒.一天,他和几位朋友在堂上吟咏作诗,正愁没好菜招  相似文献   

9.
郑毅 《茶苑》2004,(3):42-42
“山川清叔,秀甲江南”的皖南泾县,早在汉代就有“汉家旧县,江左名邑”之称。大诗人李白也曾赋诗赞叹:“泾川三百里,若耶羞见之,佳境千万曲,客行无歇时”;而“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之诗句,更是千古绝唱。泾县自东晋时就产茶,且名茶、贡茶皆是声名远播;而奇趣奇妙的“琴鱼茶”更是令人每每品尝后津津乐道,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10.
细说虾蛄     
白忠懋 《四川烹饪》2005,(11):27-27
有的海产品原先是“丑小鸭”,可摇身一变,却成了“白天鹅”。在我印象巾,一个是龙头鱼,一个是虾蛄。龙头鱼筷子般长,通体白如五,软软的,只有一根脊椎骨,头部较大,上下鄂发达,看上去颇似龙头。宁波人有一样佐粥菜,便是此鱼的腌品——用盐腌后晒干,名叫“龙头烤”。粤人称龙头鱼为“九吐鱼”或“狗兔鱼”,在正宗的“避风塘”,要一小碟椒盐九吐鱼,得18元。我对龙头鱼无好感,因为其水分太多,清蒸、红烧都不太好吃,唯有油炸,才会化腐朽为神奇。  相似文献   

11.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间”,其实就是一道菜的名儿。只不过这菜名有些怪,而那位当初给菜肴命名并教我烹制的人也很怪,他便是永平县城里博雅而另类的一位。此人曾在永平县一中吃了几年教书饭,后不知为啥辞了公职,他就是詹镜明。我与他相识并成为忘年交的原因,一是缘分,二是他与我对民俗的东西都有一种骨子里的痴爱。我们相识在20年前,那时我十岁挂零,老先生却已年逾古稀了。有易牙般手艺的老先生传了我几招,其中就有这“鱼戏莲叶间”。  相似文献   

12.
软兜长鱼的制作及其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软兜长鱼”即“炒软兜”,为江苏两淮地区的传统名菜。它是选用鲜活长鱼即鳝鱼的脊背肉烹制而成的。成菜色泽乌亮,软嫩异常,清鲜爽口,蒜香浓郁,深受人们喜爱。因此不论是宴请宾客,还是节日聚餐,当地人们都要用这道菜上席。说起这“软兜长鱼”的菜名,还有一定的来历呢。据说其一是古法制作此菜时,要将长鱼用布兜住,再入沸水锅中汆熟;其二是成菜鲜嫩,吃时用筷子夹住长鱼的中间,两端下垂,恰似小孩胸前的兜肚带,需用汤匙兜住,方能送入口中。“软兜长鱼”的制作虽然并不复杂,但要做好此菜也不容易。下面笔者就根据自己制作…  相似文献   

13.
草海细鱼干     
胡潘元 《美食》2004,(6):62-62
贵州草海位于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城郊。是贵州最大的天然湖泊。因水草茂盛,故名草海,湖面宽广。面积达46平方千米,素有“高原明珠”之称?草海风光秀丽,是贵州名的风景区和候鸟保护区,鱼类资源十分丰富,其中尤以特产细鱼最为称。  相似文献   

14.
肖旭芳 《烹调知识》2004,(11):43-43
“宫门献鱼”是清御膳名菜,它是选用整条鲜鱼洗净后,斩成头、身、尾三段,将头、尾两侧剞兰草花刀,身段剥皮,剔去骨刺切成片,配以熟瘦火腿、大海米等。经分别烹制后,头、尾放盘的两则,白色鱼片码头、尾中间,两色两味,形如宫门中跃出条鱼,据传此肴为清朝康熙皇帝亲笔命名,且是清宫廷大典中必备的菜肴之一。  相似文献   

15.
起这个怪怪的题目之后,也许有人会笑话,这“泡”字有啥可写的?然而,笔者在收集饮食文化资料时,却意外地发现带有“泡”的美食,不仅会给你带来独特的口福,而且也会给你带来文化的享受,还能给你带来智慧的启迪。 美食之“泡”的独特口福。如:具有“负肉鲜嫩,咸酸微辣,泡菜鲜香浓郁”之特点的四川传统菜“泡菜鱼”,系为“鲜鱼配泡辣椒和泡菜”,随烹而成。食时既有浓厚的乡土风味,又有风味更鲜、川味更浓的独特“泡”字之味。又如:被称为是古丝绸之路饮  相似文献   

16.
“酿炙鱼”是我国历史上炙制菜肴中比较有名的一个菜品。北魏贾思勰著的《齐民要术》中就载有“酿炙白鱼法”;元代《居家必用事类全集》、明朝的《多能鄙事》中,均记载有“酿烧鱼”。其实“酿炙白鱼”与“酿烧鱼”是一脉相承的同一个菜肴,“炙”与“烧”则是不同时期对“烤”这一技法的不同称谓。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河南开封一带的厨师就将此菜发掘仿制出来,并沿袭旧名,称其为“酿炙鱼”(其他城市也有称“瓤炙鱼”的)。具体制法是:选600克重的鲫鱼一尾,在脊背上开个10厘米长口子,取下脊骨,去净内脏,抽出胸刺,治净(但需保持鱼形完整),再…  相似文献   

17.
乌江鱼是流行于重庆地区的一款风味火锅。最近,有些热爱烹饪的朋友来信询问有关“正宗”乌江鱼的烹制方法。说实在的,近年来烹饪行业中的所谓“正宗”已经有些变味了。人们往往根据“适口者珍”的原则,在烹调中进行变化。特别是那些流行于”工湖”的地方风味菜,在流传过程中经“各路英雄”加以改进,在经历了一番“求同存异”的演变后,最终以能够被大家认同的形式出现,而形成自己较为固定的风味特色。乌江鱼火锅的演变就是最为生动的一个例子。乌江鱼是在80年代中期由贵州移植到重庆的民间风味菜,因当地人从乌江中取活鲜鱼烹制而得名…  相似文献   

18.
说起侗族,留在人们印象中的是别致精巧的风雨桥和悠扬动听的侗族大歌。至于侗族的饮食,却未必有多少人了解并且真的领略过。客观而言,侗族的饮食特色和苗族有很多相同的地方,都以酸、辣和强调食品本味,不加或少加调料为其主要特色。但“烧食”却是侗族独有的特色饮食形式,与我们所知的一般“烧烤”不同的是侗族的“烧食”带有强烈的风俗和自身的民族色彩,而不是单纯的一种吃的方式。  相似文献   

19.
佳肴两款     
“双味脆皮茄鱼”是以鲜嫩长紫茄为原料,仿“川菜脆皮鱼”整料造型成脆皮鱼形状,辅助鱼香味、咸蛋黄味调制成菜,具有造型美观、双色双味、外酥内嫩之特点,为佐餐佳肴。  相似文献   

20.
潘春垡 《烹调知识》2013,(10):20-21
人们常将“鲥鱼、鲴鱼与刀鱼”称为长江“三鲜”。然而,镇江一带长江水域的鲥鱼、鲴鱼、刀鱼之“三鲜”更为出名。因为,长江下游的镇江数十公里水域江阔水深,是鲥鱼、细鱼与刀鱼出入的最佳地段,镇江附近的焦山,山旁小屿环列,致使虫藻麋集,给随江东上西下的鱼类提供了丰盛的饵料,因此这一带的“三鲜”最为肥美鲜嫩,闻名遐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