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茶馆是杭州城市生活的一部分,茶馆也是杭州城市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千年的发展历史为杭州茶馆积淀了丰厚的文化,近年来的发展则使杭州茶馆业形成了适应现代杭州都市发展需求的基本特征。论文重点分析了杭州茶馆业的五大系列、多元化的经营特色,并就茶馆业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意见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孵茶馆     
严言 《食品与生活》2005,(11):38-39
上海话一直有孵茶馆,但打我们这代起,已甚少亲历这种“孵”的感性。孵在上海方言中,总似带点懒散相、松弛相,与坐,是很不同的两个概念。我们可以讲茶馆孵孵,当然也可以讲茶馆店坐坐,却已少了几分闲情惬意,我们绝不会讲写字间孵孵,除非此  相似文献   

3.
枫溪 《饮食科学》2004,(5):50-50
几年前,上海在老城厢建了一条仿古的“上海老街”。街上有家茶馆,当街开门处砌着一个烧开水的大锅灶.这就是当年上海滩上常见的旧式茶馆——“老虎灶”。过去,在这类简陋的茶馆里,一般是只有一个方桌、四条长板凳,街坊四邻可以捧着自己的茶壶,在这里边拉家常边喝茶,一坐  相似文献   

4.
袁国桢 《美食》2006,(1):46-46
中国饮茶的历史最早,最懂得饮茶的真趣。客来时,饮杯茶,增进友谊;口干时,饮杯茶,润喉生津;疲劳时,饮杯茶,舒筋消乏;空暇时,饮杯茶,口鼻生香;心烦时,饮杯茶,静心清神;滞食时,饮杯茶,消食去腻。以茶待客、以茶代酒,历来是国人的传统习俗。  相似文献   

5.
如今,全国的人们都知道成都是一个闲散的城市,生活节奏慢半拍,打麻将、泡茶馆蔚然成风。对这样的评价我这个四川人自认为是褒义则是说我们日子过得悠闲、安逸、滋润,会享受小康。  相似文献   

6.
闻香识女人     
我与妻是在茶馆里认识的。那时的我并不喜欢喝茶,一次有个文学社团搞活动.选择了春忆茶社.那时的她就在这里打工。穿着典雅的旗袍.亭亭玉立.行着款款莲步来到我的面前,纤纤玉手轻掂茶器.动如行云流水趋奉茶汤.敬如初苞含露。当其时.令人心醉神迷.当她沏好茶端给我.我喝了第一口茶,苦涩.先是舌尖,然后迅速达到舌根.我不禁皱了一下眉.她发现了我。于是,和我打了个招呼.就这样认识了。她笑着淡淡地说:“茶苦茶香.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品味出来的.因为很多人没有耐心品到茶的甘甜就放弃了。”是愉快而轻松的聊天,关于书,关于音乐,关于两个人所在的城市。我不是那种好奇的喜欢“查户口”的人.她也不是。临分手时.她礼貌而有分寸地问.能给她一个联系方法吗?我给了她一张名片。  相似文献   

7.
卢苇 《饮食科学》2008,(10):60-61
我的故乡是汉水岸边的一座小城,小城中原来有过许多小茶馆。 用一个比喻来说,小城若是一片天,小城茶馆就是天上的星斗;小城若是一条鱼,小城茶馆就是鱼的片片锦鳞。小城茶馆从来都是小城人生活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8.
冯敏 《东方美食》2003,(2):51-63
成都茶馆文化,是地城饮文化的典型代表。“坐茶馆”作为成都人一种沿袭久远的生活方式,其内涵丰厚,“川味”甚浓。茶馆作为人际交往的场所,其功能已远远超出自身的自然使用功能,而具备多种社会文化功能。成都茶馆文化既表现出蓉人关心固事、敢于时评的正直性格,笃友情、重礼让的传统亲和力等文化精华;也反映出部分蓉人生活节奏缓慢,悠闲慵懒、不思进取的盆地意识的思想糟粕。  相似文献   

9.
老舍茶馆,妇孺皆知!不知是因为茶馆取名“老舍”而红,还是因为其独厚的地理位置而火,不管怎样吧,老舍茶馆已经是北京这座六朝古都和国际大都市的“城市名片”。 让我带您一同走进老舍茶馆吧……[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刘辉 《餐饮世界》2008,(4):44-48
过去的茶馆,深谙和气生财的道理,处处与人方便。如天津等地的茶楼,数人同去可以一壶数杯,也可以自备茶叶由茶楼代泡。茶容中途离开,可以保留座位,回来接着喝。不过,各地规矩稍有不同:北京外出时是将茶碗扣在桌上,吩咐堂倌一声;绍兴是将茶杯盖仰天放在桌上,表示“暂时离开,请勿占位”。  相似文献   

11.
白忠懋 《美食》2006,(4):30-31
很难忘却苏州十全街上的老苏州茶酒楼,曾去吃过几次早茶,点心小巧精致,至今仍记得一寸见方的玫瑰馅方糕与薄荷方糕,一红一绿,看着也诱人涎下。那已是六七年前,后与一友再去,已不供应早茶,只得改去纽家巷的纱帽厅茶馆吃茶,点心是外面买的炝饼与锅贴。  相似文献   

12.
在杭州喝茶     
荒原 《饮食科学》2005,(6):50-50
到杭州,不能不去茶馆里坐坐。不是附庸风雅也并非茶瘾有多大只是想知道何以我住的城市到处是歌舞厅和洗脚房,而杭州却肩挨肩的都是茶馆,难道仅仅是因为抗州出产龙井名茶吗?梅家坞一带,路边所有的房子几乎都是茶馆,气派大些的叫某某茶楼简单些的叫个什么茶吧茶室,好古的叫茶坊,茶肆,通俗的就叫茶馆。  相似文献   

13.
走进茶馆,视觉上惊奇的是茶馆布局风格的标新立异:或时尚,或古典,或村野情趣盎然,或都市情调浓郁。茶馆无论布局得怎样风格独具,其间都少不了一个重要的元素,那就是茶席。三三两两的茶席,置于厅堂,或井然有序地置放,或以画屏相隔。茶席是人气与茶气氤氲的地方,  相似文献   

14.
成都,作为全国“最悠闲的城市”,市民喜欢喝茶是出了名的。旧时一幅“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喝杯茶去;求衣苦,求食苦,苦中作乐喊壶酒来”的对联,现今仍然是成都人休闲生活的写照。成都人喝茶虽然也坐茶楼茶馆,但“最有味道的喝茶”还是在露天茶园里。一般说来,茶园的茶具是盖碗的那种,坐椅是竹器制品,茶壶是细长嘴的铜壶,就连掺茶师掺茶的姿势,也有很多讲究。  相似文献   

15.
我在四十岁之前是不喝茶的,虽然我从小也算是在茶香里熏大的。 奶奶爱喝茶,每天两次,每次要喝一暖瓶水,这是她年轻时在大队茶馆里劳作中养成的习惯,这习惯差不多保持了一辈子。用她的话讲,走亲访友,不让吃饭可以,不让喝水可不行。夏日的午后,在泡桐树的阴凉里,奶奶和慧子娘、石头娘喝茶的情景,早已定格成我儿时心中最温馨的画面。  相似文献   

16.
枫溪 《饮食科学》2004,(4):50-50
追随着现代人向往返璞归真、追求闲适自然的心态,历史悠久的茶文化又格外受到都市人的青睐。眼下,各种各样的茶艺居、茶馆、茶社、茶轩、茶坊、茶座、茶楼、茶园、茶廊、茶苑、茶肆、茶庭、茶室、茶铺……星星般的点缀在大街小巷里,成为都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17.
朋友的茶馆里,种了一盆很茂盛的薄荷。 在调解屋内外景色之余,这株薄荷还有另外一个作用:老板的朋友们和陌生的茶客们,将一片片叶子,送进了自己的茶碗里,有时还会含上半个晌午。  相似文献   

18.
“一片绿叶,五千年文化”。茶已经成了上海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带着古风遗韵的茶馆无疑会成为沪上的时尚之地,茶馆出现在沪上金领、白领及老外们约会的地点似乎也不会令人意外。雅趣茶道馆是其中的佼佼者。一进“雅趣茶道”的玻璃大门,阵阵绿茶清香扑面而来,大堂陈列着陶瓷、古董、名家字画,喜气洋洋的大红灯笼、中国结与明清家具相互辉映。拾阶而上,廊道两旁是一间间玲珑含蓄的包房,分中式、日式、韩式三种,脱鞋而坐的形式恐怕在其它茶馆都少见。在郭德纲和他的“德云社”红遍全国之后,由沪上众多著名喜剧演员加盟、《劳动报》牵头…  相似文献   

19.
茶和咖啡是世界两大天然非酒精饮料,它们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各自的文化特征。茶居首位,咖啡其次,两者各以自己的特色吸引了大量的爱好者。在市场经济竞争下,还受到商业抄作的影响而互有消长,两者背后潜藏着的历史文化差异,及其对发展趋势的影响,通常易被忽视,本文对两者的起源、传播、文化、营养和市场等方面,试作一个多视角的比较。  相似文献   

20.
小城茶风     
我生活在一个爱茶的城市,鄂西北的一座小城——老河口。这个只有十几万人口的城市,茶馆却多得数不清,且不说大街小巷走几步就有一个茶馆,就连只有上十户人家的偏僻角落,也赫然会有一家茶肆。茶对于这个小城市的人来说,不仅仅是~种嗜好,而是生活的必需,是一种深迷其中的瘾。每天早上,许多人一起床,来不及漱口洗脸,首先第一件事就是烧开水泡茶,不喝足了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