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南华北地区中新生代盆地成盆环境分析   总被引:6,自引:6,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华北盆地的形成演化主要受秦岭—大别造山带以及郯庐系断裂带活动的制约。通过对秦岭—大别造山带中生代发育的火山岩构造环境和印支、燕山期区域构造演化特性及构造应力场分析,认为南华北地区主要经历了挤压、走滑、伸展、弱挤压等构造环境,形成了相应的盆地原型的并列和叠加。   相似文献   

2.
合肥盆地构造演化及油气藏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合肥盆地是大别造山带和郯庐断裂带共同作用产生的中新生代残留盆地。其经历了印支期盆地基底形成期,早侏罗世至中侏罗世坳陷盆地发育期,晚侏罗世前陆盆地发育期,早白垩世走滑盆地发育期,晚白垩世一早第三纪断陷盆地发育期,晚第三纪-第四纪盆地消亡期等六个阶段。在盆地发育过程中,大别造山带的影响占主导地位,而郯庐断裂带的影响仅仅局限于盆地的东部地区。该区发育了两套潜在烃源岩,且以煤成气为主,生储盖匹配较好,构造发育,具有一定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3.
合肥盆地侏罗纪的沉积格局与盆地成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合肥盆地一系列地震剖面对侏罗系残留厚度及沉积相的恢复,盆地内侏罗系呈现为南厚北薄、东厚西薄 的格局,在盆地南部和东部同时存在着沉积-沉降中心带,大别造山带和张八岭隆起都为盆地的重要物源区。盆 地侏罗纪时总体上为大别造山带北部的前陆盆地,同时东部还出现了受控于郯庐断裂带的走滑挠曲盆地。盆地内 侏罗系的沉积,一方面指示了大别造山带在早侏罗世出现了快速隆升;另一方面表明郯庐断裂带起源于华北与华 南板块的陆-陆碰撞中。  相似文献   

4.
南华北中南部中新生代盆地演化与油气成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华北中南部中新生代盆地的形成演化主要受郯庐断裂带、大别造山带构造运动的制约。通过大别造山带、郯庐断裂带对南华北陆块的作用研究,以及盆地原型序列图件的编制,认为该区中新生代盆地演化经历了挤压、张扭、伸展、弱挤压等多期盆地原型的并列叠加,对油气成藏的控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对渤海湾盆地中、新生代断裂活动特征和横向差异性进行了研究,对控制断裂活动的动力学机制进行了探讨。渤海湾盆地中、新生代以来,受到区域性的NW—SE伸展作用,动力是太平洋板块向中国东部大陆俯冲造成的上地幔热隆起,形成了NE、NNE向构造带。靠近郯庐断裂带的济阳坳陷、渤中坳陷,中生代至早始新世时期受郯庐断裂带的左旋走滑作用控制,发育NWN断裂。上地幔隆升作用的推移和郯庐断裂带运动性质的转变,决定了渤海湾盆地断裂发育的横向不均一性。  相似文献   

6.
郯庐断裂带在新生代的活动表现为在走滑背景下的伸展运动和挤压运动的交替出现,不同的运动方式对其内部的潍北盆地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形成了现今潍北盆地的构造面貌。通过平衡剖面的基本原理,对潍北盆地NS向剖面,进行构造演化过程的恢复。分析表明,潍北盆地的演化可划分为3个阶段:孔三段沉积期,盆地雏形发育阶段;孔二段沙四段沉积期,盆地断陷下沉阶段;新近纪整体坳陷下沉阶段。在新生代古近纪,潍北盆地的演化主要受控于郯庐断裂带的活动;新近纪以来,潍北盆地属于渤海湾盆地构造体系,进入整体坳陷阶段。  相似文献   

7.
印支期以来,中国大陆在三面受挤的缩合构造环境下,经历了4期构造变格作用(T3—J2,J3—K1,K2—E,E3/N—Q),秦岭—大别两侧发育了相应的陆相盆地原型,并形成了复杂的原型并列叠加关系。在第一构造变格期,以发育压性陆内前陆盆地原型为主;在第二构造变格期,以发育压性陆内前陆盆地和走滑盆地原型为主;在第三构造变格期,以发育伸展断陷盆地原型为主;在第四构造变格期,以发育坳陷盆地原型为主。  相似文献   

8.
南华北中,新生代盆地构造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南华北中,新生代盆地构造特征,方法:对盆对基底特征及造盆阶段进行划分。结果:探讨了盆地形成机制及盆地演化。结论:南华北盆地晚三叠世及早、中侏罗世因秦岭大别造山带的挤压形成两期压陷盆地,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晚白垩世(?)-早第三纪形成两斯产张断陷盆地。  相似文献   

9.
潍北拉分盆地形成演化及其对成油气条件的控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潍北盆地是发育于郯庐断裂带内的中,新生代盆地,在大量地震资料解释与构造成图的基础上,通过构造解析和沉积分析等基础工作,证实潍北盆地是一个典型的走滑伸展盆地,盆地演化经历了走滑挤压阶段(白垩纪末),走滑伸展阶段(孔店组沉积期),坳陷与走滑挤压阶段(新近纪)等3个阶段。构造样式包括孔状结构,伸展构造以及走滑挤压产生的压扭性断鼻等,控盆断裂的右行走滑导致了孔店组一段,二段砂体向前迁移,潍北盆地发育良好的生储盖组合以及多类型圈闭,具有良好的坳探前景。图7参6  相似文献   

10.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中新生代伸展-走滑关联断裂体系控制的中新生代盆地与大别地区变质核杂岩组成了完整的伸展拆离体系。盆地沿北西西与北东向基底断裂带分布特征、盆地沉降方向的转变过程以及与造山带北侧前陆盆地体系的时空分布关系,均揭示盆地群的发育经历了造山挤压与区域伸展2个发育阶段。它与东秦岭-大别造山带由挤压到造山后伸展的演化过程具有同步特点。综合造山带深部地球物理特征、造山后期"气球膨胀式"花岗质杂岩的发育过程,推断造山带上叠伸展盆地具有区域伸展与造山带深部调整双重体制动力。盆地群的形成是东秦岭-大别造山带陆内俯冲、松弛与区域伸展共同控制形成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华北古生界原型-变形构造演化及其控油气作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在“原型控源、变形控藏”思想的指导下,论述了华北古生界从盆地原型-变形改造的构造演化过程,以及盆地演化对古生界烃源岩分布及其油气演化的控制作用。研究认为,古生代盆地演化主要受控于华北板缘洋-陆构造体制的转换,成盆主要集中在克拉通边缘;早古生代在克拉通边缘依次发育了被动边缘-活动边缘-碰撞边缘的盆地原型,寒武系-奥陶系烃源岩形成于拉张背景下的被动边缘盆地、坳拉槽和台内坳陷;晚古生代石炭-二叠纪盆地主要受控于华北板缘的张裂作用,以及不同时期向克拉通内部产生的不同方向海侵,形成东、西差异的含煤层系和烃源条件。中、新生代成盆作用主要集中在克拉通内部,历经了4次重要的构造变格,总体呈现东西分区、南北分块的构造演化格局,在华北古生界之上并列叠加了挤、滑、张、沉不同构造背景下的多种盆地原型,将古生界改造成块隆、块坳构造;受中、新生代差异的盆地叠加作用,华北古生界形成了持续生烃和具燕山期与喜马拉雅期二次生烃的不同油气演化过程。渤海湾济阳坳陷、临清坳陷东部和南华北周口坳陷中东部处于上古生界二次生烃的有利区,是进一步寻找上古生界晚生晚成型油气藏的主要地区。  相似文献   

12.
中国海相残留盆地油气资源潜力评价技术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活动论构造历史观出发,应用“原型控源、叠加控藏”的研究思路,分析了古中国陆、古亚洲陆和新亚洲陆3个地史阶段中陆缘与陆内盆地的形成演化,探索了中国古生界海相残留盆地TSM盆地模拟资源评价技术。研究认为中国古生代海相盆地在纵向上主要发育下寒武统、中上奥陶统-下志留统和二叠系3套烃源岩。下寒武统烃源岩分布于被动大陆边缘靠陆一侧,中上奥陶统-下志留统烃源岩分布于台内坳陷,二叠系烃源岩分布于陆内裂陷-坳陷盆地,被动边缘坳陷是烃源岩最有利发育区。烃源岩主要包括碳酸盐岩和泥质岩两类。通过原型盆地约束下的地质作用-油气响应确定性数学模拟方法进行网络整合,提供油气资源评估和位置预测,从而评价了古生代海相盆地原型的发育和后期叠加改造演化的过程及其油气意义。该方法在华北地区上古生界烃源岩潜力的评价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北缘逆冲推覆构造特征及油气前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东秦岭-大别山北缘逆冲推覆构造由南、北两支逆冲断裂组成,是联系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和南华北盆地的构造纽带。该逆冲推覆构造在走向上具有分段性,在倾向上具有分带性;即沿倾向分为前锋带、逆冲岩席带和根带;在走向上分为豫西逆冲推覆区段、周口南缘逆冲推覆区段和淮南-合肥逆冲推覆区段。构造演化分为3个阶段:印支期碰撞造山阶段、燕山晚期陆内造山阶段和燕山末期-喜马拉雅早期走滑拉张阶段。北缘逆冲推覆构造各区带烃源岩保存条件差异较大,油气显示集中分布在前锋带附近。评价前锋逆断带及前渊区(盆地/凹陷)为油气勘探最有利区带,南、北两支逆断带之间的逆冲岩席区(盆地/凹陷)为较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14.
华北板块东南缘原型沉积盆地类型与构造演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华北板块东南缘原型沉积盆地类型受构造演化控制,古生代至中三叠世华北与扬子两大板块由"开"到"合",华北板块东南缘也经历了从震旦纪至中奥陶世的被动大陆边缘,到晚奥陶世至早石炭世早期的抬升剥蚀;早石炭世晚期-中三叠世由于板块的拼合,在大陆边缘形成前陆复理石沉积盆地;晚三叠世-早侏罗世,两大板块碰撞造山形成秦岭一大别造山带,与造山耦合形成磨拉石沉积盆地;中侏罗世-早白垩世,在造山期后造山带内部拆沉的同时,造山带边缘拆离,形成后缘伸展与前缘冲断的复杂构造类型;后期受古太平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活动控制,形成伸展断陷和坳陷盆地。  相似文献   

15.
华北南部地区虽然经历了复杂构造—沉积演化,但通过对区内石炭—二叠含煤层系埋藏结构和生烃演化类型的分析认为,该区石炭—二叠系具备较好的烃源物质基础。其中,中构造层(三叠系、侏罗—白垩系)的原始沉积厚度相对较小、新生代沉积厚度较大的3层埋藏结构和晚期生烃型的部分凹陷,具备喜山期"二次生烃"形成煤成气的潜力,有较好的勘探前景。结合该区石炭—二叠含煤层系煤成气成藏特点提出了评价原则,优选了有利的勘探靶区并提出了勘探部署建议。  相似文献   

16.
南华北地区上古生界分布广泛,烃源岩厚度稳定,有机质丰度高,多为Ⅱ2—Ⅲ型。经历印支、燕山、喜山等多期差异性构造运动改造,致使烃源岩热演化程度参差不齐,这是南华北地区油气资源评价与勘探选区中至关重要的参数。从南华北地区上古生界烃源岩热演化特征入手,通过对造成上古生界烃源岩热演化异常的因素分析,认为南华北地区上古生界烃源岩异常热演化以深成热变质作用为主,中生代普遍发生的地壳热隆升造成了上古生界烃源岩热演化具有南北分区的特点,中生代以来的岩浆作用是造成局部地区热演化程度较高的根本原因,区域动力变质作用及重力滑动作用对热演化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南华北地区上古生界有效油气资源分布于围绕现今高演化区的边缘带,即洛阳伊川—巨陵襄城—鹿邑—谭庄沈丘—倪丘集—颜集等地区,是南华北地区上古生界油气勘探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7.
华北早中三叠世盆地恢复与古生界生烃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9  
华北东部地区中下三叠统分布零星,面积小,但具有相似的岩性、岩相和韵律特征,反映为大型盆地的沉积背景。在广大范围内,由西北至东南,砂岩颗粒变细、泥质含量增多、沉积厚度变大的方向性明显,反映早中三叠世的沉积面貌和晚二叠世晚期(石千峰期)相似,表明其不但继承了晚二叠世“北聚南散”的古地球动力学背景,而且继承了北西高、南东低的古地理格局,说明海西运动一直延续到中三叠世。应用镜质体反射率(Ro)法、声波时差法及磷灰石裂变径迹法等多种方法恢复了中下三叠统的沉积厚度,编制了原型盆地沉积等厚图。中下三叠统沉积沉降中心位于临清-东濮-太康和两淮地区,沉积中心的中下三叠统厚度达2000~2600 m。伴随中下三叠统的沉积,至中三叠世末,下古生界马家沟组顶面埋深达3080~3690 m,古地温为112.4~130.7℃;Ro 值为0.85%~1.10%,下古生界以海相有机质为主的烃源岩已过了生油高峰,有机质的80%已完成向石油的转化,后期生烃潜力微乎其微;而上古生界以煤系为主的烃源岩,由于腐殖煤生烃高峰比Ⅰ-Ⅱ1型干酪根生烃高峰滞后,尚处于早期生烃阶段,仍保留有较大的生烃潜力。  相似文献   

18.
南华北地区上古生界砂岩成岩作用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野外露头、常规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等资料分析,对南华北地区上古生界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类型、成岩阶段划分及其对孔隙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上古生界岩石类型为长石石英砂岩、岩屑石英砂岩、长石砂岩、长石岩屑砂岩。现今主要处于中成岩A期和B期,经历的成岩作用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溶蚀作用、破裂作用。其中。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是主要的破坏性成岩作用,而溶蚀作用、破裂作用是主要的建设性成岩作用,特别对长石和碳酸盐岩的溶蚀是储层物性变好的重要的成岩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9.
横贯黄海的中朝造山带与北、南黄海成盆成烃关系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中国大陆边缘和西太平洋洋壳之间的黄海海域,属于过渡型地壳结构。由于受周边大地构造制约,北黄海盆地的基底属于华北地块,而南黄海盆地则属于下扬子地块,地壳结构极为复杂。由郯庐断裂平移走滑活动、苏北板块沿断裂向北的巨大推覆作用,以及鲁苏超高压变质带的切入等迹象,结合地层古生物及岩石测年为220~230Ma,表明三叠纪早期,华北地块与下扬子地块发生碰撞,形成横贯于黄海中部的中朝造山带。该带由苏胶造山带-千里岩隆起带-临津江造山带组成,西宽东窄形似楔状,整体呈北东东向。中侏罗世以后,由于造山带的再度隆起导致两侧的北、南黄海产生裂陷,而开始沉积上侏罗统和白垩系。北黄海盆地蕴藏着两套含油气系统,其中,以深湖或半深湖相沉积的上侏罗统是盆地内主要烃源岩,上侏罗统及下白垩统砂岩和砂质砾岩为良好储层构成的含油气系统,已得到606井等产油井的证实;以第三系沼泽相煤系为烃源层,第三系硅质碎屑岩为储层的含油气系统,应重视天然气的勘探。南黄海盆地进一步划分为北部坳陷、中部隆起区及南部坳陷。南、北部坳陷的烃源岩主要为下第三系阜宁组及戴南组,其次,泰州组上段和浦口组为可能的烃源岩。中部隆起由于长期处于隆升状态,缺失中生代和早第三纪沉积,中部隆起应加强下古生界油气勘探,有望在深部发现志留-泥盆系高产天然气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