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树森  陈金明 《治淮》1994,(10):32-32
对库区进行淤积测量,一般是用地形测量法或断面测量法施测库区水上、水下部分的地形,据以算出水库的淤积量。但如果对水下地形测量方法不当,将会引起很大误差,使淤测前功尽弃。 昭平台水库于1979年进行了第一次淤积测量,因当时经验不足,使对水下部分的断面测量用时较长,计算较繁。1987年对库区平面控制网进行了第二次淤积测量,对水上部分,采用经纬仪确定断面方向、水准仪测高程、钢尺量距的  相似文献   

2.
依据万安水库库区9个断面历年实测大断面资料以及万安水库坝址上下游5个水文站实测泥沙资料,分别采用地形对比法和沙量平衡法对库区泥沙淤积情况进行了分析计算,提出了万安水库泥沙淤积形态、淤积量、分布等结论.  相似文献   

3.
泥沙淤积问题是制约多沙河流水利枢纽使用寿命、发挥综合效益的主要因素。文章基于水文站实测数据和海勃湾水库常年回水区37个断面年度地形资料,采用输沙平衡法和断面法,分析入出库水沙变化及库区淤积成因。  相似文献   

4.
金华锋 《红水河》2016,(4):50-53
通过对葠窝水库上游调查分析,阐述了水库淤积的原因与现状,并采用断面法与地形法两种方法对水库库区淤积量进行了测算,通过分析两种方法计算结果,给出了葠窝水库淤积量合理的计算方法与结果,为今后水库淤积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水库淤积测量新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松林  马新明 《中国水利》2004,(11):25-25,24
水库淤积测量是研究河道、水库水文要素变化规律的基础,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基础工作.三门峡水库自建库以来,水库淤积测量主要以断面法为主,每年的汛前、汛后施测,当年大洪水过后进行加测.为了保证资料的准确性,每10年进行一次地形法淤积测量,至今共进行断面法淤积测量162次,总计实测13084个断面次.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二滩水电站库区断面测量所采取的测量方法、仪器装备、测量定位及工艺要点,探讨库区断面测量成果的数据处理,以及断面测量技术在库容率定及泥沙淤积分析中的应用,为我国众多大中型水电站库区断面测量及库容率定工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人民黄河》2015,(9):17-19
采用低扰动深层取样器对小浪底库区主河槽深层淤积泥沙进行了取样,取样点分布在小浪底库区HH1—HH48断面之间的16个断面上,各断面淤积泥沙最大取样深度为1.5~3.0 m。对所取样品开展土工试验,在分析淤积泥沙的物理特性的基础上,引入Sundborg公式计算了沿深度方向淤积泥沙的抗冲刷能力,开展了典型断面淤积泥沙层理结构的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部分典型断面泥沙粒径沿深度方向不规律,粗细交替有明显分层现象,样品岩性分类分层明显;土体类型及物理性状的不同,导致淤积泥沙力学参数沿深度方向有较大波动,表明抗冲刷能力有较大差异,存在分层现象,其分层特点与历年来水来沙量及周边地形环境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8.
三峡水库蓄水运行以后,库水位抬高,流速降低,库区河段内的水流特性发生改变,库区呈现累积性淤积态势。从库区泥沙淤积分布来看,淤积主要发生在弯道河段,特别是连续弯曲河段淤积强度较大。针对库区连续弯曲河道特点并结合实测断面地形资料,采用Fluent软件进行了三维水流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连续弯道主流"走直",环流将主流区所挟带的细颗粒泥沙从中剥离,并随环流运动,泥沙会被挟带至弯道凸岸下游一侧的缓流区落淤。  相似文献   

9.
通过布设174个断面,采用地形法对小浪底水库泥沙淤积形态进行了观测,分析表明:自大坝截流至2005年汛前,库区淤积量为14亿m3,纵向淤积呈明显的三角洲形态,横向表现为平淤,对异重流的形成是有利的。在低水位期与三门峡、万家寨等水库联合进行调水调沙,可以将小浪底水库淤积的部分泥沙冲出库外,因此,营造异重流排沙是减少水库淤积、延长水库寿命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丹江口水库修建后,改变了原有天然河道的水沙输移条件,入库水沙经多年人工调度运用,形成了一定的水库冲淤规律。以往研究成果分析仅至2003年,为了对近期水库淤积情况进行了解,根据2003,2009,2011年丹江口水库断面测量资料,利用断面法进行淤积量计算;根据计算结果,对汉江干流库区的纵、横、垂3向的淤积分布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水库淤积速度较以往减缓;淤积部位仍是宽阔段淤积多,狭谷段淤积少。  相似文献   

11.
为掌握小浪底库区淤积泥沙重金属污染情况,采用低扰动柱状深层取样设备,在小浪底库区部分断面开展现场取样试验,首次获取了主河槽深层淤积泥沙样品,分析了样品中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及分布特征。采用地质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分析了小浪底库区深层淤积泥沙的重金属污染程度和潜在风险程度。结果表明,重金属含量从高到低排列为Cr(铬)Pd(钯)As(砷)Cd(镉)Hg(汞),小浪底库区淤积泥沙重金属含量具有随着深度增加而增大的趋势,大部分断面处于无污染状态,但各监测点的风险程度多处于中等生态风险。研究成果可为黄河水沙规律研究、黄河调水调沙和机械生态清淤等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2.
克孜尔水库库区泥沙淤积现状及排沙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克孜尔水库库区断面泥沙淤积测量成果,并结合水库运行方式,提出改变水库运行方式、汛期水库低水位运行并利用异重流排沙的方案。  相似文献   

13.
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运用无量纲化物理量建立小浪底库区支流每年汛期拦门沙高度、支流淤积量与水沙过程、干支流地形条件、局部输沙流态之间的多元响应关系,指出出库流量、含沙量、干支流地形条件、床沙粒径、库区淤积形态均是影响拦门沙形成的重要因素。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小浪底水库的出库流量和库区淤积形态是影响拦门沙形成的两个最重要因素。这一研究成果为小浪底水库库区拦门沙工程处置方案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小浪底库区深层淤积泥沙物理特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郑军  唐华  郭维克  张祥  樊涛 《人民黄河》2014,(10):23-25
针对传统取样技术无法获取库区深层淤积泥沙的问题,采用低扰动柱状深层取样设备在小浪底库区典型断面开展了现场取样试验,获取了主河槽深层淤积泥沙样品并进行了样品土工试验。结果表明:所有取样断面深层淤积泥沙的中数粒径均大于表层淤积泥沙的;同一断面位置沿深度方向,颗粒组成的变化并不是连续的;各典型断面主槽粗沙含量沿水流方向逐渐递减。  相似文献   

15.
李双平 《陕西水利》2021,(1):55-57,60
根据2019年度黄、渭、洛河淤积断面资料及河道控制站点的水流沙资料,采用淤积断面和输沙率综合分析法进行三门峡库区冲淤量计算分析,并根据数理统计方法对2020年度渭河可能发生的淤积趋势进行预测,为三门峡库区的防汛、工程治理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羊毛湾水库是全国重点险库之一.为了了解库区淤泥的实际状况和评价淤积物防渗效果,我们利用γ—淤泥密度计对库区淤积泥沙容重作了测定.通过现场测量,提供了库区淤泥容重及其容重在平面上和垂线上变化的实测资料.本文叙述了γ—淤泥密度计测量原理和探头结构.介绍了现场测量情况和各观测断面的测量结果.测量结果说明,羊毛湾水库经过多年运用后,由于泥沙落淤,水库坝前库底已有相当程度淤积,淤泥干容重大于0.7克/厘米~3,已具有一定的防渗能力.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潼关至三门峡河段断面法测量成果与地形法测量成果的对比分析,得出断面法测量成果与地形法测量成果相比在库容及淤积量方面存在的误差大小和误差因素分析。同时用地形法测量成果对断面法测量成果在淤积量方面进行修正。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潼关至三门峡河段断面法测量成果与地形法测量成果的对比分析,得出断面法测量成果与地形法测量成果相比在库容及淤积量方面存在的误差大小和误差因素分析,同时用地形法测量成果对断面法测量成果在淤积量方面进行修正。  相似文献   

19.
金沙江下游梯级水库淤积及其对三峡水库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年以来,金沙江下游向家坝水电站、溪洛渡水电站相继蓄水运用,拦截了金沙江下游泥沙。为了解梯级水库泥沙淤积情况及其拦沙作用对下游三峡水库的影响,基于大量水沙、固定断面观测资料,采用输沙法和地形法,计算分析了向家坝水电站、溪洛渡水电站2库自运用以来的库区泥沙淤积量及分布特征,研究了梯级水库拦沙作用对三峡水库的影响。结果表明:向家坝、溪洛渡库区泥沙淤积量较小,金沙江下游梯级拦沙使得三峡入库沙量及库尾重点河段淤积强度均减小。研究成果对梯级水库运行、三峡水库运行及调度方式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利用西江干流(肇庆—思贤滘段)河段1997—2012年的固定大断面的实测资料和思贤滘附近地形测量资料,采用GIS技术,构建了用于河床变化分析的水下断面地形数据库和思贤滘附近水下地形三维模型,用以分析该段河道深泓变化、断面形态特征变化、单断面的时空冲淤变化和河道冲淤变化情况。结果表明:GIS技术是研究河道地形变化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西江干流(肇庆—思贤滘段)河床在1999—2007年间主槽地形平均下切深度10.5 m,2007—2012年间呈现轻微淤积之势,平均淤积厚度1.3 m,河道地形变化主要集中在羚羊峡至砚洲岛和砚洲岛下游河道,航道疏浚工程成为该段河道地形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