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工业和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石油污染成了不可忽视的问题。微生物降解法治理石油污染是一种有效控制污染的理想方法。综述了石油烃降解菌的种类,降解机理及筛选鉴定方法,介绍了微生物降解石油烃的影响因素,并对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辽宁化工》2021,50(2)
考察了筛选出的3株石油降解菌C3 Pseudomonas putida、C4 Acinetobacter calcoaceticus、C5 Sphingomona sp.对石油烃的降解性能,研究了3株菌的复合菌、生物炭+复合菌、生物炭固定化复合菌等不同菌剂加入方式对含油土壤的修复效果。结果表明:3株菌均能以石油烃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生长,C3、C4对饱和烃的去除能力较强,C5对芳香烃的去除能力较强,3株菌的复合菌对石油烃各组分的去除具有协同效果,30℃培养28d复合菌对石油烃的降解率达到79.73%;生物炭与复合菌联用对石油烃的去除具有协同效应,其去除效果CTBTB+BCTB;生物炭的加入有利于降解菌在土壤中的定殖,其中生物炭作为固定化载体加入土壤对降解菌的数量增加最为有利。  相似文献   

3.
石油烃类的微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石油作为重要能源之一已被世界各国广泛使用,随之而来的石油烃污染已经对人类生存的土壤及水体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微生物降解是一种处理石油烃污染的理想方法.综述了降解菌种类和不同烃类的微生物代谢途径,分析了包括温度、营养物、氧和pH值等环境因素对石油烃降解的影响,为进一步的研究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柴油和石蜡混合物为碳源,利用液体培养基富集培养石油烃类降解菌。得到的菌液通过DCIP显色实验和原油模拟降解实验初步筛选出13株降解菌菌株,并经过分子生物学的鉴定大部分为不动杆菌属和假单胞菌属。经过摇瓶培养后,HY-3、G6和8号菌对于COD和TOC的去除效果较好,并通过和活性污泥复配后发现8号菌能够有效提升SBR系统的生物处理能力,COD去除率达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5.
生物修复一直是石油烃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的研究热点,已经取得了很多实验和理论认知。但是,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中高温环境下,而在实地修复中,生物修复往往要跨越中低温期,此时,无论是土著还是外源微生物的生理特性都将发生改变;由于细胞活力低,这一时期经常在修复过程中被忽视,或是采用缺乏针对性的常规工艺而事倍功半。本文围绕低温生物修复技术,概述了低温石油烃降解微生物的研究现状,重点介绍了长链烷烃、苯及其同系物、多环芳烃三大类典型石油烃的低温代谢机制和主要代谢途径;在此基础上,从脂肪酸的组成、蛋白的低温表达、特殊蛋白的合成以及酶的结构适应性等4个方面,进一步剖析了低温环境下细胞生理生化特性的微观变化,这种低温微生物独有的适冷机制决定了其特有的低温降解特性,并成为低温修复的核心。分析表明,低温期生物修复应该得到足够重视:一方面,充分而合理地利用漫长的低温期,针对性实施低温期受控修复,提高营养盐利用率,可以有效提高生物修复效率;另一方面,深入研究细胞低温代谢和适冷机制有助于指导低温修复手段的实施,将成为切实可行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微生物降解石油烃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惠艳 《山西化工》2009,29(4):25-28
石油烃对环境产生的污染是目前全球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生物修复是治理石油烃污染的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探讨了石油烃降解菌的分类、细菌对烃的黏附性以及基因工程菌的开发,讨论了微生物降解石油烃的影响因素和新的技术方法,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8.
目的:筛选、分离出可高效降解石油烃类污染物质的菌株,为利用微生物修复海洋石油污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从常州市某污水处理厂的污泥投入模拟的含石油烃类污染物质的海水中,进行驯化、筛选,并分离得到两株具有降解石油功能的菌株,分别命名为菌株W01和菌株W02。优化不同环境下菌株的最佳生长条件。结果:实验研究发现,依据生理生化和16rDNA特征,确定菌株W01为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 acidaminiphila)、菌株W02为苍白杆菌属(Ochrobactrum)。菌株W01在最适宜盐度为3%、温度为32℃、pH值为6.5、转速为140 r/min的条件下生长,测定此类菌株对石油烃类污染物质的除油率最高可达81.22%;菌株W02在最适宜盐度为3%、温度为32℃、p H值为7、转速为140 r/min的条件下生长,对石油烃类污染物质的除油率最高可达85.88%。混合菌对石油烃物质的除油率最高可达85.11%。结论:筛选、分离得到的菌株具有高效降解石油烃类物质的特性。  相似文献   

9.
石油烃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研究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潘云飞  唐正  彭欣怡  高品 《化工进展》2021,40(8):4562-4572
土壤石油烃污染已引起广泛关注,石油烃具有高毒性和持久性,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会产生严重危害。本文综述了石油烃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系统论述了微生物技术在石油烃污染土壤修复中的研究现状,重点探讨了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的过程机制和应用前景,包括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电动-微生物联合修复、表面活性剂强化微生物修复、化学氧化-微生物联合修复及动物-微生物联合修复等,并对未来石油烃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发展方向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杨勇  杨庭  李凤祥  刘忠源 《应用化工》2023,(12):3227-3231+3251
开展了复合功能菌群降解含油固废实验,通过分析二十八烷的降解情况,研究了复合功能菌群对石油烃的降解机理,对降解前后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及群落演变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表明,复合菌群对于石油烃的降解率为81.30%,石油烃在烷烃单加氧酶的作用下被氧化为相应的伯醇,伯醇进一步氧化生成酸后进行β-氧化,每次脱掉两个碳生成乙酰辅酶A进入三羧酸循环,将烷烃完全分解成CO2和H2O。降解过程中,一些兼性好氧菌会逐渐成为优势菌。功能微生物菌群中含有丰富的代谢路径,使得微生物菌群对各种复杂有机物具有高效的降解效果。该研究为复合功能菌群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支撑。  相似文献   

11.
《应用化工》2015,(8):1391-1395
研究将油田中的微生物产出水接种于100 m L以原油为唯一碳源的无机盐培养基,30℃、160 r/min下振荡培养10 d,考察盐度、接种量、p H值对微生物降解原油的影响。基于单因素实验确定的优化范围,即盐度0.5%~2%,接种量5%~9%,p H为7~9,进行3因素3水平实验,通过响应面分析法得出的最优条件为:盐度0.83%,接种量6.16%,p H为7.84。在最优条件下,微生物对原油10 d的降解率可以达到45.24%,较预测值提高了0.59%;并对降解后的原油进行GC-MS分析,发现在实验时间内微生物对原油中的正构烷烃和多环芳烃组分有较高的去除效率。  相似文献   

12.
《应用化工》2022,(8):1391-1395
研究将油田中的微生物产出水接种于100 m L以原油为唯一碳源的无机盐培养基,30℃、160 r/min下振荡培养10 d,考察盐度、接种量、p H值对微生物降解原油的影响。基于单因素实验确定的优化范围,即盐度0.5%2%,接种量5%2%,接种量5%9%,p H为79%,p H为79,进行3因素3水平实验,通过响应面分析法得出的最优条件为:盐度0.83%,接种量6.16%,p H为7.84。在最优条件下,微生物对原油10 d的降解率可以达到45.24%,较预测值提高了0.59%;并对降解后的原油进行GC-MS分析,发现在实验时间内微生物对原油中的正构烷烃和多环芳烃组分有较高的去除效率。  相似文献   

13.
《应用化工》2015,(6):1146-1149
以滤油机为实验平台构建在线污染度监测系统,通过在线污染度检测仪对25#变压器油在滤油机中的运行情况进行实时检测并与油品污染度检测仪器及库伦水分仪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变压器油乳化状态下,离线检测油样的污染度要比在线监测要准确得多,而在线监测油样含水量与离线检测偏差保持在±6%以内;在变压器油非乳化状态下,在线监测油样的颗粒数与离线检测的结果保持在±20%以内,污染度等级基本保持一致,而含水量的结果仍保持在±6%以内。  相似文献   

14.
《应用化工》2022,(6):1146-1149
以滤油机为实验平台构建在线污染度监测系统,通过在线污染度检测仪对25#变压器油在滤油机中的运行情况进行实时检测并与油品污染度检测仪器及库伦水分仪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变压器油乳化状态下,离线检测油样的污染度要比在线监测要准确得多,而在线监测油样含水量与离线检测偏差保持在±6%以内;在变压器油非乳化状态下,在线监测油样的颗粒数与离线检测的结果保持在±20%以内,污染度等级基本保持一致,而含水量的结果仍保持在±6%以内。  相似文献   

15.
《应用化工》2022,(1):212-215
简要介绍了钙钛矿氧化物的结构及优点。着重阐述了近年来钙钛矿氧化物催化剂在环境催化(NO_x消除、碳烟燃烧等)、电催化、光催化领域的应用及催化改性研究。简要分析了钙钛矿氧化催化剂在当前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钙钛矿氧化物催化剂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期望为钙钛矿氧化物催化剂催化性能改进提供思路及方法。  相似文献   

16.
Hydrophobic enzymes in hydrocarbon degradation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Pseudomonas aeruginosa (strain 473) constitutively contains an NADP-linked alcohol dehydrogenase. This enzyme is believed to function only in assimilative processes, because growth on primary alcohols, α,ω-diols orn-alkanes induces another alcohol dehydrogenase which is not linked to a pyridine nucleotide. The inducible enzyme reduces bovine cytochromec and various dyes, but not oxygen. At least two variants of the dissimilative NAD(P)-independent enzyme can be induced by choosing the substrate used for growth. The main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variants is their different capacity to oxidize ethanol. A noteworthy property of the inducible enzyme is its hydrophobic character. Some of its consequences in paraffin dissimilation are discussed. The paraffin hydroxylase system of the heptane-grownPseudomonas was found to hydroxylate various types of hydrocarbons and thus shows a low substrate specificity. On the other hand, remarkable specificities were also encountered; in some cases only thetrans configuration of a substrate was hydroxylated. With respect to the site of hydroxylation, the enzyme system was quite specific, even to the extent that, in appropriate cases, the hydroxyl group was introduced in thetrans-position only. The results obtained with the enzymatic hydroxylations, including some of the specificities encountered, can be explained by assuming that substrate molecules capable of attaining a planar conformation are bound by hydrophobic forces to the enzyme surface. One of five papers being published from the Symposium “Biochemistry of Hydrocarbon Degradation,” presented at the AOCS Meeting, Chicago, September 1970.  相似文献   

17.
18.
非食用油脂作为一种生产可再生烃类燃料的原料,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相对于常规的裂解非食用油脂生产烃类燃料的方法中存在的脱羧选择性较差、产物中饱和烃类少、含氧有机物多等问题,微波辅助裂解具有选择性、脱羧过程中微波具有促进作用、烃类得率高等优点。本文简述了目前常用的油脂催化裂解的方法,着重介绍了不同催化剂的催化裂解、微波辅助裂解制备液体燃料。通过比较,得出了微波催化裂解在燃料性能及处理成本上的优势,为制备低成本、高效能的可再生烃类燃料提供了新方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何毅  赵广慧 《中国塑料》2022,36(4):70-82
回顾了近10年来利用复合材料增强或修复油气管道的最新研究进展,从增强未受损管道、修复含裂纹缺陷和体积缺陷管道方面对增强效果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综述,探讨复合材料增强或修复油气管道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