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江汉钟市油田原油最佳电脱盐工艺条件下,研究了电脱盐前、后表面活性剂SH03对含盐、含水、总氯、有机氯、原油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SH03对电脱前原油的总氯、有机氯和原油的部分物性如酸值、硫含量、氮含量和部分金属含量等几乎没有影响,表面活性剂含量≤500μg/g时,对低温脱水、高温电脱盐及电脱后原油的总氯含量和有机氯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
我国剩余石油储量中大部分为高温高盐、低渗透、稠油等难以开采的苛刻油藏.传统石油磺酸盐、烷基苯磺酸盐等表面活性剂由于活性低、耐盐性差而导致低效甚至无效.本文综述了驱油用新型表面活性剂,如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甜菜碱表面活性剂、阴阳离子混合表面活性剂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我国油田原油采出率,实现原油生产的稳产,使用高效的提高采收率技术势在必行,化学驱作为一种提高油田原油采出率的重要手段,近二十年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重点分析了驱油用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和近年来的发展,为下一阶段表面活性剂的发展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4.
提高原油采收率是实现我国能源稳产增产的重要保障,其中以表面活性剂为主剂的化学驱油技术是一种潜力巨大的提高采收率方法.从驱油用表面活性剂的分类出发,详细介绍了不同种类表面活性剂的物化特征及其驱油特性的优缺点,主要包括广泛使用的阴离子、两性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以及新兴的双子表面活性剂等.随着石油行业需求的不断变化,低成本、高效能、绿色的新型表面活性剂已成为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在驱油过程中表面活性剂的吸附损耗使得溶液中表面活性剂的有效浓度下降,导致驱油效率大大降低.因此,进一步重点综述了驱油用表面活性剂固液界面吸附特性的研究进展,其中吸附等温线模型主要用于评价恒温条件下表面活性剂在固液界面上的吸附量与吸附平衡后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关系,而吸附动力学模型可用于评估吸附速率与时间的关系,揭示表面活性剂吸附的深层机制.为了更佳全面准确地描述表面活性剂吸附特性,有必要联合使用多种吸附模型,也需要发展新型的模型.  相似文献   

5.
《日用化学品科学》2012,35(5):46-47
2012年4月11日在江阴召开的中国石化2012年三次采油助剂框架协议采购协调会传出消息,河南油田的32口油井加注了南化公司生产的SH6型表面活性剂后,单井日产量提升了49%,河南油田随即与南化签订了年内供货3650t的大订单。  相似文献   

6.
李宁  王海成  李建忠 《广东化工》2012,39(2):98-99,127
介绍了国内外驱油用表面活性剂的发展历程,作用机理,研究现状以及今后发展趋势。给出今后驱油用表面活性剂发展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建立了一种快速、简便将驱油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从原油中分离出来的方法。即在极性硅胶柱上 ,用不同极性的溶剂淋洗分离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集中在淋洗液中。用指示剂法及红外光谱法对分离情况进行了监测 ,得到了很好的分离效果  相似文献   

8.
本文应用气相色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等分析方法,对辽河油田某区块原油进行了组分、结构和原油酸值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碱,盐,极性分子等添加剂对一种常见的表面活性剂6501降低界面张力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碱,盐,极性分子等添加剂的加入,可以与表面活性剂间形成正协同效应,能够进一步降低油水间界面张力。  相似文献   

9.
化学复合驱油技术是通过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改善驱替相的粘度来提高原油采收率。表面活性剂的界面性能是其驱油特性的主要参数。对六种表面活性剂进行了单剂界面活性、复合体系界面活性评价、复合体系增粘性评价,并利用三层非均质模型开展物理模拟实验,评价并比较不同表面活性剂的驱油能力。30 min内达到超低界面张力并快速拉断的表面活性剂,驱油效率最高;30 min内界面张力达到10-2并快速拉断的表面活性剂,驱油效率较高;30 min内能刚刚达到超低界面张力,但2 h内界面张力不再变化的表面活性剂驱油效率最低。实验结果表明,复合体系界面张力数量级、界面张力降低速度、油滴断开时间对提高采收率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王冰冰 《应用化工》2012,41(6):971-974
评价了脂肪酸烷醇酰胺表面活性剂AF的界面张力和乳化性能,利用岩心驱替实验对其提高采收率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模拟地层水的矿化度为5 119.63 mg/L时,AF浓度为0.2%~1.2%,其界面张力均能达到超低值;NaCl浓度为0.4%~2%,AF有效浓度为0.3%~0.6%时,体系的界面张力均能达到10-3mN/m数量级。AF具有较好的乳化原油的能力,在浓度为0.5%时,形成的O/W乳状液的稳定性最强,液滴粒径最小。岩心驱替实验表明,AF表面活性剂可在水驱基础上提高原油采收率20%以上,提高采收率效果明显,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根据天津炼厂原油的性质及其乳状液稳定性特点,实验室模拟炼油厂进行了天津原油静态电脱盐脱水研究。通过单一变量法对破乳剂量、注水量、脱盐温度、电场强度4种因素进行考察,找出该4种因素的优化范围,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为:破乳剂用量70μg·g-1,破乳温度85℃,注水量7%,电场强度1.0kv,且脱后含盐量≤2.9mg·L-1,含水量≤0.28%,满足该炼厂加工原油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从常减压装置原油电脱盐的设备、工艺参数、技术状况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出电脱盐运行不佳的原因,并制定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实施后脱盐效率由81.8%提高到93.6%。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当前国内外原油电脱盐的基本概况 ,通过采用低温破乳剂 ,使原油在低温下得到处理净化 ,然后应用新型电脱盐成套设备和高效破乳剂及脱金属剂 ,解决了原油深度脱盐问题。经过对工艺条件进行优化 ,脱盐后盐含量可达到小于 3mg·L-1的水平。  相似文献   

14.
油田常用聚驱破乳剂已经不能满足聚表剂驱采出液破乳的需要,通过对聚表剂驱采出液油水分离特性测试,用瓶试法对比了8种常用且效果较好的聚驱破乳剂对聚表剂驱采出液的破乳效果,实验发现HHY601酚醛树脂型破乳剂能够达到较好的破乳效果,并进行了应用条件的优化实验,得出在40℃下,最佳用量为40mg.L-1,破乳时间为10min时,HHY-601型破乳剂即可达到良好的破乳效果。  相似文献   

15.
曹国庆  周娟  卢永斌  张华 《陕西化工》2013,(11):2045-2047
通过对氟碳表面活性剂界面张力的研究,确定了一种用于提高原油采收率最佳的驱油体系QY-1:0.1%氟碳表面活性剂+1600mg/L聚硅酮+1.0%碱浓度。进行了室内静态驱油实验和岩心动态驱油实验。结果表明,驱油剂QY-1可以显著提高原油的采收率。  相似文献   

16.
舒政  丁思家  韩利娟  王蓓  李碧超 《应用化工》2012,41(6):1032-1036
在83℃下测定了3种表面活性剂DL-S、HL-Y/NNR、GZ-16的油水界面张力、乳化能力以及改变油藏岩石润湿性的能力。利用低渗透岩心驱油实验研究表面活性剂的这3种特性对驱油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在1 000 mg/L时,DL-S的油水界面张力达到10-3mN/m超低数量级,HL-Y/NNR表现出较为优越的乳化性能,GZ-16具有较好的润湿性能。在驱油实验中,具有最好乳化性能的HL-Y/NNR提高采收率的幅度最大为12.91%,其次为具有超低界面张力的DL-S,相较而言,改变润湿性的能力对驱油效率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提高原油性质发生较大变化时常压蒸馏装置的经济效益,对常压装置操作条件、产品性质和总体能耗等进行了对比分析及优化。对脱盐温度进行优化试验,确定了最优温度范围130—135℃,提高了电脱盐效率;对导向浮阀塔板和F1型浮阀塔板的流体力学(干板压降和板效率)进行对比计算,改用了压降小,效率高、操作弹性大的高效塔盘导向浮阀塔板,提高了柴油产率,降低了装置能耗;对全塔回流热平衡、热分布进行计算,在常压塔第6层增设一中段回流,回收热量27.52×106k J/h,折合标油全年节约4 880 t。  相似文献   

18.
超声波破乳技术具有能耗低、效果好、无污染等特点,是一种新兴的原油破乳技术。针对陕北混合原油,采用超声波技术在陕西延长石油集团延安炼油厂、永坪炼油厂和榆林炼油厂的5套原油脱盐工艺进行了应用试验,应用结果表明:采用超声波技术后,可完全停止使用破乳剂,平均脱后原油含盐量由3—5 mg/L降低至3 mg/L以下;总排水含油量平均由242.5 mg/L降至76.6 mg/L,能够减少高含水污油的生成量;同时操作过程稳定,各级电脱盐罐电流明显降低,经济效益显著。该技术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油田气井凝析油电脱盐装置存在的问题,研究开发了新型破乳剂ERIxxxx,对原工艺进行了技术改造,运用了如下新技术:SHE-2型鼠笼式高效电脱盐技术,SY型无级调节静态混合器技术,智能型高压电引入装置,抗弧型高压电绝缘吊挂技术,自旋型排污反冲洗技术等。装置经改造后满足了凝析油脱盐的技术要求,达到了脱盐、脱水效果。  相似文献   

20.
低渗油藏表面活性剂驱油体系优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继香  高鲜花 《应用化工》2011,40(6):940-944
针对低渗油藏渗流阻力大、注水压力高及水驱采收率偏低的问题,通过性能评价,优选一种适合该类油藏的表面活性剂驱油体系。以研制的阴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GJ剂)为主剂,其它表面活性剂为助剂,分别考察其油水界面张力、润湿性、防膨性、洗油效率、驱油效率。结果表明,GJ+YJ体系与原油界面张力为6.15×10-3mN/m,该体系可使油湿岩片接触角由76.80°降低至48.83°,防膨率达66.63%,洗油效率为61.28%,驱油效率提高11.80%。因此,GJ+YJ体系在低渗油藏改善水驱效果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