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Planning》2015,(21)
<正>咬文嚼字说"夏"《说文解字》中的定义为:"夏,中国之人也。""中国"最早是指中原地区,"夏"的意思是中原地区的人。我们都知道,中华文明也叫华夏文明。为什么叫华夏呢?《左传》里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夏"的引申之意为大,中国人最讲究礼仪,礼仪是整个社会的一种道德规范。那么华夏,就有繁荣、伟大、完美的意思。  相似文献   

2.
《规划师》2016,(3)
正老子的《道德经》言:"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关于"大音希声",魏晋玄学家王弼注释道:"听之不闻名曰希,不可得闻之音也。有声则有分,有分则不宫而商矣。分则不能统众,故有声者非大音也。"关于"大象无形",王弼注释道:"有形则有分","故象而形者非大象"。我认为王弼的注释是十分正确的,《道德经》中的"大音希声",即指无声,指音乐中的停顿,指静谧。联系到《道德经》中的另一段话:"埏埴以为器,当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3)
<正>《道德经》这本玄之又玄的书,我们经常看和经常讲,那何为《道德经》?首先,让我们来剖析一下,"道"在老子眼中是万物之母、众妙之门,它是凌驾于天之上的万物本源,而"德"则是个人的品性良知,是评判一个人有无"真、善、美"的标准,"经"则是解释两者的道家学说。由此不难看出,在《道德经》中,老子亦有他的天"道"指引其寻找更高境界的"德",既而达到"遗世独立、羽化登仙"的超凡脱俗之境。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21,(41)
<正>引言关于"丰富",《考试大纲》有四点要求: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其中的"材料丰富"是指文章使用的材料种类多、数量大,内容丰赡,血肉丰满;"论据充实"专就议论文而言,指议论文中用来证明观点的理由和根据(即论据)丰富而典型,论证全面而有力。这两条是针对近年来高考作文内容空洞单一、论据苍白无力的现状提出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3,(1)
《大学》作为儒家经典,一者在于阐明"明道",二者在于对"道"之修证,而修证则一方面着眼于个人内在的道德涵养,另一方面更在于道德之外显,即日常言行的礼仪。儒家以礼仪为重,认为礼仪即是道于日常生活中之示现,这与道门释门的看法同出而异名。《大学》篇幅不长,却涵盖了道之名相以及修证之法,实是精辟之言,尤其对于如今混乱以及被误解的礼数更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更是小到个人修证、大到国家治理普皆适用的依据。《大学》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中,明明德是在个人的层面上的"内明"之学,亲民则是"内明"之学发为外用,"至善"则是对个人道德的最高实现。后文又进一步提出了七证"知、止、定、静、安、虑、得",在"内明"的层次上论述个人如何实现对"道"的修证。本文则从对《大学》中"大学之道"的详细探讨来而阐释个人修证所需立之本。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8,(3)
在中国古代,人们多用道德语汇谈论法律问题。"恩义""情义""仁义"皆反映法律领域中的一对基本矛盾或主要范畴——"情法"关系。"恩""义"是古代中国人际关系的两个构成原理,前者指因血缘而产生的生育、养长与扶助关系及亲情;后者指非血缘关系人之间的相处之道、之理,基础义为情谊、道义、缘分,扩展为原则、义理、法理。"情"与"恩"同,可单用,可连用,多用于血缘亲情范围。"情""义"对举,两者相反相成,"情"指值得怜悯的客观情状以及人们对此产生的怜悯情感;"义"与"法"同,侧重原则、法理。"仁"与"恩"相近,"仁至义尽",含有"情法两尽"意味。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22)
<正>尝读《孟子》,对《告子上》篇中孟子与告子的一番问答深感兴趣,此番问答是讨论舜对其弟弟象究竟是"流放"还是"分封"。这段故事在中国古代典籍《史记》中也有记载:"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爱后妻子,常欲杀舜,舜避逃;及有小过,则受罪。顺事父及后母与弟,日以笃谨,匪有解。舜,冀州之人也。舜耕历山,淦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舜父瞽叟顽,母嚚,弟象傲,皆欲杀舜。舜顺适不失子道,兄弟孝慈。欲杀,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20,(1)
"人能弘道"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意为人能把道义发扬光大,而不是道义能使人的才能扩大。王肃注:"才大者道随大,才小者道随小,故不能弘人。"朱熹注:"人外无道,道外无人。然人心有觉,而道体无为;故人能大其道,道不能大其人也。"文章围绕"人能弘道"阐述观点。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9):233-234
以王弼本《老子》为底本,以楚简本、帛书本为参照,探究得出"有"和"无"的关系应是并列、相生,"有"不能凌驾于"无"之上,"无"也不能凌驾于"有"之上,二者更不等同于"道"。王弼所注通行本的部分段落将《老子》中的"无"看作"有"的更高层面,甚至是道体本原,究其原因,应是版本整理者受不同时期流行学说影响进行了改动。  相似文献   

10.
君子应该义以为质为上,把"义"植根于自己的道德修养之中,然后才能入仕行其义也。义,可以理解为"舍己为人"之精神。孔子说:"义者宜也,尊贤为大",把"义"定义为以尊贤为核心,去做该做的事,所谓"该做的事",当然是对他人对社会有益的事。为了这样的事,冒再大的险都要去做;反之,即使有天大的好处,也绝不会去做。其实,孔子论述义的着力点主要在个人的道德修养,并把个人和社会作为一个融贯的整体来谈,就是内圣外王。有以义为上为质的君子居于高位,他使民以义,社会正义就可以得以实现。那么君子就可以行义以达其道。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3,(6)
"和"作为传统思想的主要观念之一,在孔子的思想中占有重要位置。文章以《论语》文本为基础,分析了"和"这一观念诞生的文化渊源及具体文化情境,通过分析《论语》中"和"的内涵,进而厘清"和"与"礼""仁"之间的内在关联,从而揭示孔子思想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20,(3)
《联合国关于调解所产生的国际和解协议公约》的落成给国际商事和解协议的执行提供了保障。和解协议的"国际性"和"商事性"是适用《公约》的前提之一,拟从"国际性"和"商事性"的角度,通过比较研究《公约》与其他公约之间、《公约》与国内法律之间就"国际性"和"商事性"的规定之异同,为《公约》与我国法律制度的衔接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9,(5)
现代建国是拟制的产物。现代建国的形式结构凸显了民族与国家的内在关联。但民族建构并不直接促成国家建构。国家建构需要确立相宜的实质结构,这依赖于恰当的政体选择。中国的现代建国,不仅需要建构作为政治民族的"中华民族",还需要建构作为平民共和的"人民共和国"。两者的建构,都会在付出高昂代价之后呈现效果。为此,两方面的反思是极为重要的:在建构方法上,需要将"中华民族"离析为政治概念与政治学概念,以敞开政治民族建构的广阔空间;在建构实践中,需要在集体主义进路与个人主义进路两端开展对接性尝试,以便为国家处理好宪法政制与族群关系的两种基本事务奠定可靠基础。任何只在应然或实然一端的运思,都对"中华民族"与"人民共和国"的双向互动建构,于事无补。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3,(3)
基于对比分析的理论,本文将通过对比法、归纳法和分析法,并从同义词的角度来分析和辨别表可能义能愿动词"能"和"会"的异同点。我们发现"能"和"会"相重合的表达意义主要体现在表能力和表可能的义项上;其次,二者的语法和语用功能的复杂交叉也给外国学生带来了学习的障碍,导致在学习和使用中产生种种的偏误情况,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课堂上,教师依据合理的教学原则、方法将非常有助于外国学生的能力和习得情况,使他们能够在实际情景中正确地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维。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3,(3):16-18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对我们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应按照"生活教育"理论的要求,走出应试教育误区,让学生走向社会和生活的大舞台中得到教育和锻炼;要发扬陶行知普及乡村教育的精神,大力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以陶行知解放儿童创造力思想为指导,贯彻"六个解放",激发学生的创造活力。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8,(4):33-35
在小学语文教学计划中,汉字的学习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小学生通过掌握汉字的听说读写,能够为以后培养写作能力、阅读能力以及表达能力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小学教师应当重视小学生的识字学习,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增加学生的识字量。多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辅助方式,能够为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提供更好的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成效。应用好多媒体技术,对于小学语文的识字教学来说十分重要,语文教师应该将其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4,(3)
综观《庄子》全书,其对"独"的强调是显而易见的,而"独"这一观念在庄子那里常用来表达个体性的规定,它在本体论上以"德"为根据,在确认个体之存在的前提下,又突出了个体的独特性或唯一性。从形而上的层面来看,个体呈现为物,物不仅由德以生,因德而独,而且因其独而殊,于殊彰显独。在社会领域中,就人的存在而言,个体指的是个人。作为个体的人是"形"与"神"的统一:外在之"形"展示着内在之"神",内在之"神"从本质上规定着外在之"形"的呈现,而"形"与"神"的统一,即"性",则构成了人独特的个性品格,亦使得不同的个人均具有自身独特的存在意义与价值,并且不可被他人所替代。由此,人之独得以突出出来。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8,(1):151-156
中国古典舞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悲怨形象为代表的诸多作品横空问世以来,即掀起了"凄""惨""怨""殇"为特征的"悲剧"作品创作热潮。这其中的一些代表性作品有其独到之处,能赢得观众喝彩,但其后有更多的编导屡屡触及此范式,"悲剧"作品的呈现变得屡见不鲜,观赏之余不由的会考虑到:"范式悲剧性"的古典舞作品岂能任由其发展,在其创作之时,我们的创作者是否应对其做足够的思考与研究。本文就其存在的不足对其进行思考与分析。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6,(2)
在中国传统语境中,人之身体由内而外所呈现的"身体映像"是哲学建构的重要诠释范式之一。诸多思想家以此为基点,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展开诸多经典命题的重新阐释与哲学体系的创建。可以说,正是在对"身体映像"的观照中,秦汉之际的哲人们建构了与众不同的"身体哲学";试图以源于身体认知的经验理性去弥合天人之间的距离,从而达到对天与自然的深度体认与把握。因此,他们通过"身体映像"类比出"天地映像",提出了"同气"、"同数"与"同构"等具体诠释范式,完成了身体哲学的体系化建构。这一点,无论是在道家作品《淮南子》那里,还是在儒家作品《春秋繁露》那里,乃至在黄老作品《黄帝内经》中,均有较为明显的表现。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阐述“传统”“现代”“后现代”话语在住宅建筑形式中的呈现,并以住宅设计为例,据此说明如何在“传统”“现代”“后现代”语境下把脉住宅设计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