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以焦化废水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Fenton氧化法和电化学耦合铁氧化法对焦化废水的降解效果,对比这两种工艺的运行效能。在两种工艺的最佳条件下,对焦化废水的处理效果进行对比实验。Fenton工艺中,在pH为3.5,H_2O_2与Fe~(2+)的浓度比为3∶1,反应30 min,H_2O_2的浓度为1.4 g/L的条件下对厌氧池中的废水进行降解,COD和UV_(254)的去除效果分别为48%和34.7%;而在电化学耦合铁板氧化工艺中,在不调节pH,电解30 min,电流密度为30 mA/cm~2,过硫酸盐浓度为6 mmol/L时,COD和UV_(254)的去除效果分别为66%和69%。电化学耦合铁氧化对焦化废水的运行效果明显优于Fenton氧化法,在两种高级氧化法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羟基自由基(·OH)和硫酸根自由基(SO■·),由于SO■·的稳定性要强于·OH,所以·OH与有机物氧化效果不如SO■·效果好。在电化学耦合铁体系中,铁的絮凝物(Fe(OH)_2、Fe(OH)_3)对有机物也有相应的降解效果,可以去除浊度和色度。因此,电化学耦合铁体系对焦化废水的运行效果要明显优于Fenton氧化法。  相似文献   

2.
电化学法处理焦化废水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微电解法、电解氧化法、电凝聚法、三维电极法等方面讨论了电化学法处理焦化废水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点与不足,提出了电化学法处理焦化废水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焦化废水中含有较多的COD有机物、氨氮、苯酚和氰化物,是一种有毒且难降解的工业废水。经济有效地处理焦化废水,使其达标排放具有重大意义。文中重点介绍了芬顿氧化法用于焦化废水处理的研究进展,分别从芬顿氧化法的原理、影响因素和具体应用的研究进展3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以期为芬顿氧化技术在焦化废水处理领域的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电化学氧化耦合絮凝技术深度处理焦化废水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了电化学氧化耦合絮凝技术处理焦化废水,研究了电流密度、pH值、水力停留时间(HRT)和絮凝剂投加量对CODCr去除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电化学氧化耦合絮凝技术处理焦化废水有较好的协同效应。当进水中CODCr的质量浓度为99 mg/L,在电流密度为30 mA/cm2,HRT为30 min,pH值为6.5,PAM投加量为600 mg/L时,CODCr去除率达到80%以上,出水水质指标稳定,并能达到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5.
6.
电化学氧化法降解焦化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Ti/TiO2-RuO2电极降解焦化废水,结果显示:此电极对焦化废水有较好的去除效果.按影响电解效果各主要因素进行筛选,最佳实验条件为:电流密度35 mA/cm2,pH7,电解30 min后,CODCr的去除率为80.2%.  相似文献   

7.
焦化废水电化学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焦化废水的电化学处理技术的现状,并结合近年来环境电化学技术的前沿研究,提出了焦化废水电化学处理技术的发展方向.结合量子力学和结构化学理论,重点分析了采用极端的电化学条件来改变分子的几何结构和电子云结构,从而达到降解焦化废水中难降解有机物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粉煤灰催化铁生物耦合法处理焦化废水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粉煤灰催化铁生物耦合工艺处理某高浓度焦化废水进行了初步试验,发现粉煤灰和催化铁工艺可以较好地和生物法耦合,发挥各自优势,去除难降解有机大分子物质,降低焦化废水毒性提高其可生物降解性,并对CODcr和NH3-N的去除做出了较大贡献,耦合工艺对二者的去除率最高分别达89.64%、74.98%。为焦化废水CODCr、NH3-N难以达到排放标准的难题提供了可能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9.
Fenton法处理焦化废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王春敏  步启军  王维军 《辽宁化工》2006,35(3):147-149,183
对Fenton试剂处理焦化废水进行了研究,通过探讨H2O2投加量、[Fe^2+]/[H2O2]、pH值、反应温度等因素对COD去除率的影响,确定了以下操作条件:H2O2投加量158mmol/L,n[Fe^2+]/n[H2O2]=1:10,pH=3,反应温度为30℃。在上述条件下,焦化废水COD去除率达89.9%。在此基础上,研究了H2O2投加方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H2O2采用分批投加时,会改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10.
焦化废水是一种有毒有害、难生物降解的高浓度有机废水,催化氧化法能够分解有机大分子物质、降低焦化废水毒性,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其研究较多。介绍了催化氧化法处理焦化废水的研究现状,包括电极催化法、电解催化法、湿式催化氧化法,超临界水氧化法、催化耦合法、二氧化钛光催化法和超声协同光催化等。对各种方法进行了综述和评价,同时对催化氧化法处理焦化废水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针对焦化废水二级处理出水含难降解有毒有害有机物,且难以达标排放的问题,研究了BDD电极电化学氧化与反硝化曝气生物滤池联用深度处理焦化废水的效果。结果表明,当电化学氧化的水力停留时间控制在1 h,BAF的停留时间控制在12 h时,系统出水水质稳定,出水平均COD、NH_3~-N、NO_3~--N分别为62.9、2.60、9.9 mg/L,系统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4.2%、83.6%、59.6%。  相似文献   

12.
对Fenton氧化/混凝协同处理焦化废水的方法进行全面的研究,实验主要考察不同反应条件下,Fenton氧化/絮凝对焦化废水COD去除率和色度的处理效果,这些因素分别为反应时间、pH值、温度、Fenton试剂及PAM投加量,实际焦化废水处理结果令人满意,COD去除率达到84%,色度达到60倍左右,降低了后续生化处理负荷,同时稳定后续生化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13.
微波辐射-均相Fenton氧化耦合混凝法处理印染废水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将微波污水处理技术、均相Fenton氧化和传统混凝工艺结合起来对成分复杂的印染废水进行了强化处理。结果表明,微波辐射-均相Fenton氧化耦合混凝法特别适合于处理复杂印染废水,在H2O2和FeSO4.7H2O的质量浓度分别为4.8 g/L和0.08 g/L,微波功率为500 W,辐射处理1 min的最佳条件下,色度和CODCr去除率分别高达98%和95.96%,出水主要水质指标均达到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Ⅰ级标准(GB4287-92)。初步的机理探讨表明,该法充分体现了微波辐射、Fenton氧化与混凝过程之间的协同效应,复杂染料分子降解反应历程的提出使得这种协同效应更为直观。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焦化废水的特点以及AAOO-Fenton氧化工艺处理济钢焦化废水的运行效果。蒸氨废水经AAOO工艺处理后,再经过高效混凝沉淀及Fenton氧化深度处理,出水水质达到了国家二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Fenton试剂氧化降解焦化废水的影响特性及动力学机理,采用小试烧杯实验考察初始COD、H2O2投加量、Fe2+投加量和反应温度等因素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原水COD为260 mg/L、H2O2投加量为666mg/L、Fe2+投加量为200 mg/L、温度为298 K时,COD去除率达到89.53%;反应初始阶段COD氧化降解的表观反应动力学模型与实验数据得到较好的拟合,因此该动力学模型能较好地预测Fenton试剂对焦化废水的氧化降解情况;反应总级数为2.001 7,其中H2O2的反应分级数(0.568 5)高于Fe2+的反应分级数(0.494 0),说明Fenton氧化降解COD过程中H2O2浓度的影响比Fe2+的大;较低的反应活化能说明反应较易进行。  相似文献   

16.
US/Fenton氧化-混凝法对焦化废水的预处理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US/Fenton氧化-混凝法对高浓度焦化废水进行预处理.考察了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因素,确定了最适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在超声波功率500W,H2O2投加质量浓度为6.0 g/L,Fe2 为400 mg/L,pH 3,Al2(SO4)3、PAM投加量分别为480、4.0 mg/L的条件下,COD、NH3-N、CN-和色度的去除率分别达75.1%、53.4%、62.8%和83.1%,废水的COD由处理前的4 799mg/L降至1 195 mg/L,BOD/COD由0.196提高到0.373,出水可生化性良好.US/Fenton氧化-混凝法可作为高浓度焦化废水的一种有效的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7.
采用Fenton氧化法处理造纸废水,考察了初始p H值、Fe SO4和H_2O_2投加量及其比值对Fenton反应的影响,以及混合液p H值对絮凝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Fenton氧化法处理造纸废水的最佳初始p H值为5.0,Fe SO4和H_2O_2投加量之比为2.00∶1,Fe SO4投加量为500 mg/L,H_2O_2投加量为250 mg/L;当混合液p H值接近中性时,絮凝效果较好。CODCr去除率可达85.5%,处理后出水CODCr的质量浓度不超过60 mg/L,色度低于30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