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相较于指纹识别、虹膜识别、声纹识别,人脸识别具有自然、便捷、体验友好的特征,成为大多数人认可的生物识别技术。近年来,随着GPU技术的成熟和数据集规模越来越大,让人脸识别技术的关注方向从基于手工特征的传统方法和传统的机器学习技术转移到使用大数据集训练的深度神经网络。现在,基于深度学习的人脸识别技术在人证比对、实名认证、人机交互、考勤、安防、美颜、趣味拍照、直播、微动作识别(疲劳驾驶、课堂听讲、罪犯审判)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文章首先简述人脸识别的发展历程,之后从深度学习方法、人脸数据集、网络结构、损失函数这四个方面,对目前流行的基于深度学习方法的人脸识别技术做一个较为详细的综述。  相似文献   

2.
胡少聪 《电子科技》2019,32(6):82-86
作为非接触式生物识别方法之一,人脸识别在诸多情况下被广泛使用。然而,传统的人脸识别方法由于识别准确度低以及在多个场合的应用受到限制,已不能满足目前的需求。文中提出了采用深度学习的方法来实现脸部标志检测和无限制人脸识别。为解决人脸标志检测问题,使用一种深层卷积神经网络的逐层训练方法,以帮助卷积神经网络进行收敛,并提出了一种避免过拟合的样本变换方法;为了解决人脸识别问题,文中提出了一种SIAMESE卷积神经网络,其在不同部位和尺度上进行训练。实验测试显示,ORL和人脸识别算法的精度分别达到了91%和81%。  相似文献   

3.
基于PCA算法的人脸识别方法研究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方法是人脸识别技术中一种广泛应用的数据降维技术。当通过使用PCA变换获得的主成分去重建原始人脸图像时,能使均方误差最小。在传统的PCA基础上,Yang等人提出了2DPCA方法,避免了从图像矩阵向一维向量的转换,并在人脸识别中获得了满意的效果。文章对这两种方法做了理论上比较并给予实验数据支持,实验证明,2DPCA在识别方面略优于传统PCA算法。  相似文献   

4.
陈静  梁俊毅 《移动信息》2023,45(8):204-206
文中探讨了如何利用深度学习技术解决在线教育中的学生情绪识别问题,首先介绍了卷积神经网络的结构和训练过程,然后介绍了AffectNet数据集的特点,接着详细描述了CNN在人脸识别和情绪识别中的应用,以及模型训练和评估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在使用AffectNet数据集进行情绪识别的实验中,CNN模型可以实现较高的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和F1分数,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有望应用于智能教育领域,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在人脸识别中,一般传统方法先用Gabor小波变换提取人脸特征后直接进行主成分分析(PCA)会遇到计算量过大,识别率不高等问题。为了克服这些影响,本文提出先对人脸进行2DGabor小波变换提取人脸特征,再用改进的2DPCA(二维主成分分析)进行降维处理,最后用最近邻法进行分类识别。在ORL人脸库上进行实验,该方法明显优于传统的2DGabor+PCA等算法。  相似文献   

6.
杨玉涟  官钰翔  沈毅  陈豪  朱霞 《电子测试》2020,(21):60-61+99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脸识别技术得到了巨大的应用,实现人脸识别的方法也越来越多,本文先简单对比了MLP、RNN、CNN这三个神经网络,然后再对CNN的基础结构进行了一个较为详细的介绍,主要通过对LeNet-5卷积神经网络模型结构的分析来了解卷积神经网络,然后设计了一款针对Olivetti Faces人脸数据库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通过更改卷积层中卷积核个数以及学习速率来进行一系列实验,最终确定在本次实验当中,当学习速率为0.05时,第一层卷积层卷积核数目为20,第二层卷积层数目为40的时候,能够得到一个针对Olivetti Faces人脸数据库有着较高识别率的一个新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  相似文献   

7.
8.
基于改进2DPCA的红外图像人脸识别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孙玉胜  靳敬永 《激光与红外》2008,38(12):1274-1276
红外成像具有抗干扰性强、独立于可见光源、防伪装等优点,这使得红外图像人脸识别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可见光人脸识别技术的缺陷和不足。结合红外图像人脸识别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2DPCA的红外图像人脸识别方法。在特征提取中加入Fisher思想,弥补传统2DPCA的缺陷。实验结果表明,这种识别方法不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验上都是可行的,具有良好的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应用场景引出了计算机视觉领域中的人脸识别技术,指出了部分遮挡下人脸识别存在的困难与挑战,概述了部分遮挡下人脸识别技术的研究进展以及深度学习在部分遮挡人脸识别技术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针对目前大多数人脸识别算法参数多、计算量大,难以部署到移动端和嵌入式设备中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MobileFaceNet的人脸识别方法。通过对MobileFaceNet模型结构的调整,将bottleneck模块优化为sandglass模块,改良深度卷积和逐点卷积的相对位置,适当增大sandglass模块的输出通道数,从而减少特征压缩时的信息丢失,增强人脸空间特征的提取。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方法在LFW测试数据集上准确率达99.15%,模型大小和计算量分别仅为原算法的61%和45%,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主成成份分析(PCA)方法是人脸识别技术中常用的一种一维特征抽取方法。传统PCA方法用于人脸识别常常面临图像维数高,直接计算量的问题。为了解决这2个问题,人们对PCA进行了改进,提出并实现了多种基于PCA的人脸识别。对3种基于PCA的人脸识别方法做了理论上的研究和实验上的性能比较。实验结果表明PCA 2DPCA是其中综合效果最好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2.
基于PCA算法的人脸识别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PCA算法作为一种数值分析技术,主要的应用是用于简化数据、降低数据维度。将PCA算法应用到人脸识别,能提取出人脸图像中最主要特征,去除数据的冗余和噪声。文中采用PCA进行人脸识别,能为人脸识别提取区分度高的特征数据,有效提高了识别的准确性。且在ORL和YALE人脸库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对实验的人脸图像有较高的识别率。  相似文献   

13.
万鸣华  刘中华  金忠 《通信技术》2009,42(5):100-102
在人脸识别过程中,基于2DPCA特征提取方法具有直接、高效等特点。但它只包含了二阶统计信息,因而丢失了可能对分类很有用的高阶统计信息而使识别率受到一定影响。SVM采取升维的方法把线性不可分问题转变为线性可分问题,识别率较高,但直接对图像分类时运算量大、运行时间长。文章结合两者的优点,使用了2DPCA和SVM相结合的人脸识别方法,即先利用2DPCA进行特征提取,然后把降维后的数据输入SVM进行分类识别。该方法在ORL、YALE人脸库上的实验表明,不但可以提高识别率,而且所用时间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4.
基于混合核函数的快速KPCA人脸识别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穆新亮 《电子科技》2015,28(2):46-50
为提高人脸识别的速率和识别率,文中提出一种基于混合核函数的快速核主成分分析算法用于进行人脸识别,首先构造两种混合核函数,利用均值矢量的方法构建核矩阵,并利用文中提出的核主成分分析算法计算核矩阵的特征向量。分别在ORL和AR人脸数据库中做了相关实验,并且与传统的核主成分分析方法在识别率和算法运行时间上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文中所提核主成分分析方法具有较高的识别率和更短的运行时间,从而为实时地具有大数据的人脸识别系统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孟昕 《电子科技》2019,32(12):84-86
为了提升数字化法律文书知识库的建设效率,文中提出了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法律文书识别方法。该方法基于长短期记忆(LSTM)网元结构构建深度神经网络,引入遗忘门进行网元的状态更新,使用Softmax函数作为非线性传播函数,实现自然语言中的实体识别。经测试,该方法可以有效的提取法律文书中的当事人姓名、案由和审判机构等;在文中所采用的测试集上,相较于CRFs算法,该方法在准确率、召回率和F上均可以取得约10%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主成分分析与BP神经网络的人脸识别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BP神经网络在人脸识别方面的研究中,原始样本数据不进行预处理与特征提取,不仅使识别结果准确降低,而且使BP神经的结构复杂化。主成分分析法能提取代替样本的少数几个主成分,这些主成分彼此不相关,符合特征优化的要求。BioID人脸数据库实验表明,将主成分分析与BP神经网络相结合,与传统单一的BP神经网络识别相比,提高识别的正确率,减少了训练时间,同时简化了网络结构,减少很大的计算量。  相似文献   

17.
将样本中间值融入模块二维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人脸识别。该算法首先对图像矩阵进行了模块化得到子图像矩阵,之后直接把子图像矩阵集作为样本集。与原始模块二维主成分分析算法不同之处在于,将子块的类内中间值引入到总体协方差矩阵的求解过程中。通过ORL数据库的测试,融合后的算法继承了模块二维主成分分析的强鲁棒性,提高了识别率,证明了改进后的方法相对普通的二维主成分分析和模块二维主成分分析算法而言,性能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