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5 毫秒
1.
唐家山滑坡成因机制与堰塞坝整体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唐家山滑坡的地质背景,研究滑坡及堰塞体工程地质特征,分析唐家山滑坡类型及发生的地质成因机制;基于唐家山堰塞体的岩体结构稳定性分析、宏观现象监控与地表位移监测,研究堰塞体的整体稳定性。研究得出如下结论与启示:(1) 唐家山滑坡属于基岩顺层滑坡,是典型的地震诱发高速滑坡,滑坡滑动带可能发育在层间剪切带,滑坡区发育的构造背景为复式倒转背斜的一翼。(2) 唐家山堰塞体整体结构以块状岩体为主,上覆风化松散堆积物,整体地质稳定性较好;堰塞体地表位移监测显示,泄洪对地表位移有影响,最大位移约140 mm,随后位移增量较小,目前处于稳定状态。(3) 应注重地震诱发滑坡→堰塞湖→溃决→洪水的“多米诺”链式灾变研究;应注重含层间剪切带斜坡的工程地质调查分析和地震滑坡危险性研究。  相似文献   

2.
唐家山堰塞体渗流稳定及溃决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准确获取唐家山堰塞体地质结构(从上到下依次为①层碎石土、②层块碎石和③层似层状碎裂岩3层结构)及相关渗透参数基础上,采用Visual Modflow可视化三维软件,模拟4种堰塞湖水位(710,720,730和740 m)条件下不同土层的渗流速度和渗透坡降,表明由于②,③两层颗粒粗大、渗透性好,总体表现出稳定流的渗水特点,整体坡降变化稳定,中间不会出现如低渗透黏性土的紊流状态、渗透坡降出现拐点以及管涌渗透特点。而下游侧①层碎石土由于沿第③层形成的贯通性渗流在下游侧穿越该层渗出形成的最大坡降会大于允许坡降,将导致堰塞体下游发生零散或局部渗流破坏,且临界堰塞湖水位为726 m。随堰塞湖水位抬升,整个堰塞坝体出现的溃决模式为:下游侧表层碎石土层因渗透破坏和溯源侵蚀,同时因进口段地表水流漫顶淘刷,最终导致上部第①层碎石土被侵蚀、淘刷带走。随着第①层被淘刷、水流速度加大又进而会带动第②层块碎石被逐渐冲刷下切,但不会发生整体溃决,而第③层似层状碎裂岩将保持稳定,侵蚀和淘刷的下限深度就是第③层似层状碎裂岩顶部。  相似文献   

3.
肖家桥滑坡堵江机制及灾害链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震是滑坡灾害的一个重要触发因素,而这类形式的滑坡通常体积较大。以肖家桥滑坡为例,在对滑坡区进行详细的地质调查基础上,结合动力有限元分析技术,再现滑坡三维空间失稳过程。在此基础上,提出肖家桥滑坡形成及堵江的4个阶段:地震触发及岩体的累进破坏→滑体破坏、高速下滑→撞击解体、堵江形成堰塞体→震动密实。通过对堰塞体结构特征及不同工况下堰塞体的稳定性分析的成果表明:堰塞体边坡在天然状态下稳定性较好,当再次发生强地震时可能会发生局部的坍塌;最可能的破坏方式为“漫顶式”逐级冲刷破坏,由于其内部岩体结构相对较为完整,发生管涌及整体破坏的可能性较小。  相似文献   

4.
21世纪以来地质灾害频发形成大量堰塞坝。然而由于缺乏详细的资料,现在对堰塞坝特征和溃决等方面的研究受到很大的制约。同时,绝大部分堰塞坝寿命极短且勘察条件恶劣,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取详细的坝体参数,因此急需基于有限的可用数据进行堰塞坝溃决参数快速评估。收集国内外1 298例堰塞坝案例,对堰塞坝的分布、诱因、寿命、溃决模式、坝高、库容、成因等特征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对41例具有详细溃决信息的案例进行分析,建立坝体溃决参数(峰值流量、溃口尺寸、溃决时长)的快速评估模型,并将模型应用于唐家山堰塞坝的溃决分析。最后,基于大量案例数据进行堰塞坝模型和人工土石坝模型应用的对比分析,发现将人工坝模型用于堰塞坝会得到偏危险的结果,进而可能导致非常保守的决策和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该研究对于全面了解堰塞坝特征,尤其是对堰塞坝溃决参数评估和应急管控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5.
文章根据汶川地震重灾区的震害调查,了解了砖木结构、砌体结构、混凝土框架结构、框剪结构、钢结构等各类结构的主要震害,并对震害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在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汶川地震建筑物震害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汶川地震建筑物震害的调查,从地表破裂带、地质灾害、地面震动三方面对造成建筑物破坏或倒塌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并建议了减轻建筑物震害的有关对策,以期为今后建筑选址及抗震设计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7.
堰塞坝漫顶溃坝离心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唐家山堰塞坝坝料级配曲线,建立相应的物理模型,开展堰塞坝漫顶溃坝离心模型试验,并推导离心场下矩形薄壁堰堰流计算方法。详细分析了堰塞坝漫顶溃坝过程及溃决机理,同时根据试验得出的堰塞坝溃口流量及溃口顶宽发展过程曲线,对溃决机理研究结果做出进一步验证。结果表明:堰塞坝漫顶溃坝过程中,溃口横向扩展贯穿始终,由于大粒径颗粒在下游坝坡的残留,溃口下切发展停止时间较早,溃坝后期下游坝坡存在明显的粗化现象,且堰塞坝溃坝后较少出现全溃的情况,一般都存在一定的残留坝高,其最终溃口尺寸也应小于相同条件下的均质土坝。  相似文献   

8.
基于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400g·t溃坝离心模型试验系统,利用其高速旋转产生的超重力场的“时空放大”效应,开展离心模型试验研究了堰塞坝漫顶溃决时的溃口演化规律和溃决机理。首次通过离心模型试验研究了坝高、下游坡比、坝料级配对堰塞坝漫顶溃坝过程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堰塞坝漫顶溃坝过程可划分为表层冲刷、溯源冲蚀、沿程侵蚀和溃口稳定4个阶段;溃口峰值流量对坝高最为敏感,平均粒径次之;达峰时间主要受下游坡比影响,溃坝后相对残余坝高主要受平均粒径影响。  相似文献   

9.
汶川地震中建筑物发生了严重的破坏.本文通过对大量建筑物震害情况调查和分析.探讨了建筑物抗震设计理念应该引起重视的几个方面,以期为今后建筑物抗震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王娜  徐其功 《四川建筑》2010,30(1):121-123,126
汶川地震后,广东省建设厅组成的房屋鉴定专家援助队对当地一千多栋房屋进行了应急安全鉴定,发现部分填充墙一框架结构主体基本完好,梁柱损坏较轻;而大量此类结构不仅填充墙破坏严重,且在墙柱、墙梁连接处破坏,主体结构构件也破坏。针对这些情况,对填充墙-框架结构的三种模型计算,结合现场脉动试验结果,分析并总结了填充墙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为抗震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文章结合汶川地震介绍相关地震知识,提出抗震设防和抗震设计措施.  相似文献   

12.
汶川地震造成了大量的房屋结构损毁倒塌,经济损失巨大。本文依据Park-Ang双参数地震损伤模型,通过大量的单自由度弹塑性时程分析计算,建立了基于强度折减系数的四类场地损伤谱,分析了位移延性水准、强度折减系数、初始自振周期对损伤指数的影响。从损伤谱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汶川地震长持时对结构损伤的影响,阐明了结构初始自振周期对多层结构破坏的影响,考察了位移延性水准与局部倒塌的关系。本文损伤谱的建立为后续基于损伤谱的抗震性能评价方法的提出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汶川地震的启示建筑应以人为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地震给我国造成巨大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精神创伤,震害暴露出我国在普通建筑层面抗震安全性认识不足。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不仅取决于结构设计因素总体规划时就应注意避免在发震断裂带上建设城镇减少地质灾害产生重大损失的概率.单体建筑设计应注意特殊造型会加剧地震作用的影响施工质量和过程管理也是保证结构抗震安全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5.12"汶川8.0级大地震波及北京、陕西、山东、天津、上海、湖北等20余个省、市、自治区,甚至港、澳、台和日本、越南、泰国等也有震感。震中区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遭到毁灭性破坏,给震后及时救援和灾后重建带来极大困难。汶川大地震虽然逝去,但地震造成的惨烈场面令人难以忘怀。作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从桥梁、轨道交通工程,隧道和地铁工程,道路和铁路工程,在建桥梁,营运桥梁、轨道交通、隧道工程,以及结构工程防震抗震标准等6个方面总结教训和提出措施。  相似文献   

15.
钱方 《时代建筑》2009,(1):34-36
文章从规划及建筑专业以外的更大范围展开思路阐述对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思考着重从环境保护公共政策及人文关怀等几个方面来讨论灾后重建各要素之间的深层关系。文章提出在灾后重建中应该结合各方面因素综合性系统性地提出和解决问题,同时也提出对重建理性思考方法的呼吁。  相似文献   

16.
“5·12汶川大地震”带给我们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5.12汶川大地震”灾区的实地考察,从建筑规划选址、结构、材料与施工等环节分析了部分建筑遭受破坏的原因,并指出加强建筑设计、施工与管理,提升建筑质量,从而提高建筑的防灾能力。  相似文献   

17.
从汶川地震之影响谈我国"中小学教学楼的加固与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5.12汶川大地震大批中小学教学楼塌垮现状,建议在全国对现有中小学教学楼进行鉴定,凡为D级危房的,一律拆除,其余教学楼进行相应的加固及改造。新建中小学教学楼要成为人民群众的防灾避难所,尽量采用抗震性能好的框架、框架-剪力墙等结构形式,禁止采用砖混结构,抗震设防标准要高于当地一般民用建筑。  相似文献   

18.
"5.12汶川大地震"相关数据整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建筑》2008,(4)
  相似文献   

19.
金磊 《规划师》2008,24(7):13-16
四川汶川大地震,是对全社会防震减灾思路、灾难分担和保险机制的考验。反思灾害的发生,在灾后重建工作中,应有重点地启动全国城乡综合减灾规划的编制;确立城乡建设“大安全观”,强化巨灾综合管理与技术对策研究;加强对农村住宅抗震防灾设防的可行性研究;使中小学校(含托幼),医院成为城乡建设的“特别保护区”;将减灾继续教育制度化,并筹建“国家防灾抗灾技术学习馆”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