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22,(2):289-291
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46秒,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里氏7.0级地震,震中位于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地核心景区西部5000m处的比芒村(北纬33.20°,东经103.82°)。地震的最大烈度为Ⅸ度,等震线长轴总体呈北北西走向,Ⅵ度区及以上总面积为18295km2,九寨沟县漳扎镇等17个乡镇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受地震影响,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地的旅游基础设施、景观资源以及生态地质环境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毁损。通过对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地震后生态地质环境的调查研究,利用3S技术分析其震后敏感性变化,为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地恢复重建及后续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1)
生态环境是九寨沟景区可持续发展最基本的保障。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九寨沟7.0级地震致使景区生态环境和部分景观资源遭受严重破坏,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遭受不同程度的损毁,严重威胁到景点价值完整性和景区游览安全性。为重塑景区的自然生态,恢复旅游胜地的人流量、信息量以及资金链,首先要做的就是对震后九寨沟景区进行生态改善,逐步强化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建设,全面提升森林生态功能,降低自然灾害对九寨沟景区的影响。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几点提升和重建九寨沟景区旅游业和生态环境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22,(2):278-283
"8·8"地震在九寨沟景区内诱发了大量崩塌滑坡,为景区内泥石流的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松散固体物源。经历2017年和2018年两个雨季后,九寨沟风景区内有22条沟暴发50余次山洪泥石流。由于泥石流对景区植被的破坏,也表现出漂木型泥石流特点。地震后,九寨沟风景区内泥石流防治面临严峻的考验,通过对景区典型泥石流防治工程现状的分析,指出目前防治工程存在着震前工程结构物使用年限长、受地震作用局部受损、设计标准低等问题,提出了九寨沟风景区泥石流灾害生态化防治的几点原则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20,(2):278-280
"8·8"地震在九寨沟景区内诱发了大量崩塌滑坡,为景区内泥石流的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松散固体物源。经历2017年和2018年两个雨季后,九寨沟风景区内有22条沟暴发50余次山洪泥石流。由于泥石流对景区植被的破坏,也表现出漂木型泥石流特点。地震后,九寨沟风景区内泥石流防治面临严峻的考验,通过对景区典型泥石流防治工程现状的分析,指出目前防治工程存在着震前工程结构物使用年限长、受地震作用局部受损、设计标准低等问题,提出了九寨沟风景区泥石流灾害生态化防治的几点原则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鉴于当下对陵园旅游景区的景观研究鲜有涉及,本文以乾陵景区为例,通过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分析乾陵景区内部景观生态的问题现状,包括景区景观生态覆盖面、景观边界、景观围合的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构建线上生态群落监测系统、现代绿化铺设层级调控的景观优化设计策略,得出乾陵景区景观生态需注重景观吸引力、景观覆盖度及与周边环境融合的自然性。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22,(1):83-87
2017年"8·8"地震,九寨沟县经受了M7.0级地震,最大烈度Ⅸ度。地震后地质灾害后发效应明显,灾害的发生、发展过程存在长期效应。地质灾害的防范一是重点区,二是重点时段。该区域震后2~3年汛期是防灾的主要时段。鉴于九寨沟景区的特殊性,地质灾害防治采用人工适度干预与自然修复想结合的方式开展,并加强高位崩塌区域的地灾防治前、后的监测预警工作。同时,建立多部门协同联合的重建机制,将震区基础设施恢复重建、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与生态恢复统筹考虑,充分结合,统一规划。  相似文献   

7.
九寨沟自然保护区沟口园林景观的震后修复和提升,在尊重九寨沟地方风情和人文文化的基础上,尝试贴近自然的设计形式,提升了景区入口空间的舒适性,增添了林卡景观空间的疗愈属性,在沟口区域为游客和周边居民提供了聚集、游憩、疗愈的园林景观空间。  相似文献   

8.
九寨沟景区沟口立体式游客服务设施建设项目位于九寨沟风景名胜区沟口.作为景区标志性建筑及门户,项目建成后,将为每天最多41,000人次游客提供交通接驳及保障性服务. 由于工程位于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风景名胜区范围内,因此,与九寨沟自然山水形态相呼应成为了设计立意的首选.建筑内外充分体现九寨沟地域文化内涵,造型舒展流...  相似文献   

9.
九寨沟景区沟口立体式游客服务设施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建筑师通过立体式、双广场的设计解决了景区入口的交通问题,以传统藏式符号为灵感,生成形如海螺的建筑造型,开创性地运用多种结构方式,打造优雅流畅的曲线形态,配合富有藏式文化色彩和创新精神的景观与灯光设计,打造了一座融于自然的智慧建筑。  相似文献   

10.
景观标识被称作“导游景观小品”,它即是景区空间信息引导和文化品牌展示的传导媒介,亦是景区环境景观的重要组成之一。基于景观标识系统构建原则,针对现宝盖山景区标识系统存在的问题,从分类布局、造型元素、材料选择、色彩提取、文字版面、比例尺度等方面探讨符合景区风貌的标识系统设计方法,以期对石狮宝盖山景区景观标识系统的构建提出相应的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2017年"8·8"九寨沟地震对景区泥石流治理工程的影响,利用野外调查、采样测试和对比分析等手段,基于泥石流治理工程损毁的时序、分布及表观特征,分析工程震损类型和机制,提出防治建议和修复对策。结果表明:(1)单体治理工程震损程度分为完好、轻微、较重、严重和损毁5级,占比分别为30%,43%,12%,9%和6%,单沟治理体系震损程度可分为系统性损毁、局部损毁和轻微损毁,占比分别为4.76%,57.14%和38.10%;(2)基于震损与地震的相对时序关系,有直接震害和震后间接损毁2种方式,前者包括震裂破坏和同震灾害破坏,主要受地形条件和工程结构尺寸约束,后者有冲击破坏、磨蚀破坏、绕流破坏等,主要受控于灾害物理特性和动力特征的演化;(3)地震影响最大的间接损毁是多要素耦合作用结果,具有"多因同症"的特点,主要驱动力为流量、流速、容重和漂木含量;(4)震后泥石流治理中,需适当增大动力参数,优化关键结构,预留安全储备,损毁工程的修复需同时满足最小地表扰动和景观保护需求,可采取非开挖加固和功能改造等手段。  相似文献   

12.
为更好地促进黄姚旅游业发展,笔者对黄姚古镇相思林、真武广场、荷塘景区三个景观节点进行资源调查。论述调查的方法和依据,根据调查描述三个节点的地形地貌、现状景观,进而分析景观资源的优劣,对高品质的旅游资源作界定,以期为黄姚古镇相思林、真武广场、荷塘景区合理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城市近郊旅游景区对道路交通依赖性愈来愈强.因此,不仅需注重景区的景观效益营造,更应关注景区道路景观带给游客的意象特征.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层次分析法、专家评分、语义学标度、模糊数学四者结合的景区道路景观综合评价体系.通过运用该体系对三圣乡道路景观作出评价,解释了该体系的原理和可行性,为今后处理类似景区道路景观评价等问题提供了参考与可行性方法.  相似文献   

14.
本文简述了惠州西湖现状及景区内传统建筑景观的布局。详细分析了传统建筑景观对环境标识系统的影响,讨论了景区内现代环境标识导向系统的设计依据。为景区环境标识系统设计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5.
特有的地形地貌造就了随洲大洪山宝珠峰景区独有的特色景观,为配合该景区佛教艺术圣地氛围,规划中各系统必须兼具布局的科学合理和提升宝珠峰景区自身佛教圣地气息的双重功能。本规划为“大洪山宝珠峰景区”相关活动提供各类动态与静态空间体系。以满足景观园区各功能分区的需求。并使道路系统尽可能便捷、通达,减少各景观区之间的干扰。  相似文献   

16.
《安徽建筑》2019,(9):34-35
文章以巢湖风景名胜区的游赏系统建设为研究对象,对其在构建系统过程中的应用策略进行分析。通过对巢湖风景区的现状条件的论述,确定具体的景区构建目标与思路。通过对景观景区、互动性、道路系统这几个方面的介绍分析,说明景区游览体系的建设方法,供相关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7.
当下北京市海淀区正大力推进"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建设项目,京西稻景观恢复被列为其中一个重要工程。为评估该工程的可行性,本文采用文献查阅、田野调查和GIS制图相结合的方法探究京西稻的景观演变机制,梳理了京西稻在帝制时代、民国和解放后3个历史时期中与周边环境的变化关系。研究发现京西稻与皇家园林、西山雨洪和城市供水3方面的矛盾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基于该历史研究讨论了当下恢复该景观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夏炎  郭建  邹源 《华中建筑》2022,(10):173-177
旅游型传统村落是近年来游客出行的重要目的地,除了风景和美食给游客的视觉和味觉带来享受,声景观也发挥着同样重要的作用。以皖南宏村景区为研究对象,基于文献阅读和问卷调查,梳理出宏村景区中主要的自然声、文化声和旅游声并进行分类;进行主观问卷调查和客观声景测量,对宏村声景观现状进行调查,从已分类的声景中提取出独特的标志声并将其量化记录;通过不同日期、不同时间分段测量,揭示游人对于皖南宏村景区声景观的相互影响。研究为旅游型传统村落声景观保护提出策略,并提出基于声景视角的旅游型传统村落保护方式,同时也为皖南宏村景区声景的文化价值和景区宣传提供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刘海宽  申铁军 《四川建材》2022,(9):116-117+120
按照全寿命周期的设计方法,以旅游公路景观系统定义为出发点,以旅游公路景观设计的瓶颈为落脚点,提出山西旅游景观公路设计的新理念,通过太行一号国家风景道公路景观工程设计实例,阐述山西省景观旅游公路设计景观的自然生态性、地域文化性及场地的人性化设计。分析研究表明:山西省旅游景观公路连接国省道干线公路和旅游景区,对利用旧路方案和改线方案进行同深度的技术、经济、社会、环境等综合比较论证,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公路资源。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4,(3):478-480
遗产型景区以遗产资源作为旅游吸引物,通过地域空间进行遗产展示并为游客提供其独特的遗产旅游体验,具有不可再生和不可替代的特性.近年来,随着各类危机事件在遗产型景区频发及其对遗产地产生的巨大影响,遗产型景区的管理和服务正面临着新的挑战.为尽可能降低危机事件对遗产型景区造成的负面影响,使遗产型景区能够持续健康发展,文章通过分析九寨沟"10.2"事件,揭示其在应对危机事件上存在的问题,得出遗产型景区应对危机事件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