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 毫秒
1.
张飞龙 《中国生漆》2005,24(2):1-8,20
本文探讨了中国漆文化在世界的外传和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国漆文化的历史演进   总被引:2,自引:6,他引:2  
张飞龙 《中国生漆》2000,19(2):12-20
本文探讨了中国漆文化的历史演进过程。作者认为人类认识和使用生漆的过程,正是满足其生产、生活和审美需要的过程,漆器是人类装饰艺术发展的产物。生产力的发展,手工业的独立分化和进步,社会需求的增加,推动了漆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并远播海外。中国漆文化内涵丰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整合特征。  相似文献   

3.
中国漆文化历史渊源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张飞龙 《中国生漆》2006,25(1):6-20
本文探讨了中国漆文化的历史渊源,在七千多年前,浙江河姆渡文化所发现的木胎漆碗表征着中国漆文化曙光初现,而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漆文化的发展可谓蒸蒸日上,汉代达到了漆文化发展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唐朝的金银平脱漆器,宋朝的素色漆器及元明清的雕漆,其发展均独具特色,达到了漆文化史上的高峰。  相似文献   

4.
漆文化在中国历史悠久,蕴含了中国传统工艺精神,承载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东方智慧。当代中国漆文化更具开放性与包容性,结合西方设计理念,融合中国传统手工艺的技能,探寻艺术与工艺更多的可能性,将漆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5.
《中国生漆》2017,(3):14-21
古人对漆的认知是通过其多种实用功能,如:颜料的胶结材质及书写绘画、胶黏、药用、塑形、防腐装饰等融入了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背后又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漆的坚牢不朽和高贵与阴柔的观念、变化与不可逆的把握、实用主义求吉祥的诉求。对漆几千年不变的喜爱源于更早的对玉石的崇拜。而漆文化产生于森林与农耕文化,根植于稻作文化。  相似文献   

6.
内容摘要:以大漆脱胎碗为线索,对中国传统造物艺术进行浅略分析。为弥补目前国内关于脱胎工艺尤其是小器皿的脱胎工艺方法研究的缺失,在基于已有的文字记载研究之上,以宋代建窑盏为模本,进行实际操作,总结出一套新的能够适用于制作小器皿的脱胎工艺方法。与此同时,加深对于造物本源的认知,尤其是传统造物中的尺度问题的研究,以此为依据,为当下设计中器皿造型尺度提供可借鉴之处。在此研究过程中,着重对于中国传统造物观念的体会,进而能够从更深的层次上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7.
《中国生漆》2016,(3):34-38
艺术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重要原因。艺术借由材料和技艺呈现,材料又借由技艺展现艺术与人的关系。接触到漆这种媒材时,首先感受到它是我们伟大文化传统中的一个重要基因,不仅因为它身上拥有8000年至今的历史承载,并成为东方文明的重要佐证。回溯历史发现,人类的进化史就是文明的发展史。在人类漫长却又个体短促的生存过程中繁衍成熟,蓦然回首漆文化的历史又呈现出如此这般丰富多彩的形态。  相似文献   

8.
鸡公碗是潮州窑的传统产品之一,它以物化的形式体现一个地区独特的文化内涵,运用潮州的文化符号,遵循潮州的文化理念,是潮州地区生活与民俗心理等地方特征的视觉呈现。在外销的过程中,潮味鸡公碗逐渐融入他地,亦被赋予了更多意义。本文从文化认同的视角出发,探索潮州鸡公碗纹样中的潮州文化语境与其在时代中的变迁。  相似文献   

9.
中国漆文化起源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飞龙 《中国生漆》2005,24(1):1-6,40
本文主要探讨了中国漆文化起源问题。能涂鸦、能粘连、能成膜、能髹饰的生漆特性是漆工艺起源、发展的先决条件。漆文化的物化技术很可能源于用生漆调和颜料髹涂器物,生漆所具有的粘结力、装饰性以及保护性等物性与原始生活资料整合、再融入器具的功用性、注入人类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孕育产生了漆器,使漆器具有了文化的象征,开创了漆文化发展的先河。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氧化剂种类,包括H_2O_2、Na_2S_2O_8、O_2、CH_3COOOH、(NH_4)_2S_2O_8和DMD(dimethyldioxirane),对固载型漆酶和Co(salen)/NaY一锅法催化氧化木素的影响,通过正交和单因素实验对反应条件进行优化,通过GC-MS和GPC、~(31)P-NMR技术分别对芳香类木素降解产物和木素结构进行表征。结果显示,不同氧化剂存在下木素的三种基本结构单元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降解,降解产物主要为香草醛和丁香醛,其中,Na_2S_2O_8氧化效果最好;一锅法催化氧化木素反应存在有效的协同效应,使一锅法催化氧化效率明显优于单独催化;另外,乙醇在木素催化降解中起到了积极作用。最终的一锅法最佳工艺为:木素用量100 mg,催化剂总用量6 mg,Na_2S_2O_8用量0.4 g,催化剂比例2:1,乙醇用量为0.04 mL,反应时间4 h,pH8。GPC和~(31)P-NMR分析表明,一锅法降解残余木素的分子量显著降低、多分散性趋于1,脂肪族羟基减少,酚羟基含量增加,缩合结构被降解。  相似文献   

11.
张飞龙 《中国生漆》2006,25(1):28-37
漆器是中华民族的发明创造,它承载着中华优秀文化,对人类的文明做出了难以磨灭的贡献,显示出永久的魅力和青春;含蓄蕴籍的材质之美、得天独厚的功能之美、流光溢彩的装饰之美、如胶似漆的意蕴之美,“甲第朱门”,尽显尊贵。  相似文献   

12.
《中国生漆》作为生漆文明传播的使者,肩负着弘扬传统文化、振兴传统工艺、打造文化产业的历史使命,在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科技春天应运而生;20世纪90年代,处在经济与思想双重转型期,在举步维艰中仍坚守阵地并为生漆鼓与呼;21世纪在文化振兴的浪潮中,业界影响日益扩大。《中国生漆》经历了生漆行业的高潮与低谷,经受了历史文化和传统精神的洗礼,凝聚了生漆人的心血和情感,见证了中国生漆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3.
漆树在周至保护区有着广泛地分布,是保护区的重要经济树种。保护区成立之前一些漆农滥割生漆,漆树资源破坏严重。保护区成立以后,经过近三十年的封育保护,漆树资源得到了一定的恢复。通过抽样调查,比对分析,影响漆树资源死亡的关键因素是滥割生漆。针对其原因提出漆树资源的恢复和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中国生漆》2015,(3):30-34
丝绸之路与漆艺文化自古以来联系紧密。漆器、丝绸、瓷器、茶叶,是丝绸之路文化带的标志性产品。漆文化以其无与伦比的包容性和表现力,影响了东方乃至西方的审美视觉。成为丝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李东旭  王成民 《中国生漆》2015,(1):18-21,52
漆文化是中国固有的文化,源远流长,对世界艺术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近几年对文化产业的重视,漆艺的发展也随之不断创新发展。台湾漆艺作为中国漆艺的一部分,其起源与发展到底是怎样?本文将从台湾漆艺的起源、台湾早期漆器产品、漆器产业的发展、展望等方面来概述台湾漆艺发展的脉络。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我国现代漆画与技艺发展演变的回顾与研究,将我国现代漆画的萌芽与发展分为3个阶段时期,并对每个发展阶段所对应的理论研究、绘画作品、表现形式与工艺制作等方面做出系统性归纳,以为我国现代漆画未来多远共存的发展之路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饱水竹木漆器的超临界CO_2脱水干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超临界CO2对战国时代的饱水竹木漆器(含水率大于200%)进行脱水干燥。结果表明,超临界CO2脱水干燥的最优工艺条件为:干燥温度50℃,压力25 MPa,CO2流量为20 kg/h,脱水干燥5h。在该条件下,脱水干燥的竹木漆器,其含水率下降到了15%以下,漆皮完好如初,色泽鲜亮,样品形状完好、无收缩开裂损坏等现象,符合文物脱水保存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