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刘帅  白崇高  蒲春生  白云  姬志贤  刘静 《应用化工》2021,(5):1320-1323,1329
在系统总结分析传统化学驱油技术存在主要优缺点的基础上,深入调研了新型聚合物表面活性剂(聚表剂)驱油技术,对聚表剂的特性、性能评价研究以及驱油机理做出阐述,并结合国内油田的矿场试验现状,对聚表剂驱油技术的发展前景提出认识和展望,为聚表剂驱油技术的进一步研究与推广使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聚表剂作为一种新型化学驱油剂,在大庆油田开展了多项矿场试验,部分试验区已取得显著的增油降水效果,但现场存在聚表剂的官能团结构及驱油机理尚不清晰等问题.本文采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质谱等多种分析技术对Ⅰ型、Ⅲ型和BⅢ型3种聚表剂的化学结构进行分析,确定了聚表剂含有碳、氢、氧等7种化学元素,聚表剂分子中含有苯基和烷基苯基等10种官能团,聚表剂化学结构的确定对于进一步指导聚表剂在矿场中的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以聚表剂驱采出水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水质特性分析及现场水处理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采出水中聚表剂质量浓度在312~656 mg/L之间,粘度在1.2~2.4 m Pa·s之间,Zeta电位在-27.0~-22.0 m V之间,粒径小于或等于10.0μm的油珠占35%以上;其油水分离难于聚驱采出水,静置沉降16 h后,水中油的质量浓度降至100 mg/L以下。传统的连续流两级沉降除油工艺累计运行24 h,出水中油的平均质量浓度为107.9 mg/L;序批流沉降除油工艺能够实现累计运行22 h内出水油的质量浓度在96 mg/L以下,处理效果优于传统的连续流两级沉降工艺。  相似文献   

4.
油田常用聚驱破乳剂已经不能满足聚表剂驱采出液破乳的需要,通过对聚表剂驱采出液油水分离特性测试,用瓶试法对比了8种常用且效果较好的聚驱破乳剂对聚表剂驱采出液的破乳效果,实验发现HHY601酚醛树脂型破乳剂能够达到较好的破乳效果,并进行了应用条件的优化实验,得出在40℃下,最佳用量为40mg.L-1,破乳时间为10min时,HHY-601型破乳剂即可达到良好的破乳效果。  相似文献   

5.
针对聚表剂驱过程中油层堵塞严重,采出井产液量大幅下降的问题,从聚表剂自身特性入手,结合现场试验驱替特征,分析造成油层堵塞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合理的跟踪调整方法,用以指导现场试验,为将来聚表剂驱工业化推广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
升30-26井区位于升平油田中部,被3条断层切割在一个独立的封闭区域,井区油层厚度大,层内、层间和平面非均质性较为严重,主力砂体水淹严重,油井含水高、总体采出程度较低、措施挖潜余地小。为了改善井区开发效果,提高油田最终采收率,论证聚合物驱在我厂的可行性和适应性,优选该井区为三次采油先导试验区块。4口注水井于2007年4月28日开始聚表剂驱试验阶段,日注入量275m3,注入液浓度为1000mg/L。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索过渡带油层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有效方法,某过渡带区块开展了聚表剂现场试验。本文分析总结了注聚表剂后试验区注入、采出能力、油层动用状况以及采出井含水变化特征,并与同类区块聚驱效果进行对比。目前试验区见效井比例达到80%,对采出井的见效程度差异性进行了分析,为进一步促进试验区增油降水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聚表剂是近年来研究探索的一种新驱油剂,其应用效果有待评价。通过室内理化性能评价和物理模拟实验对聚表剂的性能和驱油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聚表剂具有较好的增粘、抗盐和乳化增溶等特性。水驱后聚表剂驱可提高采收率15.9%,可以作为一种驱油剂应用于油田实际生产。  相似文献   

9.
贺皓楠  张志全  闫梦 《当代化工》2017,(12):2490-2492,2496
聚表剂驱油技术是一种集调剖及驱替为一体的新型驱油技术,主要是通过增粘性,粘弹性和乳化性这三种性能来提高采收率。纳米催化剂材料在石油化工工业中具有改善产品构造,提高产品质量、产率和附加值的作用。在研究聚表剂和纳米催化剂在稠油热采中的主要作用以及他们提高采收率效果的同时,探究聚表剂和纳米催化剂混合后,同时注入地层是否能同时发挥二者优势,并寻求最优化的聚表剂-催化剂驱油体系,从而极大的提高原油采收率。纳米催化剂的注入性好,聚表剂的流度控制作用强,先注聚表剂扩大波及体积,后注入纳米催化剂改善原油物性,最后蒸汽吞吐能够提高单井吞吐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原油的采收率,就要求我们能够切实做好油田的含水开发工作,通过对聚表剂溶液的相关实验,对聚表剂溶液在含水量较高时的注入情况以及聚表剂溶液的驱油效果进行了分析。通过此类实验与传统聚合物进行对照发现,聚表荆溶液能够有效的降低界面的张力,并且具有低浓高黏的效果。通过这一实验我们还发现,聚表剂溶液在0.57Pv时的驱油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能够达到11%甚至更高。由于我国大部分油田都存在渗透率过低的情况,希望聚表剂溶液的浓度在600mg/L, 粘度能达到30mpa_s将0.57PV进行段塞的注入,从而达到有效提高原有采收率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应用化工》2022,(6):1291-1295
综述了当前应用比较广泛的稠油(超稠油和特稠油)降黏方法的降黏原理以及优缺点,常用的降黏方法包括掺稀油、加热、微波加热、改质、化学降黏剂以及微生物降黏;掺稀油降黏技术的实施受稀油来源的限制;加热降黏能耗大,经济损耗高;微波加热在目前并不能实现规模化降黏;改质降黏要求复杂的反应装置、严格的反应条件;微生物降黏优势明显,但仍然缺乏相应的理论与技术支持。相对而言,化学降黏剂降粘技术臻于完善,且成本低,易于实现。分析认为,化学降黏剂降黏技术优势明显,建议优先考虑。  相似文献   

12.
水力旋流器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对污水处理需求的不断变化,水力旋流器的研究及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介绍了水力旋流器的工作原理和发展历史,概述了国内外对其分离过程的理论研究以及所面临的难题。并从结构参数优化、内部流场模拟和应用技术拓展等3个方面总结了水力旋流器的研究现状,最后展望了水力旋流器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离子液体作为一类新型材料,可用做溶剂或催化剂,表现出绿色清洁、反应速度快、收率高,以及应用范围广等诸多优势。概述了离子液体的分类,及其在绿色催化剂及清洁合成、绿色溶剂、电化学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进展,就笔者开展的季鏻盐离子液体研究工作进展进行了报道。对今后离子液体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4.
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发展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京生 《天津化工》2005,19(3):12-14
微生物絮凝剂因其无毒无害、可生物降解等优点,在废水处理、食品工业、化工及生物制药等行业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作者综述了水处理中絮凝剂的现状与发展趋势;阐述了微生物絮凝剂的性质、特点等。利用生物技术以及与无机、有机絮凝剂复配使用将成为微生物絮凝剂发展及应用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5.
国内油页岩干馏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国内已应用及新近出现的抚顺式炉干馏、流化床干馏及脱碳工艺、对流加热油页岩开采油气、ATP干馏及ICP干馏等几种油页岩干馏技术的应用、试验情况和技术特点;对比了目前国内外应用于生产的7种干馏工艺;指出今后干馏技术发展方向应为低成本化、有利环保、技术综合化和工艺简单化,地下原位干馏将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微生物絮凝剂发展现状与应用前景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微生物絮凝剂是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天然高分子絮凝剂,因其具有高效、无毒、无二次污染等性质而备受人们的关注,并广泛应用于水处理、食品加工和发酵工业。作者综述了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阐述了微生物絮凝剂的结构、性质、特点和种类;分析了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机理。针对目前微生物絮凝剂发展的“瓶颈”问题,认为降低成本、充分利用生物技术以及与传统絮凝剂复配使用将成为微生物絮凝剂今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综述了溶剂型氯丁胶和水性氯丁胶的研究进展,并对两者的优缺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对比和分析。最后对环保型水性氯丁胶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微乳液体系驱油效果,研究了SDBS与DTAB的最佳摩尔比以及复配表面活性剂的总质量分数确定最佳微乳液配方,并将复配的微乳液体系与三元复合驱进行驱油效果对比,说明微乳液驱的驱油能力。实验结果表明,复配微乳液驱油体系最佳配方为:正辛烷5 m L,水5 m L,总质量分数为1.5%的SDBS与DTAB的摩尔比为1∶4,正丁醇的质量分数为4%,Na Cl的质量分数为5.2%。与水驱相比,微乳液驱采收率增幅为6.48%~7.56%;与三元复合驱相比,微乳液驱采收率增幅为0.06%~0.35%。  相似文献   

19.
防锈油脂是金属材料防腐的保护盾,缓蚀剂是调控金属防腐膜层的核心物质。综述了油溶性缓蚀剂的作用机理、典型特点及具体应用的研究现状,重点阐述了油溶性缓蚀剂在油类基体中的抗腐蚀机制,并结合我国工业生产用油溶性缓蚀剂,进一步对油溶性缓蚀剂的缓蚀机理和最佳缓蚀剂组合进行研究,有利于工业生产中缓蚀剂的选择,同时,环保型缓蚀剂也是缓蚀剂发展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20.
跳汰选煤技术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现阶段国内外选煤领域在跳汰分选理论、跳汰机及跳汰智能控制方面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展望了今后跳汰选煤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