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读书     
正给青年建筑师的信作者:汉宝德出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给青年建筑师的信》是台湾著名建筑学者汉宝德先生诸多饶有趣味的学术著作之一。这本书中,作者以10封信的形式,向读者展开了一幅现实、生动的有关建筑的"画卷"。该书的看点有三。一是独特的表述方式,作者以给年轻人写信的方式,心平气和、无拘无束的道出了自己的思想和心声,他写道:"文字是人类发明的最有力量的工具,人与人之间不再以信件往来,在思想的相互启发上就贫  相似文献   

2.
焦自云  欧雷 《华中建筑》2009,27(2):37-39
台湾建筑学家汉宝德之“大乘的建筑观”,沉淀了一个学者深邃的思想。阅读他的建筑观,反思当代建筑界的现状和现代建筑师的职责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文试从汉宝德生活的时代背景及其生活经历切入.通过平直的叙述了解其建筑观的演变和集其大成的“大乘的建筑观”,以及他对中国传统建筑和文化的反思,希基此引发思考,带给我们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3.
《室内设计与装修》2014,(11):139-139
汉宝德,1934年出生于山东省日照县皋陆镇,台湾国立成功大学建筑学士、哈佛大学建筑硕士、普林斯顿大学艺术硕士,台湾当代建筑的导师,世界宗教博物馆馆长、总统府国策顾问。他活跃于教育界、建筑界、博物馆界,一生育才无数,如黄永洪、姚仁禄、姚仁喜、登琨艳等都是其得意门生,有“汉宝德的一小步,建筑界的一大步”之美誉。  相似文献   

4.
《世界建筑导报》2011,(2):10-11
获奖理由:汉宝德兼具建筑学教授、大学校长、博物馆馆长、专栏作家、建筑师等多重跨界身份,虽其身份上每一个时段有不同的工作属性,但都以建筑文化与人文思考为依归。其在建筑教育与研究、建筑文化的普及与传播、历史建筑保护等方面均有极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这本书,与其说是写绐青年建筑师的一封信,不如说是写给广大青年的一封信.作者汉宝德从建筑的角度出发,在讲述自己对建筑行业的理解和认识的同时,也阐述了自己对人生、理想的一些认识和感悟.  相似文献   

6.
《设计新潮/建筑》107期《自然是与生俱来的压力》文/刘廷杰和世界现代建筑一样,加拿大现代建筑早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虽然它曾在几十年前产生过一代壮观景象。当我们看加拿大当代建筑师和他们的建筑时,我们会发现这些建筑师和他们的作品与他们的前辈建筑师和建筑有着许多不同。当然,我们也会发现一些它们之间内在的联系。埃里克森在文章里被提到,不仅因为他是世界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加拿大现代建筑师,而且他也是加拿大现代建筑金色时期一代建筑师的代表人物。他影响了许多加拿大当代的建筑师和建筑,特别是在加拿大的西海岸地区。这些当代…  相似文献   

7.
信息中心     
正设计"青年汇"主题沙龙暨《跨越的一代——中国当代80后青年建筑师访谈实录》新书发布会2016年12月3日下午,中国建筑学会"礼拜五沙龙"——设计"青年汇"主题沙龙,暨《跨越的一代——中国当代80后青年建筑师访谈实录》新书发布会在北京建筑大学举行,此次活动吸引了来自行业内外众多年轻人,包括青年建筑师、建筑系学生以及建筑爱好者的热情参与。  相似文献   

8.
苏杭 《时代建筑》2014,(4):155-171
1999年至今,远东建筑奖已成功举办了八届,为两岸建筑文化交流搭建了桥梁。本届"远东建筑奖"的评审团由台湾"总统府"资政、知名建筑学者汉宝德与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时龄分别担任台湾及大陆地区的总召集人,评审团成员包括美国雪城大学(Syracuse University)建筑学院院长麦克.史毕兹(Michael Speaks),日本横滨国立大学建筑与城市学院"Y-GSA"教授小见一法,台湾"行政院"副秘书长、英国爱丁堡大学建筑博士萧家淇,台湾营建署署长丁育群,台湾亚洲大学副校长刘育东,台湾交大人文社会学院院长曾成德,实践大学时尚与媒体设计研究所所长曲家瑞,同济大学校长伍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院副院长崔愷,上海浦东新区区长、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孙继伟,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刘克成,《时代建筑》杂志主编支文军,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王路,标准营造主持建筑师张轲,中国美术馆研究与策划部主任张晴。台湾地区入围作品包括黄声远与田中央联合建筑师事务所的"罗东文化工场"、郭旭原与大尺设计的"麻布山林整体规划及建筑"、梁豫漳、蔡大仁、吴明杰的"华山电影艺术馆"以及推荐委员会所推荐九典/张清华、郭英钊的"花博新生三馆"。大陆地区入围作品则有曾群"巴士一汽停车库改造——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新大楼"、章明的"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袁烽的"上海J-OFFICE办公空间改造"、祝晓峰的"华鑫中心"及郭锡恩、胡如珊的"南外滩水舍"。经过决选阶段评委现场踏勘与评议,本届杰出建筑奖分别由台湾地区的"罗东文化工场"以及大陆地区的"南外滩水舍"获得,佳作奖则由"法鼓山农禅寺"和"华鑫中心"获得。在此我们邀请部分评委点评本届远东建筑奖,回顾与展望该建筑评奖的价值与意义。我们也简要介绍了获奖及入围作品。  相似文献   

9.
《建筑》2011,(4):49-49
汉宝德,台湾建筑学者,1934年出生于山东省日照县,战后随父母到台湾读大学。1964年赴美留学,受教于哈佛大学设计学院,美国哈佛大学建筑硕士、普林斯顿大学建筑硕士。  相似文献   

10.
沈伊瓦 《新建筑》2006,(2):107-112
建筑大师张开济,亲身经历了20世纪中国现代建筑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见证了新中国建筑事业的曲折历程。他丰富的建筑人生,几乎囊括了那一代建筑师在时代洪流中可能选择的道路;他的建筑理想和设计理念,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传统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与内心的挣扎,现代社会精英的敏锐和开放,在张开济的身上奇妙地融合起来,使他成为我国第二代建筑师的典型,也浓缩了第二代建筑师在中国现代建筑史上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3月26日"人民的建筑:谢英俊建筑师巡回展"在哥伦比亚大学北京建筑中心举办。该展览由建筑批评家史建策划,展出台湾建筑师谢英俊及其建筑工作室自1999年来参与实施的80多个项目,包括文献、装置和实物等展品。自1999年台湾"九·二一地震"邵族社区重建以来,谢英俊和他的团队积极投入社会建筑实践,并于2004年  相似文献   

12.
对话王维仁     
彭礼孝:您正式地进入建筑方面的专业学习是什么时候的事?王维仁:我先学了地质本科和土木系的环境规划,正式进入建筑设计的学习是26岁以后到伯克利的事。我年轻时在台湾受当时乡土文化运动的影响,觉得做任何研究,都要对这个地方的文化有更多的认识。比如说做地质研究,就要把台湾的地理搞清楚一点,将来才能由此发展去做别的东西;做建筑,应该要先了解台湾的民居、地景生态和城市。我现在还做一些中国建筑的教学研究,就是那段时间上汉宝德老师的建筑史课程时得到的启发。也由于在台大参与研究课程里的规划案,对建筑身处的城乡环境,复杂而动态的城市问题有了基本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张早  张颀 《建筑师》2012,(6):72-75
2011年蛇形画廊临时展亭——"封闭花园"由著名瑞士建筑师彼得·卒姆托设计。在这个展亭中,建筑师关心的是如何使建筑成为呈现他者的舞台,而建筑本身则退为环境的背景。因此,在这个建筑中,游人的建筑体验更多的来自鲜花、芳草以及伦敦的雨水。最终,建筑本身与2011的伦敦记忆交织在一起,消融在人们的体验与感知之中。  相似文献   

14.
编者按     
<正>程泰宁院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成长起来的第一代建筑师(中国第三代建筑师)。他与他那一代的建筑师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反映到建筑设计领域,即表现为价值观念、理论方法、技术工具的发展与变迁,及为对中国建筑发展路向的各种构想与实践。程泰宁院士作为这一切变化的亲历者,一直用他的建筑作品传递出一种清醒的立场—开放而不盲从,求变而坚持本原,  相似文献   

15.
<正>书名:建筑母语:传统、地域与乡愁作者:汉宝德出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日期:2014年05月文字:中文90千字开本:890 mm×1230 mm 1/32页数:129页定价:$35.00元不久前,与著名设计师季裕堂先生谈及亚洲设计的未来,他指出,未来台湾设计将引领亚洲设计。一直以来,我也非常推崇台湾的设计,但是季裕堂的这一观点还是让我有点感到有些意外。台湾设计真的有那么厉害吗?本世纪初,台湾著名设计师登昆艳在大陆盛极一时,对中国的室内设计界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了解登昆艳的人大概都知道他的故事与传奇,在他成为设计师的过程中,对其帮助最大的  相似文献   

16.
进退之间     
《新建筑》2016,(3)
正本期专题将推介两位生长于北方的建筑师,他们研究弱化"物质性"的建筑,甚至提倡建筑的"退场"。进退之间,是他们对场地、社会、环境等的关注与尊重,更是建筑师理当具有的谦和与胸怀。穆威生长于河北秦皇岛,无拘无束的童年生活奠定了他对生活真实性的认知。在华中科技大学学习期间,他参与谢英俊的农房建设活动,意识到建筑设计不能仅仅停留于图纸表达。毕业后先后就职于西班牙PM建筑事务所与挪威HHA建筑事务所,使之一方面认识到脚踏实地对于建筑师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开始  相似文献   

17.
文章记录了分别来自大陆和台湾的两位建筑师——崔愷与王维仁的对谈内容,对话反映出两岸在时代发展、建筑教育及建筑思想等方面的不同状况,并试图以此呈现两岸30年以来建筑发展的脉络以及对建筑师个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观点     
《建筑师》2012,(4):101-103
2,1台湾建筑师推动地貌改造运动来大陆建设新农村来源:东方早报谢英俊来自台湾,1954年出生。和在城市建造标志性建筑而闻名的建筑师不同,其标志性的轻钢结构建筑总是和灾区、农村联系在一起。从1999年震惊世界的台湾"9 21"大地震帮助资金不够的邵族部落重建家园,到2004年进入定州乡村自筹资金盖样板房,再到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四川省阿坝茂县太平乡杨柳村建设,谢英俊对农村情有独钟。对于  相似文献   

19.
《住区》2015,(3)
<正>台湾建筑师都在做什么?为什么不约而同地关注"社会设计"的话题?他们这么做是出于什么动机?台湾建筑实践的大背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台湾建筑师的内在状态和实践方式有着怎样普遍却不同寻常的土壤?他们通过这些实践又得到了什么?中国大陆的建筑师未来是否也会发生这种变化?在城镇化率已然过半、房地产热持续降温的今天,从台湾建筑师的身上,是否会看到我们明天的影子?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专访了台湾国立交通大学建筑研究所所长龚书章教授。  相似文献   

20.
<正>在本省,只有东海大学的学校有一个构想,代表一种象征的追求。事实上国内其他大学校舍无不凌乱不堪,这种凌乱說明了我们在大学教育精神上尚缺乏归属。【1】——汉宝德东海大学位于台湾省台中市中港路,是台湾排名第一的私立大学,建筑学系在台湾也是首屈一指。东海大学因校园环境优美被誉为"台湾最美大学校园"。于1953年由中国基督教大学联合董事会在台中市西屯区大度山山麓择地建校。东海大学的校园规划由贝聿铭、陈其宽、張肇康等建筑师联合设计,而由于贝聿铭先生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