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遥感技术与GIS空间分析法,运用人为干扰度模型,结合研究区域自然资源情况、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并参考《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10—2017)建立了大庆市主城区生态干扰模型。通过计算景观格局指数探讨了大庆市主城区2000—2018年生态干扰度时空动态与景观格局的响应机制。研究表明:1)研究区人为干扰度(HI)变化具有非均质特征和地区差异性,HI≤3区域面积逐年减少,HI>6区域面积逐年增加,其他干扰度区域变化不显著;人为干扰度地域分布具有中间高四周低的特点,高人为干扰度主要分布于让胡路区与大同区。2)斑块密度(PD)、边缘密度(ED)、景观形状指数(LSI)、最大斑块指数(LPI)4项景观格局指数呈降低趋势,而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则呈明显上升趋势,斑块聚合度指数(AI)先升高后降低;区域景观异质性随着景观丰富度和复杂性降低而降低,景观斑块趋于均质化。3)空间上,整个研究区域范围内人为干扰度指数与景观格局指数空间分布相关性大小依次为:LPI>SHDI>ED>LSI>AI,斑块密度PD与人为干扰度指数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以滇中城市群为例,采用GIS技术、Fragstats4.2等软件工具分析2009—2015年滇中城市群尺度和州市尺度的景观格局时空分异的特征.结果表明:在城市群尺度上,研究区内优势景观连通性降低,景观异质性程度、破碎化程度大,景观斑块的聚合程度降低,土地利用情况朝均匀化和多样化发展;在州市尺度上,玉溪市、曲靖市和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增加,蔓延度指数逐渐减小,楚雄彝族自治州、曲靖市和昆明市的最大斑块指数和聚合度指数均减小.整个研究区的西南部、东部以及西部地区的景观异质性增加,土地利用均匀多样,优势景观对景观格局的控制性减弱;西部、东部以及中部地区的破碎度增加,连通性变弱,人为活动对该地区景观格局变化影响显著.本研究对滇中城市群国土空间格局多尺度演化模拟及优化配置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基于3S技术的平顶山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93年与2002年遥感卫星影像和研究区资源调查资料,借助3S技术,对平顶山市10a间城市生态系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变化情况从景观类型面积的动态变化、景观要素斑块特征、景观异质性3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丹江口水库河南汇水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2007年LandsatTM遥感影像解译得到丹江口水库河南汇水区的土地利用数据,使用ArcGIS软件绘制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图,并借助景观分析软件Fragstas 3.3,从景观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两个层面,选取斑块面积、景观百分比、斑块密度、景观形状指数、分维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等景观格局指数,分析丹江口水库河南汇水区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林地、耕地和裸岩,分别占研究区国土面积的57%,19%和15%.阔叶林景观百分比(41%)最大,是研究区的基质,其连结性、完整性最好,灌木林斑块密度(0.23)和景观形状指数(53.04)最大,破碎化程度最高.此外,旱地也表现出很高的破碎性(LSI=51.97).研究区内景观类型丰富,分布均匀,斑块连结性高,景观斑块集中,但由于受森林砍伐与垦殖等人类活动的影响,景观分布存在一定的分散性,不利于水源地的环境保护.亟待建立协调区域经济的生态补偿机制,减少生态环境的人为破坏,促进生态自我修复.  相似文献   

5.
基于多期(2005、2012、2020)Landsat 遥感影像,运用 ENVI 、Arc GIS、Fragstats 软件选择景观格局指数定量研究滨湖新区绿地景观格局,探究其动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1)自 2005 年以来,城市绿地面积先增加后减少,截至 2020 年,研究区形成了以城市绿地和建设用地为主的景观格局,其面积占比分别为45.91% 和 45.17%;(2)2005-2020 年间,研究区农林用地转出量最大,占总转化面积 61.33%,是城市绿地和建设用地的主要来源,建设用地稳步扩张,主要由农林用地和城市绿地转化而来;(3)2005-2020 年间,研究区整体景观类型破碎化程度低,景观多样性减少,各类型景观处于团聚趋势,连通性增加。绿地斑块数下降、斑块形状趋向简单化、规则化,绿地斑块逐渐呈现均匀分布的空间特征。研究结果可为滨湖新区绿地空间结构和生态环境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昆明理工大学呈贡校区和捞鱼河昆明理工大学段及周边景观为研究对象,2016年Google Earth高清影像图作为数据源并划分功能分区,选取景观指数,分析研究区景观格局现状,利用最小耗费距离模型构建直线生态网络,并提出优化建议.结果表明:研究区景观破碎度较高,均匀度较好,离散程度低,聚集度较高,绿地斑块具有优势性,景观格局受功能和人工活动影响明显;绿地面积占比为43.06%,形成了一些生态服务功能较好的生态源点及绿色廊道,但以装饰功能为主的点状绿地较多,增大了绿地的破碎度;部分区域景观阻力较大,可通过提升绿地斑块生态服务质量、增加生态源点数量、生态源点间构建垫脚石等方式增强绿道网络的连通性,使绿道网络充分发挥其生态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7.
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利用1991、2000、2006年3个时像遥感影像数据和2000年森林资源调查资料,在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支持下,从景观要素组成、斑块特征、景观异质性等方面对桂林漓江风景区漓江核心段1991-2006年的森林景观格局动态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5年来漓江风景区森林景观格局总体保持稳定,但存在着诸如有林地面积有所下降、非林地面积迅速增长、景观异质性水平有所降低等问题,需要采取优化调控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8.
基于连云港4期海岸带遥感影像的解译结果,结合景观生态学,构建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定量分析连云港海岸带景观格局和生态风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从1984年到2017年,耕地和海域面积不断减小,建筑用地面积逐渐增加,林地变化较为稳定;滩涂的斑块密度指数和边缘密度指数不断下降,建筑用地的最大斑块指数不断上升,人类活动对建筑用地的干扰呈逐渐增强态势.连云港海岸带总体处于中生态风险区域,高生态风险区域面积呈下降趋势,较高风险区域面积在不断增加.研究结果可为提高连云港海岸带资源开发利用、优化沿海地区景观格局和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广州市果树保护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景观格局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广州市海珠区果树保护区20世纪90年代(1∶50 000)地形图,1998年和2004年(1∶25 000)二期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本信息源,在MAP-INFO7.0支持下,提取基本数据,通过对景观格局指数的计算和分析,对果树保护区过去6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及景观格局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园地斑块基质为主体构成镶嵌体的果树保护区,其自然斑块总面积呈下降趋势,由1998年的2 060.4 hm2降至2004年的1 836.6 hm2,而人工斑块总面积呈上升趋势,从1998年的619.3 hm2增至2004的843.1 hm2,使得景观异质性增强,自然基质破碎程度加大,联通性下降.景观格局变化主要是受人为活动干扰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基于遥感融合影像和GIS技术,采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计算了庆城县水保世行贷款二期项目区1998和2004年的土壤侵蚀量;通过FRAGSTATS软件计算了多种景观类型参数,并从斑块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2个层次上分析项目区土壤侵蚀的分布格局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6 a项目区平均侵蚀模数下降,侵蚀面积和输沙量减少;土壤侵蚀景观类型的主要转化过程是极强度转化为强度和强度转化为中度.在景观尺度上,斑块数量减少,平均面积增大,景观破碎化程度下降,异质性降低;在斑块类型尺度上,微度、轻度和中度侵蚀类型破碎化程度下降,而极强度和剧烈侵蚀景观类型破碎度上升.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及其产生的生态效应,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文章基于ARCGIS空间分析技术、景观生态学的景观格局分析法,研究了济南市2000-2010年土地利用景观要素时空变化、景观格局特征、多样性及分异性变化.结果表明:(1) 2000-2010年,济南市土地利用景观要素变化明显,耕地主要转为建设用地和林地、草地,建设用地主要流向耕地且城镇、农村居民点、交通水利及工矿用地内部转换明显.(2)水域、交通水利和未利用地三种景观类型分维数呈上升趋势,表明这3种景观类型分散程度增加,破碎化程度呈上升趋势.(3)耕地作为研究区优势景观类型,其所占比例降低,对区域景观的整体控制性减弱,景观异质性增大,多样性指数呈上升趋势,土地利用朝着多样化和均匀化方向发展,不利于生态效应的发挥.  相似文献   

12.
景观格局与社会经济发展间耦合协调程度对于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长江流域的南京市为例,借助 ENVI、ArcGIS、Fragstats 与 SPSS 等平台及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数据,分析了南京市 2009~2019年间景观格局演变规律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水平及动态特征。研究表明:(1)2009~2019年间南京市景观结构变化显著,耕地、林地和草地景观面积呈下降趋势,耕地由 385 295.31 hm2 减至352 108.58 hm2,景观类型动态度为 -1.46%;建设用地景观面积显著增加,由 115 489.92 hm2 增至 173 072.81hm2,景观类型动态度为 7.47%;(2)景观空间聚集度和异质性整体呈上升趋势,土地景观类型逐渐由占优势的大斑块所控制,由分散逐渐转为聚合;(3)南京市景观格局和社会经济发展耦合协调程度由 2009 年的 0.378 0变化为 2019 的 0.596 6,呈上升趋势。耦合质量在提升,但相对发展度不平稳,由 2009 年的社会经济发展滞后型转为景观格局变化滞后型。因此,进一步促进二者的协同提升是保持高质量耦合协调的前提。  相似文献   

13.
以西咸一体化进程为驱动,以咸阳市1988~2019年热力景观格局时空分异演变特征为研究对象,以多时相、多源异构数据为支撑,采用单窗算法反演得到了多时相热环境数据,结合景观生态学理论,运用斑块总数等景观指数及空间格局移动轨迹方法对咸阳市31年间的热力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剖析.结果表明:(1)咸阳市31年间热力景观类型中常温区占主导地位,年均占有率为70.1%;(2)常温区景观类型变幅最大,31年间累计减少104.65 km~2;其次是热岛区,31年间累计增加99.5 km~2;变幅最小的是强绿岛区,31年间累计减少2.24 km~2;(3)热力景观指数分析表明:31年间咸阳市整体热力景观斑块形状复杂度降低,斑块趋于规则化.究其原因是城市化进程导致城市用地类型占主导地位及大规模城镇化建设过程区域完成所致.(4)咸阳市热岛景观和强热岛景观整体呈现由西南向东北的方向走势.  相似文献   

14.
基于GIS和RS,以赣江上游太平江流域1995年、2005年和2015年的三期遥感影像为基础进行解译.利用景观类型变化率、开发度,以及景观格局动态度分析了近20年来太平江流域景观格局时空变化和驱动因素.得出的结果是:(1)1995—2015年,太平江流域主要的景观类型为林地,2015年已经占流域总面积的67%.草地面积一直缩减,水域和其它用地占地面积小,变化率较大,开发度相对稳定.建设用地在2005—2015年的动态度和开发度高达80%,变化显著.(2)景观类型中,草地和建设用地的斑块数量逐步增长,林地和其它用地的斑块数量急剧下降.只有局部区域景观格局呈现多样性和丰富性,主要表现在建设用地、耕地和草地相连接的区域.景观水平中,斑块数量和斑块密度增加,香浓多样性指数和香浓均匀度指数均呈现下降趋势,分别从1.33和0.67下降到1.22和0.63.(3)经济因素是太平江流域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5.
城市热岛对热舒适度的景观格局影响演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明确城市热岛对热舒适度的空间格局过程的影响规律,给城市空间的合理规划布局提供理论支持,以1992—2011年天津市主城区为例,采用同季同时相的TM遥感数据和地面实测数据,基于人体舒适度和高温生理反应构建地表热岛对热舒适度的影响等级划分标准,划分成5个强度不同的影响区,进而利用景观格局指数评价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热岛对热舒适度的影响区面积和强度都不断增大;二级影响区斑块破碎化,最大斑块面积减小,但其总面积却在升高,热岛影响无实质改善;引起人体不适应的三、四级影响区,斑块的数量与密度不断增大,总面积和最大斑块面积也迅速增加;热岛景观斑块的破碎化、斑块类型的混合、强热岛区的斑块连通度降低,都会改善热岛对热舒适度的影响;高层小区建设虽然节约用地,却增加了热舒适度的恶化总面积,并使局部热舒适度受影响等级异常增高.  相似文献   

16.
以龙川江干流水文站——小黄瓜园站所控制的集水区为研究区,以1974年、1992年、2007年和2011年的卫星影像解译数据为信息源,选择6个斑块类型水平和8个景观水平的景观格局指数.分析研究区1974-2011年间的景观格局的变化特点,并对引起格局变化的驱动力进行剖析.结果表明:①1974-1992年,景观聚集度(AI)由89.1427%降为85.9012%,景观破碎化加重,其中耕地和草地破碎化最为严重.1992-2011年,景观AI值升为88.7651%,整体景观的破碎化程度有所减轻;耕地破碎化却更为严重,成为破碎度最高的景观类型,其斑块数目(NP)占研究区NP的35.97%;水域和建设用地的分布趋于分散,林地分布渐趋集中.②各类型所占景观面积比例(PLAND)在1974-2007年间由均衡趋向不均衡,在2007_2011年间有所改善.1974—2011年,林地逐渐取代耕地的优势地位,草地在整个流域所占的比重下降严重,而建设用地的比重则不断增大,其PLAND增加近140倍.⑧1974—2007年、2007—2011年,流域整体景观的形状渐趋复杂,景观均匀度后期较前期好.耕地和水域的形状后期较前期复杂,而林地和建设用地的形状则是后期较前期规则.④龙川江流域的地形地貌是景观格局变化的重要限制因素;人类的经济活动和政府的决策、政策是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合理开发利用龙川江流域国土资源、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以2014年阜阳主城区绿地系统现状图为基础,通过实地勘察,运用景观生态学的5个景观生态指数对阜阳市中心城区绿地景观格局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阜阳市的绿地率为31.2%,绿化覆盖率为35.8%,未达到国家级园林城市标准.但绿地面积和斑块分布不均衡;各城区多样性、优势度、均匀度差异较明显;各绿地系统斑块类型差异大,绿地系统结构不合理.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绿地景观格局的优化建议,为后期阜阳市中心城区绿地景观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从森林资源垂直地带性分布、森林覆盖率、林龄结构、郁闭度(或盖度)、景观指数和森林生态功能6个方面对三江源区森林资源的现状进行了评价,针对三江源区森林分布地带性明显但不均匀、森林类型多但生产力低、森林林龄结构合理但异质性差等特点,从技术、经济和方法等不同角度提出了保护和管理森林资源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园林树木是构成城市绿地的主要植物材料,也是发挥城市绿地功能效益的主要植物群落体,城市森林作为城市生态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强调了乔木在城市绿地中的骨架和主体地位,它不仅具有多种生态功能,而且对改善日益恶化的城市生态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城市森林规划中,景观格局分析是优化城市森林空间结构和充分发挥城市森林生态功能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文章分析了城市森林的内涵;阐述了城市森林景观格局分析的研究方法;提出了基于景观格局分析的城市森林规划的过程,探讨了城市森林的景观分类、景观指数的选取要点及景观格局的优化重点;展望了城市森林规划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以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4期TM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借助RS和GIS技术对滁州市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的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滁州市土地类型主要为耕地、林地、居民用地和水域,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相对较小。2000—2015滁州市土地利用变化表现为耕地面积减少,林地、居民用地和水域面积增加,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相对稳定。变化过程主要是耕地转化为居民用地和林地。景观格局分析表明滁州市景观的斑块密度、形状指数、香农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不断增加,景观的破碎化程度提高,异质性增强。滁州市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有不断加剧的趋势,城市化和退耕还林是滁州市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