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中侏罗统直罗组砂岩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赋矿砂体岩石学及铀地球化学特征,旨在揭示砂岩型铀矿形成的有利地球化学条件,对阐明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砂岩型铀矿床的成因及铀矿找矿工作具有指示意义。基于岩石薄片、扫描电镜观察和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及碳、氧同位素分析,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直罗组砂岩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认为彬县地区和店头地区直罗组砂岩成分成熟度较高、沉积物源相近、沉积环境相似,且均经历了较强的成岩压实作用和后生蚀变作用,只是彬县地区在直罗组沉积时比店头地区离盆缘(物源)更近,成岩压实作用相对弱些,因而表现出相对氧化、后生蚀变更强的特征。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直罗组砂岩中显著富集U和Y,其中矿化砂岩显著富集Y;直罗组砂岩中U与Pb、Y、V和W等微量元素相关性较好,且矿化砂岩中相对富集U、Pb、Y、V和W,铀矿化与Pb、Y、V和W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侏罗统直罗组的铀成矿条件与盆地北部相似,有形成富大砂岩铀矿的可能性,但较低的渗透性却成为制约盆地南部某些地区成矿的不利因素.分析了研究区内直罗组砂体的物性变化规律,深入讨论了成岩作用对该区直罗组砂岩物性起控制作用,为下一步铀成矿预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砂岩型铀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中侏罗统中粗粒砂岩中古层间氧化带发育,铀含量高,砂岩型铀成矿地质条件有利,已发现多处砂岩型铀矿床(点)。铀矿化产于中侏罗统直罗组下段辫状河流相的砂体中,受古层间氧化带控制;铀矿化与砂岩渗透性关系密切,一般产于胶结疏松、透水性较好的砂体中;成矿区域内中侏罗统广泛发育,砂岩型铀矿找矿潜力大。  相似文献   

4.
【加拿大《采矿和冶金公报》第77卷第868期第63页报道】米德韦斯湖不整合型铀矿床的矿化与广泛的主岩蚀变有关。这种蚀变影响了变质的基底岩石和上覆的阿萨巴斯卡砂岩。所显示的主岩蚀变有:(1)粘土矿物发生转换,高岭石变为伊利石和绿泥石(铝绿泥石);(2)主岩褪色,其原因  相似文献   

5.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地区直罗组中砂岩型铀矿化与油气改造作用关系密切。从宏观及微观角度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直罗组油气流体空间展布规律、油气流体对砂体的后生蚀变改造作用,探讨了油气活动期次及其与砂岩型铀成矿的关系,对铀成矿规律认识与成矿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不整合面型铀矿床蚀变岩石中的粘土矿物相可以用Al_2O_3-K_2O-MgO(AKM)图解来说明。从砂岩到基底,根据蚀变带的矿物组合依次变化为:高岭石+钾云母、高岭石+钾云母+铝绿泥石、钾云母+铝绿泥石、钾云母+铝绿泥石+斜绿泥石、钾云母+斜绿泥石+钾长石。高岭石+钾云母+铝绿泥石的矿物组合是呈平衡状态的成矿溶液通过砂岩中迁移时的蚀变产物。当溶液进入基底,穿切蚀变带时则pH值升高。 不整合面型铀矿床可分为2种类型:(1)不整合面型 铀-镍-钴-硫-砷矿床形成于砂岩与石墨变质沉积岩不整合面之间;(2)基底型 单铀矿床位于不整合面之下400m处的非石墨基底岩石中。在高盐度成矿溶液中UO_2Cl~+是铀的主要搬运形式。UO_2Cl~+的还原剂。不整合面型为石墨或CH_4;基底型为FeCl~+。前者产生了富砷矿石,后者为含赤铁矿矿石。由蚀变带引起的pH值的增高对于晶质铀矿与赤铁矿的同时沉淀起了重要的作用。 若形成一个中型矿床,必须与大量的溶液(大约10~(12)t)从砂岩迁移到基底岩石中。由于初始铀矿沉淀时没有局部的热液或侵入活动,所以很难设想热对流是影响溶液迁移的主要因素。盐度/密度梯度是溶液迁移的可能动力,地质隔膜的渗滤作用可能是产生盐度差异的一种机制。  相似文献   

7.
层间氧化带滚动发育造成长石、岩屑蚀变形成黏土矿物。通过扫描电镜照片发现,蒙其古尔矿床黏土矿物主要为高岭石、伊利石和伊蒙混层。对样品进行X衍射定量分析黏土矿物含量发现,3种黏土矿物含量变化各不相同,其中伊利石含量变化不大,说明层间氧化带滚动发育过程中温度、压力没有增大,结合地层沉降曲线发现,地层在早白垩世埋深达到最大,伊利石的形成终止于早白垩世;而高岭石、伊蒙混层在含矿过渡带含量的变化,反应过渡带中酸碱交替的特点则与铀的沉淀富集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在Waihi安山岩中的巨大石英脉系统中,存在一个很大的浅成低温热液金—银矿床(总共生产了约199tAu和约1243tAg,Ag:Au=6.2)。金—银工业矿石向下延伸达575m。大面积的冰长石—石英—伊利石—绿泥石—黄铁矿蚀变带与较大的石英脉相邻并伴生石英+方解石+黄铁矿±冰长石±伊利石细脉。这个带的外围是伊利石—石英—冰长石—绿泥石—方解石—黄铁矿蚀变带,然后向外由以伊利石—蒙脱石夹层为特征的带过渡到蚀变最轻的安山岩中的蒙脱石—绿泥石—方解石蚀变带。这些蚀变系列中冰长石、石英、绿泥石、方解石、黄铁矿和一些伊利石的形成伴随有早期板…  相似文献   

9.
利用新的勘查成果以及收集该地区的煤田勘查资料和前人的研究成果,详细分析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黄陵双龙地区的铀成矿特征。该区主要赋矿层位为中侏罗统直罗组下段下亚段(J2z1-1),为一套辨状河沉积,泥-砂-泥岩性结构稳定,砂体厚度适中,显示出良好的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区内发育渗入氧化蚀变和渗出还原蚀变,其中绿色蚀变是油气渗出二次还原氧化砂体而形成,是古氧化带的标志;利用沥青铀矿物U-Pb同位素年龄测定方法,测得双龙地区铀成矿时代可分为两期:早白垩世沉积成岩期,成矿年龄为125.2~98 Ma和始新世主成矿期,成矿年龄为52.6±2.2 Ma~41.8±9.3 Ma,与店头矿床属同期成矿。铀矿化赋存于斜坡带上隆起与洼陷的过渡部位,主要发育在古层间氧化带前锋线附近。研究发现,双龙地区显示良好的古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成矿潜力,具有广阔的勘查前景。  相似文献   

10.
岩石中玻璃包体是岩浆在结晶过程中被包裹在矿物中经冷却而形成的。研究玻璃包体的特征及均一温度对了解成岩条件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对一二二○地区火山岩中石英斑晶及晶屑中的玻璃包体特征和均一温度进行了研究,做了以玻璃包体为依据来推断该地区岩石成因的尝试。一、地质概况一二二○地区位于一中酸性火山岩带的西南段。该地区包括一二二○塌陷式火山盆地及其邻区小盆地。盆地的基底为震旦寒武系的中浅变质岩系和一部分上三迭统至下侏罗统的沉积岩系。盖层为上侏罗统火山岩夹沉积碎屑岩和白垩系砂岩。上侏罗统火山岩为该盆地之主要地层,三所火山岩组又将其分为八层:下部为打鼓顶组的砂砾岩(J_3d~1)、弱熔结凝灰岩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究诸广南长江地区的黏土蚀变特征,在对棉花坑矿床开展野外工作和室内镜下观察的基础上,利用X射线粉晶衍射、氢氧同位素测试等方法对棉花坑铀矿床的热液蚀变伊利石进行了分析研究。伊利石的产出形式分为碎裂充填型、长石原位蚀变型和构造脉型三种,结晶度平均值分别为0.336、0.315和0.395,伊利石结晶受水/岩比和温度共同限制。伊利石的δ~(18)Ο值在0.4‰~9.1‰,δD在-92.4‰~-73.7‰。根据稳定同位素测试和计算,得出形成伊利石流体中水的氧同位素特征和前人研究中成矿晚期流体中水的氧同位素特征一致,同时根据计算所得伊利石形成温度在50~170°C,与成矿晚期流体温度一致;根据形成伊利石的流体中水的氢氧同位素投图可知其流体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与成矿晚期流体来源一致,因此认为伊利石是棉花坑铀矿床成矿晚期特征蚀变矿物。  相似文献   

12.
在总结法国贝尔纳尔丹花岗岩型铀矿床蚀变类型、矿物组合、矿物生成顺序等矿化特征基础上,对矿床的蚀变特征和成矿模式进行了探讨。该矿床含矿围岩分别为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G型)和中-粗粒过铝质二云母浅色花岗岩(L型),其中L型花岗岩为含矿围岩。矿床中与铀矿化密切相关的蚀变类型较多,最典型的当属由富18 O流体进入花岗岩裂隙形成的变正长岩化蚀变,使花岗岩更为碎裂,增加了成矿空间并在之后的流体作用下发生再次蚀变,形成伊利石-蒙脱石并吸附了铀石,伊利石化-蒙脱石化越强烈,铀矿化程度越高。铀矿化是两次蚀变的产物,矿体的形态不仅受变正长岩中形成的裂隙构造所控制,同时矿化还受流经变正长岩的流体和表生作用的控制。  相似文献   

13.
麦克阿瑟河(McArthur River)P2 North铀矿床位于阿萨巴斯卡盆地东南部,距凯湖铀矿山北东方向70km处。矿化产于阿萨巴斯卡砂岩和经过逆冲的基底石墨变沉积岩中,矿体埋深为500—600m,构造上受座落于石墨质基底岩石上的一个区域性北东向断层控制。在1521Ma的铀矿化事件前后发生了几期热液蚀变,包括硅化、伊利石化、高岭石化、绿泥石化和镁电气石化蚀变。可能与基底石英岩有关的早期硅化作用减少了砂岩的渗透性,并限制了粘土蚀变晕的发育。矿化由晶质铀矿组成,不含其他一些与不整合面有关的铀矿床中常见的钻-镍-砷化物矿物。铀含量大于1×10~(-6)的岩石形成一条通往基岩表面的示踪通道。1980年此地区的矿化砂岩漂砾引起人们注意,在1984—1986年用物探方法固定了区域性电导体,1986年钻探工作在矿床西南4.5km处见到了次经济矿化。在本区继续进行工作确定了与断层崖有关的矿化特征,沿构造部位的进一步钻探,导致1988年下半年发现了P2North矿床。采用了各种物探技术来圈定电导带,并帮助勾画出蚀变分布和基底地质情况,蚀变分布、构造观察和砂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也有助于钻孔的布置。沿矿床1700m长大约打了30个直孔,孔距为50—100m,对其进行了验证。1990年底的初步估算表明,矿床储量为90800t,平均品位4%U_3O_8。  相似文献   

14.
白云母-绿鳞石-钠云母(多硅白云母)系列中二八面体钾云母的结晶化学研究特别在下面两方面有很大意义:一是与热液循环有关的蚀变带中的不同世代的“白云母”的形态特点,二是随着流体的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这些矿物的演化特点。我们对热液铀矿床的矿体中以及与其有关的蚀变带中的伊利石型粘土矿物、绿泥石、混层矿物、二八及三八面体的蒙脱石族矿物进行了研究,根据不同组合的结晶作用的时空分布范围和岩相特点,讨论并确立了矿物共生组合及结晶化学特点。一、层状矿物研究:时空分布  相似文献   

15.
采自奥会津地热区钻孔中硫化矿物结垢及围岩中发育类似的硫化矿物组成的细脉(采自岩心),在该区均由承压地热流体沉淀而形成. 该地热区可划分出两种围岩蚀变。一种是由中-碱性热水形成的碱性蚀变,另一种归结于酸性热水作用生成的酸性蚀变。在日本,浅成热液金矿被分成两类:(1)金(银)-石英(冰长石)型:矿脉的围岩发生中-碱性蚀变,有冰长石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等。(2)大规模含金硅化岩型:围岩发生酸性蚀变,有高岭石化和明矾石化。两类金矿床的矿化作用与上述两类热流体作用可归结于同一作用过程。  相似文献   

16.
潮水盆地西部半槽河地区砂岩型铀矿成矿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潮水盆地西部半槽河地区区域地质特征及铀成矿条件分析,认为相对稳定、适度抬升的盆地构造背景有利于后生含氧、含铀水的渗入改造及铀的迁移和再富集作用;盆地北部蚀源区变质岩中含有品质铀矿,长期隆升的古老蚀源区为盆地成矿提供了丰富的铀源;目的层中侏罗统青土井组为温湿气候下的扇三角洲沉积环境,扇三角洲平原河流相主砂体是铀富集成矿的有利赋矿空间;区内经历了多次后生氧化改造作用,氧化带规模较大,氧化带前锋线附近是铀矿体聚集、赋存的有利部位;矿化一般产在潜水氧化带底部和层间氧化带上、下翼。半槽河地区具备良好的砂岩型铀成矿潜力。  相似文献   

17.
黏土岩是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重要的候选围岩之一。通过野外地质勘查,查明塔木素地区黏土岩产状平缓、分布广泛、沉积环境稳定。采用薄片鉴定、X射线衍射及扫描电镜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该地区黏土岩的岩石学和矿物学等特征,结果表明,岩石具泥质结构、致密块状构造,黏土矿物主要为高岭石、伊利石等。研究初步认为该地区黏土岩基本满足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围岩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邬郁盆地砂岩中铀矿的发现填补了西藏冈底斯成矿远景带铀矿的空白,深入研究铀赋存状态对后期勘查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详细阐述了邬郁盆地砂岩中铀矿化特征,应用薄片鉴定、α放射性照相、电子探针和化学分析方法联合研究砂岩中铀的赋存状态。铀主要以矿物铀石形式呈微小颗粒浸染状分布在碱性长石和黑云母之间,其次以吸附形式赋存在基质、矿物颗粒边缘以及有机质中,偶见有与草莓状黄铁矿共生的沥青铀矿。电子探针和化学分析显示富铀矿石中稀土元素明显高于贫铀矿石和围岩。含矿层砂岩热液蚀变较强,主要为碳酸盐化、绢云母化、金属硫化物化、沸石化。结果表明邬郁盆地砂岩中铀矿的形成是以热液作用为主,后期有淋积作用的参与。  相似文献   

19.
在亚利桑那州中部太古界阿帕契统的德里平温泉石英岩中发现了层控铀矿床。主岩是该统上部层位,一种在近海-潮间环境下沉积在盐湖的富钾的碳质粉砂岩。太古界辉绿岩岩床侵入于岩层中并靠近铀矿床。最初粉砂岩来源于火山碎屑,由于成岩作用和与辉绿岩侵入有关的接触变质作用而强烈蚀变。通常,铀成层间浸染状产于细粒层和含大量纹理和缝合线的层中以及呈细脉状平行或穿切层理。已鉴定有晶质铀矿和铀石。铀产地是在成岩-沉积作用时富集的,由于接触变质作用和绿泥石的蚀变作用而变化。成岩作用使铀从火山沉积物中析出并迁移至还  相似文献   

20.
以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店头铀矿床为研究对象,总结研究区地层、构造、油气渗出和铀矿床特征,从油气渗出、氧化渗入、铀矿体与断缝体及铀-油气相互作用四个方面探讨了油气渗出作用与铀成矿关系。认为店头地区发育系列NEE向、近EW向断缝体,是深部延长组油气向上运聚的主要通道,伴有油浸、脉状石膏和黄铁矿等;油气渗出作用表现为油浸砂岩、褪色蚀变砂岩和地沥青三种样式,其中铀成矿期形成的地沥青或凝胶化有机质对铀沉淀富集起关键作用,成矿期后形成褪色蚀变砂岩或油浸砂岩只是对铀矿起到保矿作用;放射性元素对地沥青和凝胶化有机质催化热解作用,有机质活性及还原吸附能力增强;矿石中沥青铀矿或铀石围绕凝胶化有机质或黄铁矿赋存,具有多期环带状产出的特点,伴生方铅矿、闪锌矿和黄铜矿等中低温热液硫化物;渗出流体长期作用下的水-岩反应致使直罗组砂岩总体硬度大,密度较大,孔隙度和渗透率较低。认为店头地区铀成矿受渗出还原作用与渗入氧化作用动态作用成矿,形成高品位铀矿化,NEE向和近EW向断缝体是区域铀成矿关键控矿要素。旨在进一步阐明店头矿床铀成矿机理,识别并构建区域铀矿找矿标志,为选区和铀矿勘查部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