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面对城市滨水空间出现的空间活力衰退等问题,如何唤醒城市滨水空间活力、重塑入水和谐互动,是城镇化转型中城市空间品质提升的重要议题.手机信令大数据因其样本规模庞大、时空粒度精细、动态轨迹直观的特性,为城市滨水空间活力提升研究提供新视角.以苏州金鸡湖为例,利用手机信令大数据获取到的人群时空动态分布信息,分析滨水空间人群活力的...  相似文献   

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城市生活中存在着各式各样的数据,其中以微博签到数据为代表的社交媒体数据为规划师探寻人群活动与城市建成环境的动态关系提供了可能。文章以苏州市微博签到数据为载体,探寻了新兴大数据在解读城市结构与活力度方面的应用方法。研究还就理解城市居民社会活动与城市空间的动态相互作用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城市空间的土地利用与组织方式决定了城市居民活动的聚集程度以及时间长短。以上研究尝试在新兴数据载体下重新理解城市结构与社会活动之间的关系,为今后的相关研究及规划实践提供了一次新的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3.
从公共空间活力的角度出发,引入生活网络的"四网地图"概念,对小城镇购物网、活动网、社交网、认知网的组成要素、要素载体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探讨,并对活力要素的载体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从片区及要素单体两个层面提出小城镇公共空间活力提升的城市设计策略,期许对小城镇的城市设计手法有所借鉴。最后以合肥市小庙镇为例,予以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4.
大数据支持下的城市公共空间活力测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颂  赖思琪 《风景园林》2019,26(5):24-28
城市公共空间是人们进行社交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其活力的测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人群及其活动是公共空间活力的主体和外在表现,传统的测度方法往往是对空间活力的间接反映。大数据能全面反映人群活动的行为特征和时空规律,从而使真实描述公共空间活力本质成为可能。从反映人群活动的稳定性、聚集性与多样性等3个基本特征的视角,提出了以大数据为基础的公共空间活力评价体系和定量计算方法。指出大数据质量及适用性研究、公共空间活力评价及其与物理空间的耦合机制研究应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城市活力是优质城市空间需求的根本,从居民实时活动角度出发,深入研究城市活力空间的变化规律与影响机制,对城市设计而言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多元大数据,尝试利用数据的实时优势建立基于空间使用强度的城市空间研究方法,以杭州中心城区为例,分析居民活动的时空间特征及相对动态变化,通过构建评价指标界定和分析不同类型的城市活力空间,结合业态POI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提出城市活力空间的变化规律及关联因素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6.
城市活力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表征。第三空间作为除了工作与家庭以外的另一种空间形式,是增强城市活力的重要载体。良好的街道可达性、充足的功能混合度及适宜的建设强度与建筑形态等是产生城市活力的空间基础。但是,现行城市设计中的第三空间布局往往是基于感性“设计思维”,缺乏对城市活力相关要素的理性分析。本文以武汉为例,探讨第三空间活力与哪些空间要素相关及如何相关等问题,进而构建以活力为导向的第三空间城市设计模式。研究过程:首先,建立与第三空间活力相关的要素库;其次,以武汉现状最具活力的地区为样本,利用多源数据量化要素库及第三空间活力,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法构建数学模型,研究提出第三空间布局的普适性建议,并归纳第三空间布局的量化方法,以期在城市设计实践中进行应用。  相似文献   

7.
胡昕宇  李婷婷 《园林》2022,(7):90-97
城市公园承担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空间品质的功能,部分城市公园使用效率低、全天活力不足等现状问题引发了关于如何切实提升城市公园品质并满足人群游憩需求的思考。人及其活动是城市公园活力的使用主体与外在表征,手机信令数据的实时性、规模化等优势特性让定量分析城市空间人群行为特征、把握空间活力本质成为可能。选取苏州中心城区23个城市公园,基于活力视角分析城市公园人群时空特征;采用时空间分析法,以人群规模、人群密度作为测度城市公园活力高低的直接指标,由此得到4种活力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借助SPSS分析工具进行城市公园活力与影响要素相关性分析;最终提出城市公园建设应重点考虑周边建筑人群等要素,进行复合式开发和关注公园节点设计,以期全方位提升公园活力。  相似文献   

8.
中共中央“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强调以人为核心的发展理念。社区作为城市重要构成和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承载,对其公共空间的更新和活力提升,为居民营造更宜居的空间环境成为城市更新中的重要工作。论文借鉴空间―行为互动理论,从人本角度结合人群大数据和传统调研数据对社区公共空间活力的影响因子展开研究,构建体系构成层面和要素构成层面的社区公共空间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北京市劲松街道既有社区为例进行案例分析。通过数据识别人群密度,结合实地调研观测等方法分析人群活动与空间使用,总结社区公共空间活力特征与突出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优化提升策略,为社区公共空间更新提供科学引导。  相似文献   

9.
严寒地区城市冬季活力低下,基于微气候的视角,研究严寒城市公共空间冬季活力与微气候的关联性,可以为提升公共空间冬季活力寻找途径。选取严寒地区典型城市广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广场微气候和人群行为的数据采集与分析,探究微气候对空间活力的影响。研究发现:气候条件是限制严寒城市公共空间冬季活力的重要因素。(1)不同活动主题的广场中,微气候对广场活动参与人次的影响不同;(2)微气候对不同类型活动人群的影响不同;(3)太阳辐射是人群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此研究结果可为严寒地区城市广场冬季活力提升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0.
上海陆家嘴中心区公共绿地的城市活力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快速开发的城市新区往往伴随着城市活力缺失的问题,本文选取上海市陆家嘴中心区的公共绿地进行实证研究。首先,探讨人群活动调查的研究方法,从公共空间中人群活动的活跃程度、公共空间对人群活动的积极影响两个方面提出城市活力的测度指标。然后,对公共绿地的穿行人数和不同时间段的驻留人数进行实地调查,并对公共绿地内商业点的使用情况进行现场统计。通过调查发现,公共绿地的城市活力不足,表现为公共绿地内人群的长时间驻留活动和社会性活动较少。最后,从公共绿地可达性的角度进行分析,指出导致城市活力缺失的可达性原因:地铁出入口前往滨江绿地的步行距离过远、滨江绿地与毗邻旅游设施的空间衔接不畅、周边地块连接中心绿地的路径阻隔较多。  相似文献   

11.
陈菲  朱逊  张安 《中国园林》2020,36(3):92
严寒城市不同类型的公共空间景观活力度存在明显差异,尤其是气候恶劣的冬季,差异性更加明显。差异的存在不仅会对市民使用公共空间进行活动的积极性产生负面影响,更会使整个城市的户外空间活力降低。为研究严寒城市中不同类型公共空间的景观活力度差异,从使用者角度对各景观环境进行比较分析,在已建立的严寒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活力评价体系研究成果基础上,选取若干典型场所进行调研,对所得数据进行计算,按公共空间类型的不同分别建立3个基于公共空间类型的严寒城市景观活力评价模型,并对3个评价模型的差异性进行比较分析,进而提出若干设计导则。该研究成果可为严寒城市中不同类型公共空间设计高活力度景观环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刘博  卿粼波  韩龙玫  龙瀛 《风景园林》2022,29(1):95-101
人及其活动是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核心,聚焦人及其活动的公共空间活力测度一直是人本尺度城市研究的难点.针对公共空间活力表征问题,提出了基于人群轨迹聚类的空间活力表征新方法.该方法采用基于视频的多目标跟踪技术提取人群运动轨迹,并对轨迹聚类分组处理;根据轨迹类别的多样性和结构的差异性,提出了新的"空间轨迹熵"来反映公共空间人群...  相似文献   

13.
上海市中心城区夜间活力的空间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夜间活力是一座城市的现代化程度、经济发展繁荣程度和人口活力的集聚程度的重要反映。对城市夜间活力的特征和形成机制进行研究,从而提升城市空间品质、满足城市居民活动需求显得日益重要。利用手机信令数据,对上海中心城区的夜间活力展开定量探索,可视化地表达城市夜间活力的空间分布特征、时空变化规律、不同类型夜间活力的分布差异,并对不同半径范围内的用地布局混合度与夜间生活活力值的相关性变化进行定量测算,探讨用地布局对夜间活力形成的影响。研究表明,上海中心城区的夜间活力主要呈现出商务区块状集中、内环内连绵成带的空间分布特征,产生城市夜间活力的主要业态为商务办公、酒店住宿、夜间娱乐休闲场所、批发市场、快递物流等,且不同类型的夜间活力的空间分布特征存在明显差异。相关性变化的分析结果表明,公共设施用地的大范围集聚正效应略强于居住用地,相反工业用地在周边的集聚具有负效应作用。地块自身以及其距离500m以内的公共设施用地和居住用地的混合布置对地块的活力提升具有重要的影响。据此,可为城市夜间活力提升策略中的用地混合、业态布局等方案拟定提供方法支撑与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4.
沈洁  刘亦凡 《风景园林》2023,30(9):105-113
【目的】当下新城市科学的兴起与发展,为城市公共空间更新设计方法研究提供了多学科技术支持。街道品质与人群活力的相关性可帮助识别街道的问题与潜力,进而指导街道公共空间更新设计。【方法】以上海市瑞金二路街道为例,结合实地调研,采集街景、兴趣点、位置服务等数据,对品质、活力涵盖的18项因子进行测度。基于多源数据测度结果,建立“街道空间品质”与“人群行为活力”评价矩阵,提出适用于中小街区尺度的街道公共空间更新设计方法。【结果】依据“品质-活力”评价矩阵的评分,将街道分为“高品质-高活力”“高品质-低活力”“低品质-高活力”和“低品质-低活力”4类画像,并相应提出细部优化、激活潜力、品质提升和整体改造4类规划设计路径。在每类中选取典型街道进行个案分析,通过街道综合评价雷达图直观解读街道状况,提出对应更新设计策略。【结论】通过建立街道“品质-活力”评价矩阵,贯通了设计研究与设计实践,为中小尺度街道公共空间更新设计提供了精细化的技术支持。该套设计研究方法能够应用于同等尺度的街道公共空间规划设计中。  相似文献   

15.
空间形态大数据在空间上具有静态、精细等特征,是研究城市静态规律的基本;手机信令大数据具有时间上的动态性、个体定位的精准性,是研究城市动态规律的重要工具。广州上下九商业区,是中国传统商业中心区的代表。以广州上下九商业区为例,一方面,利用空间形态大数据,进行高度,强度,密度的静态空间刻画;另一方面,利用手机信令大数据,从出行距离、时长、时段等多个视角,刻画上下九地区人群活动动态结构,以及动态时空出行行为关系,总结上下九人群时空分布规律以及与外界的时空行为联系特征。综上所述,从动静两个维度,总结出上下九商业中心区空间的活动特征和变化规律,为传统城市商业中心区的空间活力规律研究提供了实证支持。  相似文献   

16.
江南古镇具有重要的景观文化价值与旅游开发价值。研究古镇空间活力有利于揭示人群的聚集规律,从而合理配置古镇功能业态,调控人流时空分布,优化居民与游客在古镇中的体验。文章以同里古镇为例,基于百度热力图工具所提供的动态大数据,经Arc GIS软件可视化处理后,对古镇工作日与周末典型时段的空间活力特征展开研究,发现古镇活力空间呈现出“东西双核成带、南北纵向延伸、周末西核三中心组团”的分布特征;同时,以滨水空间分布与旅游业态分布作为主要指标,探究影响古镇空间活力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旅游发展下古镇景观动态保护、科学管理的优化策略,为江南古镇的景观保护与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借鉴。  相似文献   

17.
苏州河作为上海的母亲河,是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的代表性滨水空间载体。为进一步指导相关区域开发,2020年《苏州河沿岸地区建设规划(2018—2035)》应运而生。以苏州河公共活动区段为研究对象,构建基于多源大数据的城市滨水公共空间活力评估体系,对苏州河现状公共空间活力进行评估,并对其与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街道风貌间的关系予以研究。基于研究数据及结果,为未来的规划实施评估提供对比参照依据,也对今后规划建设提出策略建议与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8.
城市广场是城市文化风貌的展廊,更是市民公共活动的主要载体.为探究杭州市城市广场的使用现状以及优化策略,文章结合对杭州市市民广场的物质空间以及使用者行为的观察,使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得出影响城市广场公共空间活力的主要因素.在活力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分析市民广场不同功能区块的主要使用人群、活动类型及活跃度、移动轨迹及驻留位置等.  相似文献   

19.
为对严寒城市公共空间的景观活力进行评价,首先建立了严寒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活力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借助统计学分析软件,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获得景观活力评价指标的权重集,进而建立了严寒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活力的评价模型。模型分析显示,文化活力、自然活力、空间活力三个评价指标对活力评价起主要作用。研究成果为严寒城市设计和改造具有高活力度公共空间景观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以上海市杨浦区地铁10号线周边区域为例,探索以共享单车时空大数据衡量城市空间活力的方法。从慢行活动的强度和公共性两方面评价城市空间活力,并分别用共享单车的数量和流动性衡量。通过共享单车数量和流动性的交互分析,识别出4类城市活力区域:高活力区、高量低公共性区、低量高公共性区和活力匮乏区,并结合现场踏勘分析其形成原因。研究发现,本区域就业场所与休闲场所在空间上有很强的耦合性,但是总体休闲活力弱于就业活力;江湾—五角场离富有活力的城市副中心尚有差距;高校对本区活力有巨大贡献;一定密度的社区商业设施对城市活力和氛围营造十分有益;大型、封闭、功能单一的地块活力较为低下。共享单车视角下影响城市活力的主要因素为土地使用方式、设施布局、功能混合度和开放度,而交通的影响则相对次要。最后结合研究成果,讨论了"街区制"的要点和城市治理的新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