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总结了都江堰工程建设的理念、布局原则、主要功能等特征,从都江堰视角分析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提出要统筹协调水利工程经济社会服务与生态环境保护功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3.
郭涛 《中国水利》1994,(2):49-51
今年是都江堰创建2250周年。本文从都江堰的历史作用出发,提出了一个基本观点:中国古代文明中最基础的是水利文明。认真研究中国历史上的水利文明,有助于我们从历史的深度来认识水利在当代的重要性,更好地确立其战略地位,增强全民的水利意识,使水利事业获得长期、稳定、健康的发展。——编者  相似文献   

4.
吴平勇 《中国水利》2004,(18):59-61
都江堰水利工程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于水利工程本身,而是其传承千年的科学治水思想和水文化.因此,对都江堰的保护并不是要把工程固化下来,而是要保护其巨大的文化价值.目前都江堰还存在着水资源不足、工程老化及管理不完善三大问题,修建紫坪铺和杨柳湖工程可更加有效地促进整个工程效益的发挥.  相似文献   

5.
6.
竹笼、杩槎、干砌卵石、羊圈是都江堰的四大传统水工技术。介绍了四大传统水工技术的型制、施工和优点,并总结了发展、演变和推广过程,深入探究了技术特色和文化内涵。通过分析都江堰传统水工技术在现代水利施工中的应用和革新,论证了都江堰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水利工程,是至今仍发挥巨大效益的活文物,要用发展的观念保护和继承都江堰传统水工技术。  相似文献   

7.
科学地保护和发展都江堰水利工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都江堰和青城山联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双遗产”)的工作开展以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人们为灿烂的中华文明、为都江堰赢得世界人民的赞誉感到自豪与高兴。 与此同时,人们对于由此而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也进行着思考,许多问题需要重新研究、明确、注意协调和妥善处理,方能在今后对都江堰继续进行科学的管理与使之持续地发展。 一、对都江堰的定位 都江堰具有2256年的悠久历史。都江堰市旁岷江河床中的都江堰渠首工程,积淀着历代“治水兴蜀”的文化;两岸  相似文献   

8.
都江堰工程很好地实现了人水共生、天人合一,是人水和谐、生态水利的光辉典范。惠施千古的都江堰,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为秦国统一六国的大业和促进成都平原社会生产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都江堰修建至今2 200多年,仍是世界水利工程的最佳作品,其因势利导、合理规划,注重管理、形成制度,取水适度、持续发展,人水共生、天人合一等特点,对当代水利工程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今后,建议加强对都江堰的保护,在保护其历史文化价值的同时,保证其利水功能不受弱化或破坏,同时需要防止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过度修缮和改造。  相似文献   

9.
郭发明 《四川水利》2004,25(1):20-22
都江堰这座为人民造福两千数百年的水利工程,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它的保护自然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0.
刘冠美 《中国水利》2004,(18):84-85
一、都江堰与长城 都江堰与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骄傲,在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殿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一个工程的兴建,必然有它的深刻的政治、军事、经济背景;一个工程的延续、存在,带动所在区域政治、经济发展,并融入社会,成为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对民众心理素质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工程文化"现象,在世界文化历史中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11.
都江堰枢纽工程完美地解决了自动引水、分水、排沙、泄洪、稳定引水量等问题,都江堰灌区2 000余年来形成了灵活而丰富的管理制度,在灌溉工程运行管理、岁修维护、灌溉分水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这些都是都江堰工程效益延绵2 000多年而不衰的重要原因。通过对都江堰及灌区工程技术与管理的分析可知,都江堰是一个有机的系统、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工程体系,表现了我国传统水利科技的智慧,体现了我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的价值观。这种传统水利科技与文化,是我们今天面对日益严峻的人与自然关系时需要重新拾取与学习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2.
王绍良 《中国水利》2004,(18):70-71
走过2000多年历史的都江堰,实际上一直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这变化包括工程结构的不断改造完善和工程管理方式及管理制度的调整.从过去的"遵旧制,毋擅变",到今天的"乘势利导,因时制宜",是都江堰在变化中求发展的实质所在.  相似文献   

13.
水利文化,它是一个具有鲜明水利特色的文化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水利文化有着不同的内容。因此,要全面科学地阐述当代中国水利文化的内涵,我们必须从对水利的基本涵义研究入手,仔细解读水利文化的历史发展与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4.
源远流长的都江堰水利文明,承继过去,面向未来。其人水和谐、道法自然的思想精髓,会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因特殊的地理环境、特定的工程建设者的精神和时代的发展而更加璀璨。  相似文献   

15.
农村大部分地区天然河道存在土质河道日益萎缩,水质下降、水环境承载力小的现状,针对天然河道不可替代的行洪和景观作用,近年来都江堰灌区加大了以节水改造为主的续建配套建设步伐,通过一系列治理措施,提出河道整治、生态恢复、景观营造的一体化的综合保护对策,可以最大限度实现资源、景观、环境、生态与效益的结合。  相似文献   

16.
都江堰发展与保护中的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平勇 《四川水利》2004,25(1):25-29
文章依据都江堰工程2000多年的发展事实和今天灌区经济的发展要求,围绕发展与保护问题,探讨了都江堰工程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都江堰工程与世界遗产的关系;都江堰目前所面临的水问题;建设紫坪铺水库和杨柳湖水库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李映发 《四川水利》2005,26(6):51-53
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遗产,人类保护它,来此瞻仰揽胜。都江堰是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人们研究它、颂扬它。都江堰是当代正使用着的水利灌溉工程,我们使用着它,精心地维护着它。都江堰的参观者均有收获,不虚此行。作为水利学界的学者和水利建设的工作者所看到的,更多的是它独特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2200余年来,都江堰的科学技术被人们传播,运用于治水兴利。  相似文献   

18.
湿地的恢复与保护是近年来环保领域的热点。用历史视角研究湿地及其周边的演化历程,能极大地丰富对湿地的认识,使湿地的恢复和保护更有针对性。本文以华北地区典型的受高强度人类活动长期影响的自然湿地永年洼为例,尝试从历史视角审视其演变,证明这一方法的有效性,并指出:(1)广府古城的历史长于永年洼的历史,永年洼始终受高强度人类活动影响;(2)永年洼在1949年以后的剧烈萎缩主要是因为水利工程控制来水量和围垦造田,永年洼仍具备成为湿地的条件;(3)永年洼以防洪功能为主、生态功能为次,永年洼的恢复保护应借建设湿地公园的契机,保障湿地来水的水量和水质。  相似文献   

19.
两千二百六十年之于人类历史的长河,不过是弹指一挥,但对于一座水利工程来说,这个时间确实长得令人叹为观止。古巴比伦的纳尔一汉谟拉比灌溉渠系和古罗马的远距离输水道,都是人类水利文明的杰作。然而,它们不是湮灭在历史的风沙之中,就是只剩下夕阳残照中的断壁残垣。唯有中国的都江堰,至今仍生机勃勃地发挥着滋润大地、惠泽苍生的作用,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当今世界上人水和谐、持续发展的光辉典范。  相似文献   

20.
从水资源看扎龙自然保护的保护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扎龙自然保护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单靠自然水已满足了保护区的用水需求,必须进行全面规划,实施计划供水,唯此保护区才能实现有效的保护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