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侗文化圈传统村落及建筑研究框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蔡凌 《新建筑》2004,(6):7-9
在比较了中国传统民居研究的转型之后,总结侗族传统民居及村落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不足;提出通过多学科研究方法的整合来拓宽侗族传统村落及建筑的研究视野,并拟定了从建筑、村落、文化圈三个层次上的研究框架和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2.
苏浙皖交界地区随着大量豫南移民的迁入,为原本的乡村带来了变化,形成了特定的文化区域。移民村落特有的价值潜力需要进行深入探索方能使其得到充分利用与发展。研究利用文献地图、类型图解等方法,结合文献阅读及实地调研,挖掘移民与建筑之间的互动关系。以移民原住地与迁入地所在的典型性区域传统聚落及民居文化区为范围,对比源流两地村落及建筑形式的特征,探究其深层的源流关系,并将其概括为宗族制度、风水理念、匠作符号三方面,希望以此建立该区域移民建筑研究体系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中国传统建筑的中介空间从单体建筑,群体建筑,城市三个层次作了较透彻的分析,指出了正是这些中介空间使得中国传统建筑的建筑形体与空间相互依存,并形成多样而富于变化的人性空间。  相似文献   

4.
卓晓岚  肖大威 《城市规划》2023,(11):110-122+132
通过对赣闽粤边客家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景观进行全域调查、记录、统计和归纳,采用文化地理学主导因子区划方法,以客家传统村落布局形态及民居平面型制为因子进行聚类统计,综合其他相关地理文化因子对赣闽粤边客家地区进行传统村落景观区划,划分出赣闽粤边区西北部堂厢天井式民居文化区、东北部堂横屋文化区、南部围屋文化区及西部排屋文化区共四大文化区(含10个亚区),对各文化区的传统村落及民居景观特征进行概括分析,结合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发展历史背景的剖析,提出赣闽粤边客家传统村落景观区域格局是在自然地理格局提供的空间框架下,由于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时序差异引起的居住文化差异的映射。  相似文献   

5.
对江西省金溪县疏口村传统村落进行村落风貌和建筑风貌的研究,深入了解该村落的历史文脉和建筑布局,探索其文化价值。通过田野调查及文献查阅,将村落中的建筑进行图像归纳分类、拓扑变形,探析疏口古村建筑的基本类型和组合方式,轴线空间序列以及建筑出入口的类型,发掘其历史文化内涵与价值。期待经过合理的资源开发,打造富含当地文化特色的民居旅游景点,传承古村历史文化,带动村落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6.
传统村落建筑保护和更新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参与和努力,以实现文化传承、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的协调和平衡。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传统村落建筑保护与利用的问题集中显现,矛盾日益突出,出现盲目建设、过度开发、改造失当等不利现象,严重损害了历史文化价值。该文从传统村落建筑更新的需求出发,分析了传统村落建筑更新问题,提出了将装配式建筑技术应用于更新传统村落建筑的方案,从装配式建筑技术优势、相关技术标准和政策重点等方面探讨了传统村落建筑保护和更新的可行性,为传统村落建筑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原有村落肌理的创造性继承,发挥传统中的文化银子,形成新的建筑语言(空间、形式、尺度、交通、组合等)。  相似文献   

8.
从历史的、地域的和社会的角度,分析了珠海传统村落及建筑的发展历程,总结了珠海传统村落及建筑在选址与规划和民居建筑方面的特点。作为"岭南建筑"的一部分,意在挖掘珠海特有的地方建筑特色。为保护传统建筑、承传历史文化提供思考的空间。  相似文献   

9.
宗祠建筑不仅是留住“乡愁”的重要物质文化载体,其作为研究历史街区与传统村落的主要切入点备受重视,亦成为建筑学科关注的热点。本文结合文献计量的方法,通过宗祠建筑研究历史的回顾,从宏观上对研究现状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系统的梳理与把握,并在此基础上从建筑学科的角度对宗祠建筑研究中的整体形制、空间特征、营造体系、装饰艺术、保护利用等具体内容进行深入评述,明确现阶段的研究成果与问题,以求厘清宗祠建筑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对陕北横山响水堡的实地考察,分析了当地传统建筑的构成因素与地域特点,选择响水堡的梁上、沟底、窑呱三个区域内的传统建筑,基于其历史文化以及建筑特点进行研究。文章把响水传统建筑空间布局分为:居住空间、信仰空间、防御空间,对应的建筑类型分别为:民居建筑、寺庙建筑、防御建筑,系统地研究响水堡传统建筑的空间构成,探讨村落与建筑今后的保护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中古时代佛教建筑空间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春华  李静 《华中建筑》2010,28(4):182-184
中国中古时代的佛教建筑是在佛教文化体系上孕育发展的一种建筑空间。该文通过分析空间的特点、形成与发展,阐述了佛教建筑空间宗教意境的塑造方法,探讨了中国中古时代佛教建筑空间是佛教意识、审美观念、风俗习惯、建筑技术的集中体现,深受佛教文化和中国古代建筑营造法则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文章采取实地调研与文献检阅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实地观察、深入访谈的形式,意欲以点带面,以林寨河源四角楼为研究重点,力图揭示闽南﹑赣南与粤东交界处的多元建筑文化聚焦。该四角楼群是以宗族为单元发展的粤东民居建筑文化的典范代表,在平面布局、建筑立面、内部空间、建筑装饰、工艺、节能等方面都糅合了客家、潮汕、闽南、赣南、广府等多地建筑文化要素,印证在以民系划分的研究区域边缘,存在文化交集现象,也为多元发展的现代建筑设计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13.
窦建奇  王杨 《华中建筑》2005,23(3):48-50
该文通过对东北大学副城新校区规划设计国际投标方案的剖析,提出在现代大学校园的空间形态的创建中,应体现现代教育理念,突出建筑群体设计的整体性、时代性和文化性。并进步从细胞生长脉络、校园整体空间轴线网络、校园空间形态和地域文脉的传承等几个方面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4.
青海地处西北游牧与农耕的交汇处,民族文化多元,是我国中原文化、藏传佛教文化、伊斯兰文化融合交流的典型地区。通过对青海乡村环境的调研及民居测绘,系统分析了青海多元民族民居建筑文化的多样性,总结出各民族聚落及住居空间形态特征。指出建筑文化多样性源于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模式及民族宗教文化自然与人文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焦雷  郑青松 《中外建筑》2007,(10):50-54
本文从河南叶县县衙群体空间布局、楹联文化、屋顶文化、风水文化等角度,通过对叶县县衙的再认识、再分析,解读了叶县县衙所蕴涵的建筑历史文化,提出了建筑的最高境界是一种文化的观点,以便使"正在消失的中国县衙"所蕴涵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6.
对中国大陆实验建筑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中国大陆实验建筑的发展过程、现状的分析,并就其与当代艺术的横向交流,提出中国大陆实验建筑所显示的对建筑语言与建筑空间的探索以及对当下文化的关注,正是其独立于主流建筑之处的重要因素,它的实验性也正是中国当代建筑艺术发展的希望。  相似文献   

17.
该文运用类型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云南各地傣族传统民居进行分类研究和抽象提炼,将云南傣族传统民居建筑的"原型"——正房与前廊的二元空间构成进行横向对比分析,试图找出其空间构成的共性与特性,进而深入了解这些建筑特征的演变方式及本质原因。在此基础上,以便能更好地认识和传承傣族传统民居建筑空间的构成精华及其所承载的建筑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从21世纪中国建筑发展来看,各民族文化是我们挖掘与吸收的源泉,羌族建筑与空间设计在民族建筑文化中具有自己的特色.对羌族庄房空间设计的文化方面进行了研究,论述了羌族建筑的三种形式;以庄房建筑形式为主,分析它的建筑结构,以及影响建筑空间分布的文化信仰与环境艺术等内容.  相似文献   

19.
李铁军 《城市建筑》2013,(7):137-140
万达商业综合体建筑形式在中国诸多城市中都具有较高的辨识度,成为城市标志性建筑,同时形成了属于万达的建筑形式创作语言。本文以位于哈尔滨的两代万达商业综合体为例,从城市空间文化的角度探讨其建筑形式创作的策略和手法。  相似文献   

20.
李铁军 《城市建筑》2013,(4):137-140
万达商业综合体建筑形式在中国诸多城市中都具有较高的辨识度.成为城市标志性建筑.同时形成了属于万达的建筑形式创作语言。本文以位于哈尔滨的两代万达商业综合体为例,从城市空间文化的角度探讨其建筑形式创作的策略和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