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ARM微处理器的脉象仪系统,该系统以S3C2410嵌入式芯片作为硬件平台.并且详细分析了基于uClinux嵌入式操作系统的软件设计方法.实践证明该系统有效地提高了诊断的精度与效率,具有成本低、可靠性高、操作简单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中医脉诊数字化系统包括数据采集装置、信号通信装置和数据分析设备等.硬件系统可以实现对寸关尺三路脉象信号的采集、分析和处理;软件部分将脉象的位、数、形、势和脉图的各项特征参数作自动分析处理.同时结合中医望诊和问诊(以人机对话形式),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建立起病名与脉象之间、证型与脉象之间的关联性,综合中医八纲辩证的思路,为被测者提供健康状况的指导.  相似文献   

3.
中医是极具中国特色、历史悠久的一门学科,脉诊作为中医中最重要的理论,其现代化研究工作受到中外学者的高度重视。三路脉象同步检测系统结合传感器和电机控制技术,实现了寸关尺三路脉搏信号的同步采集,且通过压力调整模拟真实把脉过程进行浮中沉取脉。同时针对三路脉搏信号提出一种新的策略,对正常脉搏和肝硬化脉搏进行识别。该策略基于脉搏波时域参数和支持向量机算法,实验表明其识别准确度较先前工作有很大程度提高,达到90.82%,进一步验证了在病症识别研究中,三路同步脉搏信号较单路脉搏信号包含更多的疾病特征信息。  相似文献   

4.
张琦 《传感技术学报》2021,34(6):848-852
针对传统中医脉诊过程存在主观影响、无定量标准、脉诊过程复现困难等问题,依据中医脉诊理论,结合新型传感与物联网技术,设计了一种便携式、可穿戴的自动加压多路脉象采集系统.系统采用充气式气囊施压方法,实现中医脉诊浮、中、沉脉象的施压控制,完成手腕寸、关、尺位置的脉搏信号采集,脉象采集终端通过本地路由器连接云服务器,实现数据的云端存储、显示.为线下精准医疗场景提供硬件可行性支撑,进而可以为中医脉象识别,脉象与病症的对应验证以及传统中医学向智能诊疗发展提供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5.
传统中医脉诊存在中医主观判读和过度依赖医生实践经验的问题,缺乏客观性和稳定性。文章基于STM32设计中医脉诊监测硬件系统,采用3个独立脉搏压力传感器采集人体寸、关、尺3个不同位置的脉搏信号,并采用平均滤波法提取脉搏特征信息,客观评价人体脉搏信息。基于机器深度学习和特征分析降噪和平滑处理采集的脉搏信号,给出相关诊断意见,促进中医脉诊技术在医疗诊断等领域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脉诊是中医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随着传感器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脉诊数字化成为重要的研究领域,尤其是近年来人工智能的迅速崛起,为传统中医脉诊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智能中医脉诊.本文针对脉诊数字化的发展历程,从脉搏传感器,脉诊仪以及脉象数字化分析等方面进行深入调研分析,重点介绍了近年来新型脉搏传感器的突破,尤其是在可穿戴领域的广泛应用.同时对大数据技术和机器学习算法在中医脉诊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展望和总结.  相似文献   

7.
中医脉诊的客观化即把中医师主观上对脉象的感知转换为客观上数字化的脉象信号,有利于中医的传承发展和诊断标准的统一,同时有助于实现脉象的远程诊断。针对现有脉象仪需要去特定场合进行诊断,或者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受限的问题,研发了基于家庭中医机器人平台的脉象采集和分析系统,该系统采用机械加压方式采集不同压力下的脉象信号,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至云服务器,云服务器对脉象信号进行分析并下发诊断结果,结合以往数据来分析疾病趋势,这样可以针对每个患者进行个体化的信息记录,实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针对目前脉象系统成本高、不便携带、加压模式复杂,且在家庭使用困难等缺点,依据中医脉诊原理,运用现代移动医疗新技术,在智能手机平台,设计基于新型凸轮加压模式的中医腕带脉诊系统,系统采用MINI电机驱动凸轮转动,实现了中医浮、中、沉脉象的自动加压,并通过智能手机进行采集及控制。通过与标准脉象统进行试验对比,两者获取到的脉象特征参数无明显差异,结果表明:系统性能可靠,能准确的获取人体的脉搏信息,并且通过智能手机与服务器的连接,为用户提供精准医疗,适用于个人及家庭健康医疗。  相似文献   

9.
一、引言从古至今,传统的中医临床舌诊手段始终停留在单凭医生个人的视觉经验来判断,因而受到人的主观因素(经验色觉)的限制和外界客观条件(气候、光线、背景色)的影响,难以有完全一致的、精确的、定量的标准。如每个人对色的感觉不一,同是一色,不同的人可能有深、浅的差异(色度学上称色饱和度),又如光线不一,同一人对日一色的视觉也会有  相似文献   

10.
传感技术在脉诊中应用及脉象多属性特征检测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传感技术在脉诊中应用,根据传感接触方式分为接触与非接触式两类,研究压力、压阻和压磁式三种接触式传感及光电、超声和声音式三种非接触式传感原理与技术.分析表明采取单一传感模式较难反映脉象多属性特征,研究多属性特征检测的方法,提出组合声音传感与接触式的新型多属性特征检测方法思路.  相似文献   

11.
基于虚拟仪器的无线白酒电子鼻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实现白酒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设计了基于虚拟仪器的无线白酒电子鼻系统。该系统利用STM32作为下位机核心控制器,采用CC2430实现数据的无线通信。上位机采用虚拟仪器软件LabVIEW开发了一套集数据采集、存储和处理于一体的应用平台。经过实验验证,系统运行稳定可靠,采集的数据可供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12.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语音通信系统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在语音方面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一种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语音通信系统。根据无线传感器网络工作原理和节点体系架构,设计了以嵌入式处理器MPC2194为核心,结合无线收发器CC1000、语音采集编码芯片CMX649以及存储芯片、电源等外围电路构建的语音无线传感器节点。重点讨论了系统结构、硬软件设计和协议栈开发等关键问题。并通过实验选择优化系统参数,从而实现高质量语音通信。  相似文献   

13.
针对大型工程机械各类信号与驾驶操控室仪表异地显示的通信问题,提出了基于射频收发器nRF2401实现无线数据通信的设计方案,详细介绍了射频芯片nRF2401的工作原理及特点,并给出了无线通信平台硬件结构、接口电路及相应程序框图。经过测试,该通信平台上通信速率高、质量好,空旷处的传输距离可达100 m。  相似文献   

14.
设计了基于无线通信的校园指纹通系统。该系统由无线式指纹终端、服务器和Web服务网站等组成。系统利用无线式指纹终端采集用户指纹,并通过无线通信方式传输到服务器,在服务器端实现指纹匹配和相关的事务处理。经实验测试,该系统使用方便,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5.
血氧饱和度的监测对生理健康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为了实现对人体血氧饱和度的无线测量和远程分享,提出了一种基于iOS操作系统的脉搏血氧饱和度测量系统。该系统利用集成了低功耗蓝牙协议栈的单片机CC2540对光电容积脉搏波信号进行采集,使用蓝牙传输协议把数据实时的上传到iOS操作系统,利用iOS操作系统对信号进行数字信号处理,根据修正的朗伯-比尔定律计算出血氧饱和度和脉率,最终把测量结果上传到云端服务器。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以实现血氧饱和度的无创实时监测、脉搏波数据的存储、测量结果上传云端服务器和分享测量结果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工业无线技术是降低工业测控系统成本、提高工业测控系统应用范围的革命性技术.文章针对HART智能仪表的广泛使用现状和工业无线需求两方面的考虑,提出了一种基于无线HART通信技术的仪表管理与诊断系统的设计方案.文章首先基于HART通信技术,提出了系统的体系结构,接着论述了无线HART协议和无线HART的四层次模型,并且详细...  相似文献   

17.
基于无线传感器的远程测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以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PRS)网络为通信平台的远程无线测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结合IEEE1451.2标准的智能传感器,提出了基于TCP/IP协议的无线网络化智能传感器的概念,给出了传感器的功能模型,描述了其设计与实现过程。最后,介绍了测控系统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一种基于GPS的高稳定频率源设计方法。它利用GPS秒脉冲具有良好的频率准确度和长期稳定度的特点,结合VCXO、DSP和CPLD等构成控制电路,通过设计具有初级智能的控制算法,对VCXO输出频率信号进行统计、分析和控制,消除了GPS信号的短期抖动,最终实现了具有高稳定度的频率输出。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实现了设计的功能和要求,能稳定工作。  相似文献   

19.
为弥补现有游艇管理方式的弊端,使远在异地的船东及时掌握游艇状态信息,设计了游艇状态远程监测系统.首先,基于无线通信组网与传感器技术,提出系统组成方案;为获取游艇发动机转速及油耗等重要状态信息,将发动机附体上安装的振动传感器电压信号映射为单点虚拟振动功率,通过样条插值方法实现发动机转速与单点虚拟振动功率的拟合;以发动机油耗系数表征油耗与转速的对应关系;开展了游艇状态监测实艇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本系统能够实现对游艇发动机转速、油耗和位置、航向、航速等状态信息的监测,并在游艇驶出安全区域、发动机空转等异常状况发生时给出报警信息,具有较高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针对某大型装备对故障诊断系统的智能化和便携化要求,提出一种基于无线嵌入式系统检测技术的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的方案,各检测终端固化于装备上,主机与各智能检测终端通过无线网络通讯,从而免去了主机与各终端间的连接电缆,实现了诊断系统的小型化和智能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