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6 毫秒
1.
铀矿石不同酸度下细菌的溶浸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某铀矿石在不同酸度下细菌溶浸浸铀进行了对比试验,分析了浸出过程中铀浸出率、酸耗和细菌生长等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该铀矿石不同酸度下细菌溶浸效果较好,液计平均浸出率为87.7%,渣计平均浸出率为94.1%;另外,在酸化阶段,硫酸浓度对浸出总耗酸影响不大,但浓酸可以大幅度缩短酸化时间;在细菌浸出阶段,pH越高耗酸越低,细菌生长情况越好,但铀浸出率并未随之增高,主要是因为较高pH的浸出液中容易产生铁的氢氧化物和铁矾沉淀,阻止了铀的进一步浸出。  相似文献   

2.
难浸铀矿石微生物浸铀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我国南方某硬岩难浸铀矿石分别开展了不同酸耗、矿浆液固比、不同初始铁浓度摇瓶搅拌浸出试验,考察铀浸出率(浓度)与酸浓度、菌液三价铁浓度、液固比和Eh之间的关系。最佳工艺参数为:酸化酸度30~60g/L、酸耗8%~15%、液固比(2.5~5.0)∶1、三价铁浓度5~7g/L。  相似文献   

3.
铀矿石微生物柱浸串联工艺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某铀矿山堆浸生产混合铀矿石为原料,考察了微生物柱浸串联工艺对铀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经130d试验,Z1、Z2、Z3三柱串联渣计铀浸出率分别为81.83%、78.89%、81.43%,耗酸率分别为10.73%、10.73%、11.08%。采用串联工艺可以有效均衡浸出液铀浓度,提高铀吸附效率,促进铀的浸出。  相似文献   

4.
通过室内柱浸试验,研究了溶浸液加入硫酸的浓度和酸化介质类型对铀矿石生物浸出酸化阶段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初始硫酸浓度相同时,尾液比清水酸化时间短、耗酸率低,两者浸铀率相差不大,尾液比清水的累计净铁浸出量小,但后期差值逐渐缩小。尾液介质酸化时,随着初始酸度的增大,酸化时间缩短,累计净铁浸出量增加,但耗酸率增高,累计铀浸出率增大。合适的方案为酸化阶段采用尾液介质、40g/L初始硫酸浓度酸化。  相似文献   

5.
低品位铀矿石微生物柱浸试验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对某低品位铀矿石进行了不同喷淋条件的微生物柱浸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用混合菌群对目标铀矿石具有较强适应性,浸出周期172d,菌浸期间5%和10%喷淋量条件下渣计平均浸出率分别为87.70%和88.53%,耗酸率分别为5.36%和5.37%。菌浸阶段采用较大喷淋量可提高浸出率,但液固比会显著增加,综合成本相应提高。因此,喷淋量的选择应综合考虑铀资源回收率与浸出成本。  相似文献   

6.
针对低硫铀矿生物浸出,采用外源添加黄铁矿强化微生物浸铀,开展三种不同类型黄铁矿对微生物浸铀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添加黄铁矿可有效降低浸出体系pH,为微生物提供相对良好的浸出环境;添加黄铁矿促进体系内Fe2+快速氧化和氧化还原电位值迅速升高;黄铁矿体系与未添加黄铁矿空白体系相比,铀浸出率提高1.73%~5.53%;添加黄铁矿可降低微区黄钾铁矾等沉淀形成。  相似文献   

7.
对某铀矿石进行了多桶串联细菌溶浸试验,分析了串联装置和充气时间对浸出率、酸耗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矿石三桶串联、两桶串联和单桶的铀平均浸出率分别为82.33%、81.42%和83.62%,同一串联工艺中,越靠后的桶的铀浸出率越低,耗酸也越低;另外,充气可以明显加快离子交换速度,提高细菌活性。  相似文献   

8.
以某难处理铀矿石为原料,开展了添加不同浓度Fe~(2+)对铀生物浸出的影响研究。在相同浸出条件下,经84h浸出,添加Fe~(2+)浓度为0、3、5、9g/L的铀浸出率分别为48.13%、61.44%、66.12%和62.38%,添加Fe~(2+)浓度为5g/L时,铀浸出率最高。可以通过控制添加适当Fe~(2+)浓度来获得较高的铀浸出率。  相似文献   

9.
某浸染型沥青铀矿石在酸法搅拌浸出条件下,-0.104 mm粒度矿石铀的浸出率不到50%。采用"拌酸熟化预处理—高余酸浸出"工艺,-20 mm矿石拌酸柱浸铀的浸出率大于83%,浸出尾渣铀品位低于0.01%。浸出液采用离子交换吸附、酸性氯化钠淋洗、淋洗液沉淀工艺制备铀产品,吸附的树脂铀负载容量达到125 mg/g,淋洗液铀浓度10g/L以上,沉淀的"111"产品达到行业一级品要求。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在某硬岩铀矿石细菌浸出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不同氧化剂(Fe3 )浓度的细菌柱浸对比试验研究。试验成果表明,氧化剂浓度为3克/升的细菌柱浸分别比1克/升和2克/升的细菌柱浸提高铀浸出率5.77%和4.4%,缩短浸铀周期28天和16天,降低耗酸0.69%和0.45%。  相似文献   

11.
下庄矿田是我国花岗岩型铀矿资源的重要产地,铀矿化主要赋存于构造(硅化)破碎带及两侧蚀变花岗岩中且与黄铁矿等金属硫化物关系密切。物性标本测试显示构造蚀变岩石普遍呈低阻、高极化,而正常岩石则呈高阻、低极化,具有显著的物性差异利于激发极化法的开展。通过对已知矿床的激发极化法勘查试验,证实利用激发极化法寻找构造蚀变带型铀矿是有效的。结合区域铀成矿特征及方法有效性试验结果,初步建立了“低阻、高极化”构造蚀变带找矿模式及“高阻、相对高极化”的红、黑色微晶石英脉型找矿模式。  相似文献   

12.
对某铀矿山低品位铀矿石开展了不同矿浆浓度的细菌浸出摇瓶试验。在相同浸出条件下,经90h浸出,10%、20%、30%和40%矿浆浓度的铀浸出率分别为77.76%、76.20%、60.04%和35.85%,通过适度控制矿浆浓度可以维持比较好的铀浸出效率。  相似文献   

13.
某高碱贫铀矿石的微生物酸法池浸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先采用盐酸去除某高碱性铀矿石中的大部分碱性物质,然后采用微生物酸法池浸技术对铀进行浸出。结果表明,大粒径(5mm)矿石中的铀很难被提取,去除部分大粒径矿石后,当碱性物质去除率达65%时,铀的浸出率可以达到91.2%。  相似文献   

14.
用钛凝胶从铀矿石碱浸出液中载带浓集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天侠 《湿法冶金》2003,22(2):89-92
研究了用硫酸钛凝胶从铀矿互的碱浸出液中载带浓集铀。铀的浓集率可达94%~99%,浸出液体积可减缩至1%,同时溶液中钙、镁离子和除硫酸根外的阴离子得到分离。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金鸡岭岩体北部铀矿化以外接触带型铀矿化的控矿因素、矿化类型、含矿脉体矿物组合,初步查明外接触带型铀矿化的找矿判据,提出了找隐伏矿前景的证据.  相似文献   

16.
铀浸出是通过浸铀溶液与铀矿物之间发生一系列水文地球化学作用而得以实现,国内外学者对铀浸出过程中的水文地球化学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讨。对铀浸出水文地球化学研究进展进行系统归纳和梳理,分析了氧化—还原、溶解—沉淀、吸附—解吸等水文地球化学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氧化浸出的基本原理及各类氧化剂(H2O2、SO2/O2、MnO2、微生物等)对氧化作用的影响,分析了温度、水化学性质(Eh、pH、主要阴阳离子、气体)、脉石矿物等对溶解—沉淀作用的影响,探讨了黏土矿物、胶体、有机质、微生物等吸附剂对吸附作用的影响。最后,对今后铀浸出水文地球化学研究予以展望。  相似文献   

17.
黄铁矿筑堆方式对微生物浸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黄铁矿混合筑堆、顶置筑堆和分层筑堆三种情况下,通过柱浸方式对铀矿石进行微生物浸铀试验,探索微生物浸铀中黄铁矿的最佳筑堆方式。结果表明,混合筑堆、顶置筑堆、分层筑堆的渣计浸出率分别为89.12%、84.37%、85.47%,与顶置筑堆和分层筑堆的柱浸相比,混合筑堆对微生物浸铀具有强化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无氧化剂条件下砂岩铀矿碱法溶浸水岩作用过程及铀浸出特征,在实验室开展了蒸馏水浸泡和无氧化剂碱法浸出试验。结果表明,无试剂的水岩作用盐离子综合体及水中天然溶氧作用,可使铀向水中弱迁移;无氧化剂碱法浸出铀迁移强度与HCO3-浓度正相关,HCO3-浓度700~900mg/L是对浸铀影响相对显著的区间;UO2(CO3)22-和UO2(CO3)34-是无试剂和碱法浸出溶解铀的主要存在形式,两者占比与HCO3-浓度和pH相关。缺少氧化作用的碱法浸铀强度较弱,液固比1.5∶1浸出40d铀回收率17.17%~22.37%,且浸出速度衰减较快,这与矿石中的铀以四价占优有关。尽管如此,在碱性地下水体系尤其是碱法地浸退役采区,长时间内铀的迁移仍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9.
铀矿石生物浸出中氟对铁-硫氧化细菌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针对某铀矿矿石氟含量高的特点,研究了铀矿石生物浸出过程中矿石浸泡液中pH值与氟离子浓度变化规律、不同起始氟离子浓度对铁-硫氧化细菌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所选用铁-硫氧化细菌对氟离子的适应能力.结果显示,铀矿石中氟离子浓度随着生物浸出体系中pH值由高到低的变化而呈现出由低到高的线性变化特征;试验用铁-硫氧化细菌对氟离子非常敏感,20 mg/L氟离子便会抑制其生长;但经过较高浓度含氟离子培养基长时间培养选择后筛选所得到的菌株却对较高浓度氟离子生长基质有较强的耐受性,如菌株Z-1可在含氟1.48g/L的溶浸液中一昼夜即可将5g/L Fe^2+完全氧化.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驯化可以获得耐氟铁-硫氧化细菌,将其应用于生物浸出工艺中,既不会降低铀浸出率,也不需额外的经济投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