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微波预处理压榨茶叶籽油及其氧化稳定性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采用微波预处理压榨法提取茶叶籽油,与烘烤后压榨法在提取率、理化性质和氧化稳定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微波预处理压榨茶叶籽油得率比120℃烘烤后压榨得油率高9.6%,为21.81%,油脂提取率为77.5%;微波预处理压榨茶叶籽油的理化性质与60、80℃烘烤后压榨茶叶籽油无明显差异;微波预处理压榨茶叶籽油氧化稳定性高于60℃烘烤后压榨的茶叶籽油,适当升高烘烤温度,压榨茶叶籽油的氧化稳定性升高,当烘烤温度达到120℃时,其氧化稳定性下降.  相似文献   

2.
我厂过去为客户付油,一直是采用小台秤,逐桶装油逐桶过秤,然后再装车。为方便客户现改成对称付油装置。2 付油方法: 先打开入油阀门1,待油达到180kg时,关闭阀门1,然后打开放油阀门1’,使油流入放油漏斗内,与此同时,客户将导油管放入油桶内,放油漏斗内的油,通过管道泵顺着导油管装入桶内,待放油漏斗内的油付完后,再将导油管放入下一个油桶。在关闭放油阀门1’后,打开入油阀门2,待计量油槽内油达到180kg后,关闭入油阀门2,使油流入油漏斗内,油泵把油顺着导油管,泵入客户桶内。这样两台秤反复循环轮流工作,加快了付油速度,方便了客户,改善了工人的作业环境,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究不同制油过程对大花黄牡丹籽油品质及氧化稳定性的影响,对大花黄牡丹籽油理化特性,氧化稳定性和脂肪酸成分进行检测,对比分析精炼过程对大花黄牡丹籽油品质及氧化稳定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碘价在脱色后为140 g I/100 g,酸价脱酸后为0.36 mgKOH/g,过氧化值脱酸后为1.89 mmol/kg,再经脱色后为0.76 mmol/kg,皂化值在脱臭后为182 mg/g,且都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折光指数没有明显变化,不存在显著影响;油脂氧化稳定性的顺序为:脱胶油>毛油>脱臭油>脱酸油>脱色油;脱胶和脱臭这两个工序分别对牡丹籽油的硬脂酸和棕榈酸两种成分有显著影响(P<0.05),其他成分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4.
为尝试两种不同的适度加工工艺,以中试规模制备油茶籽油,跟踪测定各个加工工序中主要质量指标和营养指标的变化。其中加工工艺Ⅰ是将新鲜油茶籽在100~105℃下炒制后进行螺旋榨油机压榨,榨得油茶籽毛油经粗过滤、沉淀后打入脱胶罐,采用柠檬酸脱胶,氯化钠水溶液水洗,真空通压缩空气4 h脱水后打入冬化罐,冬化后经精过滤得到成品油茶籽油;加工工艺Ⅱ是将新鲜油茶籽在140~145℃下炒制,调整水分后进行螺旋榨油机压榨,榨得油茶籽毛油经100目滤布过滤后直接打入冬化罐,冬化后经精过滤得到成品油茶籽油。对油茶籽油的跟踪测定表明,两种加工工艺可以有效地保留油茶籽油中的营养成分,所生产的油茶籽油产品也符合相关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脱色工艺对油茶籽油品质及性能的影响。方法:以亚临界萃取油茶籽毛油为实验对象,分别采用白土脱色(工艺Ⅰ)和白土活性炭粒复合脱色(工艺Ⅱ),对油茶籽油脱色前后主要活性成分(山茶甙、角鲨烯、茶多酚)的含量,以及脂肪酸组成、酸价、过氧化值等理化指标进行考察,并分析脱色工艺对油茶籽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紫外吸收能力以及油脂氧化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脱色后角鲨烯和茶多酚含量均有所降低;脱色工艺对油茶籽油脂肪酸组成的影响较小,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在89%以上,对油茶籽油酸价的影响较大,脱色工艺Ⅰ油茶籽油酸价降低13.667 7%,脱色工艺Ⅱ油茶籽油酸价升高41.421 6%,脱色后油茶籽油的过氧化值均有所上升,氧化稳定性下降,油茶籽油紫外吸收能力降低;经工艺Ⅰ脱色后的油茶籽油自由基清除能力上升,而经工艺Ⅱ脱色后的油茶籽油自由基清除能力下降,常温下工艺Ⅱ的氧化稳定性最高。结论:综合考虑,工艺Ⅰ脱色油的品质及性能更好。  相似文献   

6.
水性光油具有技术先进、使用方便、经济适用、无毒无污染等优势,有广泛的发展前途.然而由于水性光油与其他类型光油的成分和干燥方式有所差异,导致在过水油加工过程中出现新的质量问题.如连线过水油后,由于某些因素会导致上光后的纸面呈现出类似"橘子皮"现象.  相似文献   

7.
鲜桔皮用冷压法可提取桔皮油,压油后的桔子皮经烘干可以提取果胶。 桔皮油是某些食品、饮料不可缺少的香料。桔皮油含有90—95%的萜烯,这些萜烯在空气中易氧化为气味不受欢迎的产品。采用浓缩法蒸发一部分萜烯后可得较易保存香味浓郁的桔皮油。 桔皮油中的25种主要和次要的成分经气相色谱法检定的结果如表一表二所示。 表一 瓦伦西亚桔皮油的化学组成  相似文献   

8.
大麻籽油的毒性分析与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介绍了大麻籽油的毒性,分析了食用大麻籽油后造成中毒现象的原因,提出油中含多量的以四氢大麻酚(△~9—THC)为代表的酚类物质是造成大麻籽油食后中毒的直接原因,对宁夏地区生产的大麻籽油及大麻籽中所含的主要毒性物质进行了调查测试。  相似文献   

9.
在2 450 MHz、560 W的微波条件下,分别对沙棘籽、沙棘果肉和沙棘全果进行0~5 min预处理,研究微波不同时间对溶剂法所提沙棘籽油、沙棘果油及沙棘全果油的得率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波预处理能提高沙棘籽油、沙棘果油和沙棘全果油的得率,最高增加比例分别为9.49%、28.35%、18.21%;随着微波时间的延长,沙棘籽油中维生素E含量呈下降趋势,而沙棘果油和沙棘全果油则相反;3种油中植物甾醇含量先增加后减少;沙棘籽油总酚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沙棘果油和沙棘全果油则呈上升趋势;微波也会导致过氧化值和酸价的升高,而微波预处理对脂肪酸组成的影响不大。由此可见,合适的微波预处理时间能同时提高沙棘籽油、沙棘果油和沙棘全果油得率及改善其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10.
微波烹调蔬菜阻断N-亚硝胺形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浙江省常见的12种蔬菜经微波烹调后阻断N-亚硝胺的形成情况.在体外模拟人体胃液的条件下,测定新鲜蔬菜、无盐无油、低盐低油及高盐高油微波烹调后蔬菜对N-亚硝胺的合成阻断率、对亚硝酸盐的清除率,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元盐无油条件下蔬菜经微波烹调后,对N-亚硝胺合成阻断率、对亚硝酸清除率明显提高;低盐低油、高盐高油下蔬菜经微波烹调后,阻断率、清除率明显下降,其中,茄子、苦瓜和芹菜有促进亚硝胺形成的趋势;除胡萝卜、芦蒿外,其余蔬菜加盐、油烹调对N-亚硝胺的阻断低于新鲜蔬菜.微渡烹调蔬菜有利于阻断N-亚硝胺的形成,但应尽可能不加或少加盐、油.  相似文献   

11.
正地沟油是各种劣质油脂的总称,根据来源可分为狭义地沟油、煎炸老油和动物废弃油脂。狭义地沟油又被称为"餐桌回收油"或"潲水油";煎炸老油是反复高温煎炸后重复使用的油;动物废弃油脂是肉制品加工废弃物再加工提炼的油。部分不法商贩在利益驱使下,将地沟油经"脱色""精炼"后非法添加到正常食用油中,低价销售后流向消费者的餐桌。  相似文献   

12.
慰蕊仙 《中国油脂》2015,40(2):13-15
研究了精炼前后葡萄籽油的品质变化。采用GC-MS分析方法测定葡萄籽油精炼前后脂肪酸组成、甾醇组成及含量变化,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葡萄籽油精炼前后维生素组成及含量变化,同时利用国家标准方法测定葡萄籽油精炼前后矿物质元素含量变化。结果表明:葡萄籽毛油经过精炼后,感官品质与理化品质都得到很大提升;精炼对油中脂肪酸、矿物质元素影响不大;精炼后甾醇含量明显减少,维生素E、K损失严重。  相似文献   

13.
蒸汽爆破处理对亚麻籽油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爆破压力1.0、2.0 MPa,维持压力时间30、60 s(1.0 MPa 30 s、1.0 MPa 60 s、2.0 MPa 30 s),对亚麻籽进行处理。利用超声波辅助提取亚麻籽油,并对亚麻籽油提取动力学进行研究,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亚麻籽油脂肪酸的组成。结果表明:蒸汽爆破预处理后,亚麻籽油得率得到显著提高。在较优提取工艺条件下,亚麻籽油得率为43.88%,是未经处理亚麻籽油得率的1.17倍。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结果表明,处理后的亚麻籽表面比较粗糙,结构破坏严重,且随着爆破压力增大、维持压力时间的延长,亚麻籽油提取速率增加。气相色谱-质谱结果显示亚麻籽油中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处理后油脂中亚麻酸质量分数为81.28%,高于未经预处理的77.41%。  相似文献   

14.
针对毛油直接碱炼工艺酸碱消耗高、皂脚量大、中性油损失大等问题,对现有毛油直接碱炼工艺进行了改造,增加磷脂酶C(PLC)脱胶工艺,将毛油直接碱炼工艺改造为PLC脱胶-碱炼工艺。以大豆毛油为原料,添加PLC进行酶法脱胶,脱胶油经碱炼、脱色、脱臭后得到一级大豆油。生产实践表明,与毛油直接碱炼工艺比较,应用PLC脱胶工艺后,一级大豆油得率增加1.34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5.
冷榨亚麻籽油吸附精炼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冷榨亚麻籽油在储存过程中品质劣化等问题,研究采用冷冻脱蜡、固体吸附物理精炼方法对新鲜冷榨亚麻籽油进行处理,并进行4℃和35℃储存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助熔剂煅烧硅藻土对新鲜冷榨亚麻籽油吸附处理并冷冻后离心,可以很好地避免冷榨亚麻籽油在储存过程中产生沉淀,并部分抑制苦味物质的生成;吸附精炼后获得的冷榨亚麻籽油各项质量指标满足GB/T8235—2008一级油质量标准要求;存放温度对亚麻籽油品质有很大影响,低温存放大大延长冷榨亚麻籽油保质期。  相似文献   

16.
从水化油脚中回收中性油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从传统水化油脚中回收中性油"盐析"法的改进,可使二级油精炼率提高1%,并延长取油后油脚的存放时间。改进后既给企业带来效益,又减少企业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17.
以橄榄油和油茶籽油为研究对象,探讨在(180±5)℃条件下油炸薯条,连续油炸20次后两种油理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油炸次数的增加,两种油的酸价和茴香胺值均呈线性增加(p0.05),在整个油炸过程中,油茶籽油的酸价显著低于橄榄油,连续油炸20次两种油酸价均未超过国家标准,油茶籽油茴香胺值显著高于橄榄油,并且油茶籽油的茴香胺值增加更显著;两种油过氧化值(POV)均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呈波动状态;饱和脂肪酸含量均在增加,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降低,油酸含量降低不显著,而两种油食物亚麻酸含量(C18∶3)均显著下降;经过油炸后,两种油的红值均呈现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高温条件下油茶籽油中苯并芘和反式脂肪酸的形成规律进行了研究。试验测定了不同温度、时间、煎炸不同食材后2种油茶籽油中苯并芘和反油酸以及烟气中苯并芘的含量。结果表明高温条件下,油茶籽油中苯并芘含量未随加热时间延长而明显提高;但反油酸含量随加热时间和温度上升趋势明显。油茶籽油在180℃下煎炸香蕉、面条、瘦肉、豆腐等食材12 h后苯并芘含量大幅上升,且煎炸豆制品上升速度最快;压榨毛油煎炸香蕉和豆腐24 h后油中反油酸仍低于检出限(0.05%),而煎炸面条和瘦肉后,油中反油酸上升明显,分别达到1.9%和0.6%;浸提精炼油中煎炸4种食材后反油酸含量均有显著上升,上升幅度依次是面条豆腐香蕉瘦肉。  相似文献   

19.
水性上光油具有整饰作用,使用上光油后的纸制印品可回收再利用.总结了上光技术、水性上光油及其在纸质印品的应用,并对水性上光油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20.
本文针对蓖麻籽油的特殊性,在蓖麻籽毛油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加工工艺研究。经过碱炼、洗涤脱色、过滤等各个环节的控制,使深加工后的国产1号蓖麻籽油质量,达到并优于国际蓖麻籽油协会推荐的1号蓖麻籽油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