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江与黄河一样,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长江下游有7000年前的浙江河姆渡遗址,中游有9500年前的江西仙人洞遗址、8500年的的湖南彭头山遗址,上游的三峡有著名的巫山大溪文化遗址和巫山猿人遗址。长江,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探寻人类文明走向,峡江的山水间的石刻、古桥、寺庙吟唱着古老的歌谣,而沿江而建的古民居,则向我们诉说着峡江先民的山水情结和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2.
简讯     
简讯长江中游生态经济型防浪林体系研究在湖北获突破性进展融合水利与林业两学科的长江中游生态经济型防浪林体系研究在湖北省获突破性进展。在日前召.开的鉴定会上,有关专家、教授一致认为,该项研究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创新性、实用性,一些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总...  相似文献   

3.
1996年长江中下游堤防工程防洪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6年长江中游发生了较大洪水,洞庭湖及干流域陵矶地区的洪水位超过历史最高洪水位,防洪工程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科学评价防洪工程在1996年抗洪斗争中获得的经济效益,总结经验才识,依据有关实际资料对长江中游主要堤防工程的防洪经济效益进行了粗略的分析与估算,结果表明:1996年长江中下游防洪工程的防洪经济效益价值量为840.55亿元。  相似文献   

4.
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国家的重大战略举措,如何充分发挥长江主通道作用是长江经济带发展需要破解的重大命题。梳理了长江干线特别是中游航道、港口、船舶等航运要素的发展概况,认为中游航运发展存在着航道瓶颈制约、三峡船闸通过能力提升空间有限、港口服务体系需要完善、工程实施难度大等问题;分析了长江中游区域经济社会与综合交通发展趋势,结合宜昌至武汉段运输发展特点,预测了三峡断面及宜昌至武汉段不同水平年的水运量;提出了促进长江中游航运发展的对策建议,包括加快沿江综合交通立体走廊构建、提高中游航道网络化程度、加快航运中心建设、推进多式联运发展、加强相关基础研究等。  相似文献   

5.
长江江阴段岸线上游自与常州交界的老桃花港起,下游至与张家港交界处止,全长35km,水道总面积57.5km^2。老桃花港港口江面宽3.5km;中部申港港口江面稍宽,约4.3km;经黄山地段,江面最窄,仅1.25km;过黄山向东,江面扩展呈喇叭形;至福姜沙(现名双山沙)两侧,宽达6km。长江江阴段水道原为江心洲型,逐步转变为单汊型水道。漫滩主要沿南岸分布,白西向东由宽变窄。  相似文献   

6.
《人民长江》2005,36(12):70-70
长江中游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简称长江委中游局)/长江中游水环境监测中心是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下属的科研事业单位(局机关设在武汉),是为长江流域综合治理、防汛抗旱、水资源开发和管理、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及其它国民经济建设收集提供长江中游水文、河道勘测、水质监测资料和成果的专业机构。  相似文献   

7.
水文测验方式方法的变革给水文工作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为进一步优化螺山站含沙量的测验方式方法,探求利用边沙推求单沙、断沙的可行性方案,文章以长江中游干流螺山水文站2007年3月-2008年12月实测资料为例,通过建立边沙一单沙的相关关系,进而研究由边沙推求单沙,再通过单~断沙关系进一步推求断沙的可行性方案。  相似文献   

8.
周瑾 《水利水电快报》1997,18(19):12-14
1996年汛期长江中游的特大洪水除了与梅雨期间频繁的暴雨过程有关外,还与8月初的台风暴雨有关。由于1996年第8号台风的影响,使得长江中游的特大洪水在7月22日出现洪峰水位后,于8月8日再次出现洪峰水位,使汛情再度告急。因此有必要对9608号台风的降雨情况、生成、发展、移动路径以及环流背景进行分析,找出9608号台风影响长江中游的原因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9.
三峡工程运行后,长江中下游河道发生了长距离、长历时的冲刷,河道水位及形态出现显著调整,对长江中游河床的影响最为明显。以三峡大坝下游宜昌至螺山站河段为研究区域,探究了长江中游河床冲淤、深泓变化、横向调整、床面糙率变化以及岸滩植被生长等在三峡水库运行前后的变化规律,并分析其与同流量下洪、中、枯水位变化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三峡水库蓄水后,河床横向形态变化有助于岸线的展宽;2001~2009年间河床糙率显著增加,并自2009年以来河段粗化作用基本完成;而河段沿程深泓变化则与相应的中、枯水位的变化规律一致。该研究成果可为长江中游河道治理、防洪规划及蓄滞洪区的利用等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1998 年长江发生全流域性大洪水,中游干流河段普遍超过或接近历史最高水位,以城陵矶—螺山河段尤为严重。产生城陵矶—螺山河段高位洪水的主要原因有洪水峰量大、分洪溃口减少、槽蓄容量小、荆江裁弯及河势调整、洪水恶劣组合、水情特殊等6 种因素。河段局部淤积使洪水水位的抬高影响有限,并不是1998 年该段洪水水位偏高的主要原因。此外通过对螺山河段各种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给出了各种因素影响螺山水位的变化范围,可供长江中下游防洪规划参考  相似文献   

11.
长江在江西湖口接纳了鄱阳湖水系后,便进入下游河段。长江下游流经江西、安徽、江苏,在上海接纳最后一条支流黄浦江后注入东海,长约835公里。流域面积共约13万平方公里,是长江水量最大的河段,也是全流域最富庶的地区。长江下游北部以大别山、江淮丘陵为界,与淮河流域为邻;南部以黄山、天目山为界,与钱塘江流域为邻。南北分水岭之间约200多公里,绝大部分地区为平原洼地和湖区,丘陵低矮而零散,大多位于南岸,大山、高山很少。江面比中游更加宽阔,水量也更为巨大。唐代  相似文献   

12.
泥沙输移变化与长江中游水患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分析历史和近期长江中游的泥沙输移变化,深入剖析了该区域洪灾形势愈演愈烈的原因。长江中游泥沙输移变化主要表现为泥沙淤积向干流螺山-汉口河段的转移,累积性的泥沙淤积引起了干流和湖区全局性水患加剧。随着中上游人类活动加剧,区域水沙灾害发展趋势恶劣。根治长江中游水沙灾害的主要途径是将沙量减少1.8亿t,远期措施是通过上游水保和水库拦沙减少来沙,近期措施主要是处理好中游泥沙的淤积部位。三峡建库后出库沙量过程和对应的下游冲刷回淤过程也说明减少1.8亿t沙量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长江黄金水道潜力进一步发挥需要破解"中梗阻"问题,同时需要与生态环境保护、防洪安全、河势稳定等要求相适应,因此开展长江中游多目标协同航运优化研究迫在眉睫.针对长江中游航运存在的问题,构建了多目标协同的航运优化决策模型,基于评价结果提出了"建设中游人工水道,与长江干流生态通道形成中游双通道格局"的航运能力优化思路.优化决...  相似文献   

14.
序言     
《长江科学院院报》2014,31(2):97-97
三峡工程初期运行已10年(2003-2013年),长江中游干流河道、荆江三口洪道、洞庭湖区与江湖关系均发生了明显变化,金沙江向家坝、溪洛渡水电站和嘉陵江亭子口水利枢纽等先后于2012年、2013年实现初期蓄水发电,影响将进一步加强。为交流与总结三峡工程运行10年以来长江中游江湖演变研究成果,研讨未来变化趋势和长江中游江湖治理对策,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水利部江湖治理与防洪重点实验室特举办“三峡工程运用10年长江中游江湖演变与治理学术研讨会”。
本次会议包括如下4个主题:三峡工程初期运行10年长江中游水沙情势、河道演变及护岸险工的变化监测;三峡工程运行后长江中游江湖演变与预测;长江中游江湖治理现状及对策;三峡水库优化调度与长江中游水沙调控。
三峡工程运用后,上游来水来沙减少、水库调水调沙等水沙外边界与河势控制护岸工程、航道整治工程等河道内边界的显著变化,加剧了长江中游干流河道与江湖关系的演变进程。三峡工程运用10年以来,长江中游江湖演变主要表现为:干流河道长河段与长时段冲刷、河床下切粗化、河岸崩塌、江湖关系变化;整体河势保持基本稳定,但局部河势调整剧烈。随着向家坝、溪洛渡、亭子口等上游干支流水库蓄水,南水北调中线、引江济汉等调水工程的运行,以及航道整治与等级提升工程的实施,预计长江中游的江湖演变将会持续与加剧。
三峡工程运用后长江中游江湖演变所引起的枯水位下降、洪水特性改变、洞庭湖分流分沙变化、鄱阳湖水沙情势改变等已经、正在或将会给长江中游河势稳定、江湖关系、防洪、航运、供水、排涝、河槽发育等带来深远影响,社会各方对此关注程度越来越高,中游治理的需要也越来越迫切。《长江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提出了“正确处理好需要与可能、兴利与除害、开发与保护、不同区域与相关行业、上下游、左右岸、远近期的关系”的规划指导思想,这无疑为我们指明了三峡工程运用后长江中游江湖治理的正确方向。
三峡工程运用10年长江中游江湖演变与治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共汇编了7篇特邀报告和32篇参会论文,编委会遴选了韩其为院士、胡春宏院士等作者撰写的近10篇论文在《长江科学院院报》专栏发表,以便广大读者查阅与保存。最后竭诚感谢关注与致力于三峡工程泥沙与江湖演变研究的专家、学者、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
三峡工程运用10年长江中游江湖演变与治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编委会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中游航道整治线宽度确定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对枢纽下游航道整治线宽度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长江中游的水沙特点,对影响长江中游航道整治线宽度的各因素进行分析,认为整治线宽度与河宽的比值可表示为整治前后水深比值的指数形式,并采用长江中游周天河段整治线宽度的试验结果来确定指数值,从而得出整治线宽度的计算公式。该公式应用于长江中游周天河段、窑监河段、牯牛沙河段的计算结果表明,该公式适用于三峡水库运行后长江中游浅滩航道整治线宽度的计算。  相似文献   

16.
长江中游地形起伏度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长江中游为研究区,提出了适合研究区地形特点的地貌形态分类指标。基于长江中游ASTERGDEM数据,运用领域统计分析算法提取不同分析窗口下的平均地形起伏度。通过对比分析得出,长江中游的最佳分析窗口为19×19像元,面积约0.324 9 km2。分析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基本地貌形态以平原、小起伏山地为主,其中地形起伏度小于30 m的平原所占比例高达56.79%;30~70 m的台地比例为7.54%;70~200m的丘陵比例为6.90%;其次是200~500 m的小起伏山地,比例为28.48%;500~1 000 m的中起伏山地,比例仅为0.28%。长江中游地形起伏度分级图能从宏观上反映长江中游的地貌特征。  相似文献   

17.
对1995,1996,1997年长江中游河段的水质现状进行了评价,阐述了水质污染特征及变化趋势,得出长江中游区域水质总体上出现逐年恶化的趋势。说明应进一步加强长江流域的水质监测与保护工作。并提出了抑制水环境恶化趋势的对策意见。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中下游水沙通量变化规律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采用水文学、泥沙运动力学与数理统计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宜昌和大通两个测站近五十年的实测水文、泥沙资料进行分析,以探究长江中下游水沙通量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水量由中游向下游沿程递增,但各测站的年均增幅不明显;长江中下游泥沙主要来源于长江上游地区的金沙江和嘉陵江。其次是汉江、洞庭湖和鄱阳湖等水系;长江流域来沙主要以悬移质形式下泄,悬沙通量由中游向下游沿程递减,同时各测站悬移质输沙量也逐年呈阶梯性递减趋势;长江中下游水沙通量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洪季通量值明显高于枯季;悬沙颗粒主要由极细砂和粉砂组成,自中游向下游,泥沙颗粒逐渐细化;由于江阴河段附近边界条件的限制,该区域的悬沙粒径明显小于其上下游河段。  相似文献   

19.
安徽省位于长江下游、淮河中游,周边与山东、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河南6省接壤,国土总面积13.94万km^2。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冷暖气团活动频繁,天气多变,降雨量集中,洪涝灾害时有发生。境内河流众多,主要分属淮河、长江、新安江水系。共有一级支流63条,二级支流143条。境内淮河全长430km,长江416km。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阐述三峡工程对长江中游防洪的作用以及长江中游防洪工程自身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入手,分析了三峡工程建成后长江中游的防洪形势,进而提出近期在长江中游工程防洪和非工程防洪建设上都要有适当的投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