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磊  王忠 《水利天地》2011,(9):41-41
圆管涵是灌排渠道与公路交叉及田间水利工程中最常用的结构类型,它不仅力学性能好、而且构造简单、施工方便、实用、造价低。圆管涵中最常见的是钢筋混凝土圆管涵,圆管涵一般采用单孔,有时也可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多孔。圆管涵由洞身及洞口两部分组成,主要有八字墙和一字墙两种洞口型式。桦川县星火灌区续建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混凝土圆管涵的施工方法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3.
正一、工程概况宝应县小涵洞新建工程是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沿运闸洞漏水处理工程之一,该工程位于宝应县泾河镇运河大堤上,保留原小涵洞,新建小涵洞在原址向南移址新建,主体部分全长96.6m(不含上下游护砌段),洞身段全长69m,其中穿堤段50m采用φ150cm圆管涵进行顶管施工,其余19m采用圆涵埋管型式与大运河连接。圆管涵壁厚0.15m,底板高程3.2m,堤顶高程12.6m,堤顶宽14.6m。  相似文献   

4.
触变泥浆技术在宝应县小涵洞顶管工程中的施工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勇  黄晓庆  闵刚 《治淮》2014,(2):35-36
一、工程概况 宝应县小涵洞新建工程是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沿运闸洞漏水处理工程之一,该工程位于江苏省宝应县泾河镇运河大堤上,保留原小涵洞,新建小涵洞在原址向南移址新建,主体部分全长96.6m (不含上下游护砌段),洞身段全长69m,其中穿堤段50m采用φ150cm圆管涵进行顶管施工,其余19m采用圆涵埋管型式与大运河连接。圆管涵壁厚0.15m,底板高程3.2m,堤顶高程12.6m,堤顶宽14.6m。  相似文献   

5.
踪晨 《治淮》2006,(1):26-27
泥水平衡式顶管由于施工速度快、施工后地面沉降小等优越性,故适宜在市政供排水、水利交通等工程建筑工程中广泛使用。徐沙河上段104国道穿路涵洞工程位于睢宁县双沟镇以东,104国道K822 500及K826 400处,由魏头、焦营两座涵洞组成。魏头涵洞设计为单孔Ф2000m m圆管涵,长48m;焦营涵洞为双孔Ф2000m m圆管涵,长128m。涵洞底高程为23.5m(废黄河高程),上、下连接段均采用浆砌块石护砌。由于该工程须穿越104国道主干线,故采用顶管法施工。一、工程地质经钻探揭露,场地土层可划分为3层:第一层是粉砂,灰黄色粉砂,局部夹粘土和粉土,松散、饱和,为…  相似文献   

6.
1 概况 张家港市拥有108km江港堤防,迄至1996年,沿江尚存涵洞84座,其中50年代所建涵洞多采用木结构,一般为矩形断面,洞径0.25m×0.6~0.8m,长度10m左右 从1960年起沿江各地开始建石砌箱涵和混凝土圆管涵 箱涵普遍采用天然基础,夹石混凝土底板,分3段,中间设铁皮止水(铁皮止水大部分已锈蚀);浆砌石侧墙,条石勾缝洞顶,洞身长度在12~18m之间(以后随江堤培修加高而接长);手摇螺杆启闭机。圆管涵结构形式采用手工预制混凝土管作洞身,外侧采用半管高的浆砌石墙护管,其它结构同箱涵 目前涵洞底  相似文献   

7.
正一、工程概况宝应县小涵洞新建工程是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沿运闸洞漏水处理工程之一,该工程位于江苏省宝应县泾河镇运河大堤上,保留原小涵洞,新建小涵洞在原址向南移址新建,主体部分全长96.6m(不含上下游护砌段),洞身段全长69m,其中穿堤段50m采用φ150cm圆管涵进行顶管施工,其余19m采用圆涵埋管型式与大运河连接。圆管涵壁厚0.15m,底板高程3.2m,堤顶高程12.6m,堤顶宽14.6m。顶管进口工作井布置于堤防道路西侧坡脚的滩面上,采用沉井结构型式,工作井内净尺寸长6.5m、宽5.0m,井壁厚90cm,井壁顶高程8.5m,井底板高程2.0m,底板厚0.7m。顶管出口接收井布置于道路东侧坡脚处,接收井采用开挖土坑型式。顶管结束后,在进口工作井的上游侧布置连接埋管和上游引河,在顶管出口接收土坑内进行消力池的布置。  相似文献   

8.
一、工程概况溪霞水库位于新建县溪霞乡境内,是一座以灌溉为主的中型水利工程。水库建于1958年,大坝为土坝,最大坝高21米,最大库容4630万立方米。坝下埋有南北两座输水涵管。原南涵管为钢筋混凝土圆管,管线沿山脚布置,呈折线形,进出口位于大坝桩号0+50和0+97.5处。内径0.6米,进口底高程34米。由于自然老化,年久失修,涵管断裂漏水严重,直接威胁大坝安全。因此,在大坝除险加固中,决定将该涵管堵塞,采用顶管法重建新涵。新涵轴线位于0+105处。管身为钢筋混凝土圆管,内径1米,壁厚0.1米,管节长2米,由厂家采用离心生产法预制。管底高程34米,底坡为平底。涵管总长108.7米,顶管长度82.19米,其中坝外顶进60.15米  相似文献   

9.
青龙河综合整治工程两岸穿堤建筑物共有9处,主要解决堤外洪水问题,本次设计堤防工程为4级,排洪建筑物级别为4级,建筑物的防洪标准为10 a一遇,根据相应的流域面积拟采用钢筋混凝土箱涵及混凝土预制圆管涵。文章以青龙河综合整治工程为例,对穿堤建筑物的布置、计算进行了详细的论述,通过科学合理的布置和设计,确保工程运行合理。  相似文献   

10.
在东北地区,灌区中渡槽和圆涵是最常见的建筑物,但多采用比较原始的施工工艺和建筑材料,工程量大,成本较高。为此,介绍一下采用高性能混凝土和高预应力技术,能改善结构应力状态,提高结构抗裂防渗性能的薄壁渡槽和圆涵。  相似文献   

11.
<正>南水北调中线卢沟桥暗涵工程第二标段总长972 m,桩号为DY3+480~DY4+452。该标段除涵身段外另有排气阀井1对。暗涵横断面布置采用两孔钢筋混凝土箱涵形式,每孔箱涵内净空尺寸为宽3.8 m、高3.8 m,涵内四角处设倒角300 mm×300 mm。涵身每12 m设一变形缝。采取两孔一联共同设置一道橡胶止水带方案。缝内嵌聚乙烯低发泡闭孔泡沫塑料板。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暗涵墙体施工早期混凝土的开裂情况,从混凝土温度变形出发,对暗涵中墙裂缝成因进行了分析。根据稳态温度场理论,采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混凝土热单元类型选用solid70,建立了求解中墙温度场的三维实体模型,研究了不同工况组合下的暗涵墙体温度场分布规律。根据暗涵墙体混凝土温度场进行温度应力的仿真,研究了暗涵中墙混凝土温度应力分布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暗涵中墙内外表面的压应力近似相等,与温度呈线性关系,中墙内外表面不存在拉应力;暗涵中墙中间截面的压应力与温度差成反比,而拉应力与温差近似成正比;最大拉应力为1.92 MPa,出现在中墙中间截面,其值在混凝土的抗拉强度范围内,故中墙几乎不会开裂。通过设置合理的边界条件与环境条件,可为相关混凝土施工温度裂缝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明暗涵通道盖板预制是目前高速公路及地方公路、水利工程等最常见的施工方法,该方法具有施工方便,所用机械设备少,能大量生产,模具周转次数多、频率快等特点。本文从实践经验出发,对明暗涵通道盖板预制的工艺原理、工艺流程、操作要点、质量检查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14.
一、刘寨涵闸及其突陷事故概述刘寨闸位于广东省三水县芦苞镇,是一个穿越北江大堤,以灌溉为主的引水涵洞。该闸由2.8×2.8米~2的单孔方涵(1号涵)和三孔3×3米~2涵(2、3、4号涵)组成,涵洞为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箱型结构,建于天然土基上,长48米,分为三段。  相似文献   

15.
新型标准小农田灌溉装配式斗门,也就是45°斜卧式椭圆口进水涵。它适用于小型标准农田灌溉的中末级灌溉渠道上,尤其最适合用于节能节水灌溉混凝土板、砖石材料或土工布衬砌的防渗渠道上。它使整个渠道整齐化一,美观实用。进水涵的直径一般在  相似文献   

16.
高填土涵洞减荷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现场试验,在盖板涵的顶部与侧面分别铺设不同厚度的EPS板进行减荷,结果表明EPS板能够显著减小涵顶与涵侧的土压力,试验测得涵顶土压力为土柱压力的0.29~0.45倍,涵侧土压力为土柱压力的0.15~0.18倍;这也表明通过铺设EPS板使得高填方涵洞上方土体应力重分布,涵顶土体存在明显的土拱效应,由于涵顶土压力在上部填土增加的过程中仍缓慢增大,说明此时的土拱效应具有不稳定的特点;当铺设EPS板后,建议采用太沙基(Terza—ghi)的土拱效应公式来计算涵顶土压力,并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到较好的验证;并通过有限元建模,对比分析,同时也验证了减荷效果。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所提出的一种新型的混凝土肋型压力圆管结构的性能和合理的结构尺寸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大管径薄壁圆管(厚6.0—25.0cm)在实际中是可行的;对于直径为3.7m的圆管,其管壁最佳厚度范围为12.0—16.0cm.此外,文中还探讨了施工措施问题,可供实际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在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中,坝体防渗和放水涵建筑物是重要的加固改造施工内容。本文就郎溪县天子门水库大坝放水涵由大坝放水涵改为左岸放水隧洞,如何处理大坝老放水涵封堵与混凝土防渗墙施工衔接,封堵与防渗墙衔接的效果予以阐述,便于给类似的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设计、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前对大跨混凝土-钢波纹管拱涵的力学特性研究较少。为此,以大跨圆形钢波纹管涵为对比,揭示大跨拱涵与大跨圆涵力学特性差异,采用有限元方法,对两种结构涵顶垂直土压力、内力最大值、最大变形、力学特征变化规律以及EPS板减荷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类涵洞结构力学特性分布规律基本相同,最不利点均位于涵侧与涵顶,建议以波纹管最大内力为设计控制指标,但拱涵上方“土拱效应”影响更大,卸荷更优且高填土下优势更明显。两类涵洞结构土压力传递规律相同,即由中心向两侧、由管涵向管周土体传递;波纹管内力传递规律相同,即由波峰向波谷传递,但拱涵部分波峰应力传递至基础,使其涵侧波谷切向应力较小;两类涵洞结构铺设EPS板后垂直土压力、结构最大等效应力均变为非线性变化,前者减荷效果相同,后者拱涵减小更多,且在板厚30cm后加厚对两者影响不大。因此,大跨拱涵力学性能与EPS板卸荷效果均优于同等跨径的圆涵。  相似文献   

20.
沈昊  陈小鹏  罗海东  陈照 《人民长江》2012,43(20):85-87,91
结合具体工程实例,系统地分析了堤后式排灌两用泵站两种不同的运行方式和设计型式,并对分析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分建型设计中高、低涵分开设置,排、灌功能分别独立实现,无需进行转换;而合建型设计中高、低涵合并为一道低涵,需设置控制闸以实现对泵站排、灌功能的转换。两种设计方式各有特色,均能实现排灌两用功能。同时通过分析排灌两用泵站最常见的两种不同设计型式,使其设计更加合理和完善。可为同类型泵站工程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