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由于无线网络技术自身很容易受到传输冲突和信号干扰等因素影响,需要进一步加强无线网络技术在智能楼宇中的应用探索。文章主要就此展开分析,客观阐述无线网络技术在智能楼宇中的应用可能性和面临的挑战,无线通信标准和无线组网方式,提出合理的无线网络技术应用框架。  相似文献   

2.
当前条件下,电力系统自动化中应用的智能技术种类越来越多.得益于此,电力系统运行的可靠性也越来越高,出现故障的可能性在不断下降.对现阶段智能技术的应用进行总结和研究,有助于智能技术应用方式的优化,使其在促进我国电力行业发展方面做出更大贡献.本文对电力系统自动化中应用的几项智能技术做了探讨,并进行了前景展望.  相似文献   

3.
从无线通信发展初期到现在,人们逐步开发各种空间资源利用技术来提高频率利用率,目前已发展到相对复杂的空间分集发射、MIMO天线和空时编码、智能天线等前沿技术。  相似文献   

4.
智能超表面(RIS)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无线通信技术,RIS是由许多微小反射元件组成的表面,这些元件可以根据通信需求来重新配置和调整,旨在改善和优化射频信号传输。文章主要论述了无线通信现有技术面临的问题和智能超表面技术的应用前景。探讨了RIS在室内通信、城市环境等情况下的应用优势以及RIS所面临的技术挑战。未来,RIS技术在信道建模、信道估计和网络部署等方面的潜在研究将推动智能超表面技术的发展,并为无线通信系统的优化和创新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简单回顾移动与个人通信的早期历史,依次说明无线蜂窝网的更新换代、语音压缩编码的发展、基站的软件无线电和智能天线,以及地理定位等有关移动通信的主要技术发展进程,最后阐述卫星移动通信的现状。  相似文献   

6.
协作通信网络中的合作编码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未来觅带无线通信系统要支持高达1 Gb/s的峰值无线传输速率,就必须考虑利用协作通信技术,充分复用频率、时间、空间等多维资源,改善网络覆盖性能。合作编码将协作信号处理和信道编码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实现高性能合作通信的重要保障,合作编码将成为未来觅带无线通信技术的一项关键技术。合作编码技术必须适应节点的双工或半双工通信方式,采用适应不同的协同通信网络环境要求的合作编码技术方案。未来的合作编码技术的发展方向是自适应的合作编码技术和网络编码协作技术。  相似文献   

7.
光学感前计算是一种在光电传感器前端的光学域进行信息计算处理的技术,包括编码压缩、全光智能推理等计算范式,具有传输即计算、结构即功能等显著特点,在卫星光学遥感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首先对用于感前计算的光场调制器件进行介绍,包括数字微镜器件(DMD)、液晶空间光调制器(LC-SLM)、衍射光学元件(DOE)及超表面等。然后分别梳理了感前编码压缩及全光智能推理的相关技术发展,在此基础上,着重讨论光学感前计算在卫星遥感领域的应用途径和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智能视频监控物联网技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智能视频监控物联网技术结合了视频监控和物联网技术的优势,通过摄像头、传感器和通信技术实现设备互联、数据共享和智能决策。本文从物联网技术的概念入手,通过管理模块、感知层、网络层阐述了智能视频监控物联网技术的关键组成部分,并提出了智能视频监控与物联网技术的融合方式。通过对相关理论、方法的综合分析,推动智能视频监控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为智慧城市、智能交通和工业安全等领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很多生活方式和生活日程中都需要使用到智能电网,在这种情况下国家逐渐把智能电网的发展和使用提到日程之上,同时这项工作也成为了现阶段时代和社会进步的必然需求.智能电网的技术逐渐把资源的开发、运输以及存储等功能相互连接,这也能够保证智能接入工作逐渐向多能源的形式转化,这种方式对于电力设备情况的控制,以及智能化数字信息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经过分析和研究,能够看出智能电网模型以及数字光纤通信技术还有无线通信技术等内容都与智能电网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这也是智能电网数字通信技术的基本概论.  相似文献   

10.
基于Internet的流媒体技术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介绍了流媒体概念及系统构成,分析了流媒体系统的一些关键技术,包括智能流技术、压缩编码技术,QoS控制技术、同步集成技术和分流技术。概述了流媒体的应用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盛琥 《电子科技》2005,(8):47-48,54
介绍了一种利用单片机实现红外通信接口的方法,只需在外部搭少量电路,就可实现单片机系统的红外通信,而单片机的通信程序则与一般串口通信完全一样.此方法克服了使用专用芯片要对芯片熟悉的过程,或自己编写编码、解码程序的麻烦,具有很好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2.
李俨  封翔 《电子学报》2000,28(Z1):145-148
本文首先分析了衰落信道中采用分集技术时卷积编码Viterbi软判算法的性能,指出具有独立衰落特性的分集信道数越多,接收的性能越好.并给出了采用不同的分集技术时系统性能的仿真结果,结果表明采用传输分集技术可以明显提高前向链路的性能,而不增加移动终端的复杂度.传输分集是一种有效可行的对抗衰落的技术,有望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3.
基于移动通信网的集群通信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军辉  李彤 《通信技术》2010,43(6):172-173,178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数字集群通信系统认识的不断加深,以及数字集群通信系统作为高效应急指挥调度系统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数字集群通信系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提出一种基于移动通信网络的集群通信系统设计和实现方法,该系统采用低速率语音编码技术、VoIP技术,具有覆盖范围广、建立通话快捷、能实现多群组内部通话、跨群组通话和一对一私密通话等功能,其终端话音质量和语音连续度已达到了商业应用水平。该系统已在车辆调度、物流车队管理、外勤调度等行业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高翔  贾思强  杨絮  陆起涌 《电讯技术》2012,52(9):1432-1437
提出了一种新型无线窄带通信系统的设计方案,该方案基于数字化的信源和信道编码方法,采用了两点调制和二次调制等技术,可兼容欧洲公众数字对讲机标准(DPMR),并通过研制得以实现.实测结果表明,系统接收灵敏度达-110 dBm,可满足远距离无线语音通信和中低码率的数据通信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从激光大气语音通信电路设计的角度分析了引起语音传输失真的主要因素:A/D转换器的选择和波特率的设置.实验表明:激光大气语音通信对A/D转换器的转换精度要求较高,即要保证语音通信质量,A/D转换器的转换精度应在8位以上;而对A/D转换器的转换速率要求较低,一般选择8 kHz或10 kHz的采样速率即可;在正确选择编码方式后,波特率设置为大于数字信号传输速率,可保证语音通信质量.  相似文献   

16.
移动通信中语音编码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移动通信系统采取了多种行之有效的关键技术来提高系统抗衰落和抗干扰能力,语音编码技术即是其中一种。文章主要介绍了几代移动通信系统中使用的不同语音编码技术,旨在阐明语音编码技术基本原理及其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张志科  朱铁林  宋哲 《电讯技术》2021,61(3):335-340
针对直升机卫星通信系统中直升机旋翼对通信信道造成的周期性衰落问题,采用射频收发器AD9361模拟了信道周期性衰落模型,基于此模型在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上优化并实现了缝隙检测算法.根据信道衰落模型和缝隙检测算法及数据链路速率和带宽的要求,提出了一套直升机...  相似文献   

18.
无线光通信中PPM的RS级联编码调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脉冲位置调制(PPM)直接检测光通信系统中插入RS级联编码构成一种新的PPM光通信系统(RS-PPM),该方式对PPM直接检测光通信系统进行了改进,并用Mat l ab对编码系统和未编码系统的误比特率进行了仿真比较,仿真结果表明,基于RS级联编码的PPM系统具有较好纠错和抗干扰能力。  相似文献   

19.
提出了一种采用网络-信道编码的解调前传(DmF)协作通信方案.与译码前传(DF)相比,DmF协作方式在中继处只对信号进行解调而非译码,因此,大大降低了中继节点的复杂度.在由两个用户、一个中继节点和一个基站组成的通信模型中,采用LDPC信道编码与网络编码结合的方式,构造了一种DmF协作传输方式.在基站处,通过构造的H矩阵对来自两用户及中继的信号进行联合译码.仿真结果表明:所给方案的性能优于非协作方式及无网络编码的协作通信方式,随着信噪比的增加这种优势会更加明显;另外,DmF的性能与DF的非常接近,但其设备复杂度却大大降低,因此DmF比DF方式更具实用性.同时,该方案在降低设备复杂度、减少延迟、有效对抗无线信道慢衰落、提高通信性能及频谱利用率等方面都是非常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The Optical Wireless Communication (OWC) offers the high capacity of optical fiber communication with the flexibility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ince it works in the optical region of the ElectroMagnetic (EM) spectrum, it guarantees safety and security which are critical in radio and microwave frequency communication. The principal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is to analyze the indoor OWC systems on these guaranteed features, and safety and security are jointly denoted by the term green. The high obstacle impermeability of optical signals and their directivity strengthen the security of indoor OWC data transmission. The confidentiality and authenticity of optical wireless data can also be preserved with the Quantum Key Distribution (QKD). This paper provides a technological overview and a review of literature about the OWC system that helps to identify the challenges in the path of a ubiquitous deployment of gre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Significant advancements in the sources and detectors are discussed together with the coding, modulation and multiplexing techniques for making highly robust OWC links. The ubiquitous deployment of green OWC necessitates the development of optical transmitters and receivers,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techniques, incorporation of uplink and energy harvesting abilities, and safety and security enhancement techniques. Hence, a special emphasis is placed on these aspects and their challenges towards the green implementation. Furthermore, the paper explores some significant indoor applications based on the OWC that have great impacts on the Next Generation Networks (NGN) and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o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