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大学校园消极空间是校园中重要的潜在空间资源,对于满足校园使用者主体多样化的空间需求有重要意义。消极空间是存在空间的一种表现方式,具有离心性,通过合理的积极化改造再利用设计,可以有效改善其消极特性,使空间结构更加完整。文章以某大学新校区学生社区内消极或闲置空间为研究对象,从使用者需求角度出发,剖析大学校园中存在的消极空间及其特征,运用环境行为学理论寻找消极空间"活力再生"的具体改造方法。在消极空间积极化改造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实践应用,得出使用后评估状况,探索如何准确地调解使用者的需求改变与不同时期消极空间之间产生的矛盾,以期对校园空间品质提升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科学辨识校园中存在的消极空间,通过优化设计提高校园空间利用率,提升环境景观效果,对于校园环境更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尝试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校园消极空间进行准确辨识和科学分析,为进一步优化校园空间设计提供系统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3.
以可防卫空间理论为基础,从空间设计层面探讨如何降低校园犯罪率,提高校园安全防控能力。对消极空间为诱因导致犯罪问题和校园安全问题进行重点研究,并以西南科技大学为例对校园空间的安全性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旨在营造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空间。  相似文献   

4.
科教兴国的时代,教育建筑的大规模建设浪潮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出一大批消极空间存在于众多高校校园空间内。这些校园消极空间自身功能、形态特征方面存在的问题在绿色校园文化建设中愈发明显,违背当今绿色校园理念、难以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模式所契合。本文以绿色生态理念与节能环保技术为支撑,结合大学生日常需求,在解决可变性、适应性与美观性三方面问题的同时提出一种校园消极空间绿色家具的设计模式。并选取调研环节梳理出的教学楼内典型消极空间为例,简介两种以纸板为原材料的绿色家具成果,达到利用校园绿色家具使高校校园消极空间积极化的目的,改善高校学习环境、提升绿色校园文化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5.
从碎片化学习角度入手,分析当前大学教学模式以及学生学习方式,从时间的碎片化和学习场所多元化总结大学生碎片化学习行为发生的随机性,独立与聚集性,多样性特点,分析大学消极空间的类型特征,从而寻求碎片化学习行为与消极空间的对应性。旨在为校园碎片化学习空间设计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6.
随着学生主体学习模式的转变,以及整体教育观念的改革,原本墨守陈规的校园空间开始出现功能定位不准确、利用率低下等问题。以福州外语外贸学院为例,根据师生使用需求产生的交往活动,从道路、内外部空间入手,分析了校园内局部消极空间的特征,提出了优化策略与思考,以期提升校园空间品质。  相似文献   

7.
广场空间是大学校园开放空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公共活动发生的重要场所,也是校园文化生活塑造的重要空间。从校园广场的定义、空间形态和设计要点三个方面探讨和分析校园广场空间的设计,以期能对大学校园广场的设计实践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8.
为了更好地了解廊空间的设计策略,论文围绕廊空间在校园空间中的应用进行研究,从校园空间动态整体规划策略、空间形态和空间组合策略等角度入手,借助图文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等对廊空间在校园空间改造更新中的设计策略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分析,总结了廊空间设计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华侨大学厦门校区服务中心为例,在分析已有校园外部空间的基础上,对大学校园外部空间进行整合设计研究。该研究首先阐述了校园外部空间的概念、校园外部空间的构成要素以及校园外部空间整合的含义;其次对华侨大学厦门校区校园服务中心外部空间形态进行分析;最后从三个方面总结并提出大学校园外部空间的整合设计策略。希望能为一些大学校园外部空间的整合设计提供依据和参考,探索出一种充满特色的大学校园外部空间。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7,(14)
介绍发展校园楼顶公共空间的背景及其意义,通过对此公共空间的调研,分析国内外校园楼顶公共空间的发展现状、功能需求和精神需求以及试点项目的设计,从而为校园楼顶公共空间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具体方案,创造优质的校园环境和优秀的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11.
大学校园学习空间环境的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希文 《华中建筑》2007,25(8):92-94,112
大学校园的学习空间环境不仅是一般的物态空间,更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学术交流的场地、科学研发的园区.而校园的学习空间都应作为一个整体受到重视.通过各种学习空间的整合,使之由局部走向整体、由封闭走向开放、由消极走向主动,创造一个有利于学习且高效、积极和有吸引力的校园环境.  相似文献   

12.
“地下空间学”学科体系引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工程实践和学术理论研究的现实背景,论述建立和完善地下空间学科理论体系的必要性,并提出“地下空间学”的概念;简要论述地下空间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定位、研究任务和学科体系,以及主要研究内容。地下空间学是将“地下空间”作为核心研究对象,全面系统地研究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律、方法以及工程技术和环境艺术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其理论基础和研究领域涉及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地下空间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主要由地下空间资源学、地下空间规划学、地下空间建筑学、地下空间工程学、地下空间管理学、地下空间经济学、地下空间历史学等构成。加强地下空间学的研究,构建系统的地下空间学理论和方法体系,不仅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而且对丰富和完善广义建筑科学理论也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刘婵 《山西建筑》2012,38(5):26-27
结合国外典型实例,探讨了科教建筑空间环境的塑造方法,分别介绍了科教建筑的功能空间和非功能空间的特点及设计要点,着重阐述了楼梯、走道、中庭及庭院的设计意义,以期指导实践,成功塑造科教建筑个性空间。  相似文献   

14.
高博 《新建筑》2009,(1):100-105
沃尔夫斯堡科技中心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建筑师扎哈·哈迪德建筑艺术与制造技术的理性结合,并通过公共流通空间的营造、科技信息的传递激活了原有的工业城市空间。从科技中心的城市坐标、建筑空间建构以及制造艺术三方面进行了全面解析。  相似文献   

15.
王富臣  钱小玲 《华中建筑》2002,20(1):49-50,56
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是城市空间演变过程中最为活跃的影响因素。科学的发展,在改变着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同时,引发了规划设计观念的更新。技术的进步,在促使城市化水平提高的过程中,促使了城市空间的重组。在科学的新观念和技术的新方法的共同作用下,城市形态进行着持续的演化。  相似文献   

16.
行为场所理论是行为科学在环境设计中取得的重要进展之一,它研究人的外显行为,并且将人的行为模式与物质场所联系起来作为整体研究。为探求新的城市与建筑设计的理论与方法提供科学的基础。选取居住小区环境中多个具体的典型场所,从行为场所理论来分析其城市设计的成败得失。  相似文献   

17.
非线性科学是突破了牛顿线性理论的复杂性科学,非线性系统并非是无规律性的系统,线性空间实则是非线性空间的一个特例。非线性建筑设计冲破了传统欧几里得几何学与现代主义建筑匀质空间的限制,走向动感强烈、风格多变的自由空间造型艺术的领域..非线性建筑设计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有:流动曲面、折叠融合、倾斜叠加、旋转扭曲等。前卫建筑师如果希望设计出更多惊天动地的作品,完全有强要在前沿几何学、建筑结构美学、新型建筑材料、环境生态学等几方面做出深入全面的学术研究非线性建筑设计作为一种建筑语言与设计手法没有国界.中国建筑师完全有掌握的必要.  相似文献   

18.
强永 《山西建筑》2009,35(10):50-52
探讨了浐灞河流域绿色公共空间重构的理念,通过对具体项目的设计实践,探讨三种功能性的公共空间,自然山水型的公共空间、商业活动型的公共空间、核心保护区的公共空间在浐灞河流域的应用,以改善流域的生态环境,使其成为适宜人们休闲娱乐生活、生态科研科普的场所。  相似文献   

19.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当代科研实验建筑作为一种重要的建筑类型在空间形态上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就结合相关案例,从实验建筑功能空间的"三段式"模式的建构、公共空间场所的塑造和特殊空间的外部表征三方面来剖析当代科研实验建筑的空间形态特征,探讨科研实验建筑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5,(3)
Concept, connotation and property of urban public space were interpreted, guidance of human settlement sci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public space analyzed. Taking quality construction of public space in the downtown area of Mianyang City for example, this paper proposed that urban public space should be construc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settlement to create positive spaces that satisfy human needs, ensu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urban public spaces, and drive the development of a harmonious and prosperous c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