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光进铜退"是指在宽带接入模式上以光纤取代铜缆,加快传输速度和数据流量,同时又降低网络建设成本的一种模式.介绍了光进铜退的特点、接入模式,对光进铜退的P0N(passive optical networks)技术解决方案进行了比较,并介绍了光进铜退应用的具体案例.  相似文献   

2.
吴重阳 《通信世界》2008,(25):22-22
光进铜退是必然趋势 运营商为增强赢利能力正在致力于以宽带为基础的增值业务。光纤传输频带最宽,是宽带传输必然选择的媒介。在接入网中光纤不断接近用户,不断替代铜绞线接入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3.
1 概述 20世纪90年代末,FTTH的概念被提出并且很快成为当时最热门的话题,然而经历了2000年初互联网泡沫破裂以及光通信市场急速萧条的打击,FTTH话题由极热瞬而转为沉寂.究其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价格水平,当时光纤通信技术正处于发展时期,高额的每线光路成本使得运营商望而却步;二是业务需求,当时主流的信息业务为E-mail、FTP、BBS、网页浏览,百k比特级别的带宽已经绰绰有余,百兆以上的带宽未免显得多余.  相似文献   

4.
随着各种宽带业务的发展,例如IPTV、视频会议、在线游戏和HDTV等,人们对带宽需求也日益增加,每个用户的带宽将达到20~50Mbit/s,甚至接近100Mbit/s。在如此高的带宽需求下,传统的铜线接入技术(如ADSL)将无法胜任。VDSL2能达到很高的带宽,但只能在短距范围内使用,而且对线路条件和接入距离有较高的要求。另外,电信运营商的前期铜线资源投入巨大,xDSL接入已相当普及,因此如何利用好前期的资源,成为宽带接入网络目前最佳解决方案的前提。其次,农村通信网络中,由于PSTN局点过于集中,双绞线的覆盖距离太长,尤其是从乡镇到行政村或者自然村距离过长,容易导致双绞线铜缆的被盗。而且由于铜缆本身的特点,易老化、易氧化、易受潮,这些原因都会影响铜缆的电气特性,  相似文献   

5.
《网络电信》2009,(5):54-54
5月12日,针对四川地震灾区的重建技术,中国电信四川公司透露,将实施光进铜退、3G等技术进行重建,有条件的平原丘陵地区将实现城区光纤到楼,农村地区光纤到村,这意味着地震灾区反而有可能先于全国多数地区实现光纤替代铜缆。  相似文献   

6.
光进铜退打造新一代FTTx网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海旺 《通信世界》2008,(34):I0017-I0017
在实施光进铜退的过程中.运营商调整光缆网和铜缆网关系,使得光纤越来越接近用户,铜缆距离越来越短。同盹运营商还要考虑现有网络资源,发挥DSLAM、MSAN/MSAG、PON技术的优势,对现有用户价值做出判断,采用不同的策略进行演进,最终实现FTTH/O。  相似文献   

7.
1前言光进铜退改造后,IP城域网成了名副其实的多业务承载网,承载语音、宽带上网、IPTV等多种业务。IP城域网在光进铜退改造后承载多业务尤其是语音业务时,必须进行一定的优化改造,才能真正保障用户语音的质量。  相似文献   

8.
“光进铜退”下宽带业务发展策略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宽带业务已成为固网运营商的重要业务,运营商正通过"光进铜退"的实施,大幅提升宽带接入带宽.本文通过分析宽带业务发展现状、家庭宽带用户ARPU值,探讨在高带宽下如何采取合适的宽带业务发展策略,有效利用接入带宽资源,提升宽带价值,促进宽带业务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张跃辉 《通信世界》2009,(24):27-27
自2008年开始,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陆续启动了光接入网的建设,目前在光进铜退方面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进入2009年,我国3G网络的规模建设进一步刺激了传统固网宽带的建设和发展。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纷纷将接入网光纤化纳为今年的工作重点。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王晓牧表示,接入网光纤化是中国电信的战略选择。同时,中国联通宽带业务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周光涛也表示,中国联通未来会将投资重心转向光接入网,严格控制铜缆投资和使用。然而,在实现光进铜退的过程中,运营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比如接入网原有区域的改造和PON的运营维护等。  相似文献   

10.
在宽带建设中,不断地光进铜退,是一种大趋势,光铜并存也会存在很长一段时间。在新形势下光纤光缆和铜线电缆都要不断创新,适应新需求。  相似文献   

11.
《网络电信》2009,(6):71-71
作为陕西最大的固网运营商,陕西电信宽带用户已逾百万,其中ADSL用户占宽带用户总数87%。随着转型业务的深入推进,铜缆网已远远不能满足宽带业务发展需求。面对挑战,陕西电信稳步推进战略转型,逐步由以语音为主的传统基础业务运营商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变,在保持现有语音业务的同时,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满足客户多样化的数据、视频等宽带多媒体业务的需要。两年来,陕西电信大力推进光进铜退,停止大对数电缆建设,先后利用软交换技术对固网进行了智能化改造,对全省城域网连续进行了6期扩容改造,为全面推动光进铜退打下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中国数据通信》2012,(10):59-59
在全京城进行宽带提速的同时,北京联剐徼博)“光进铜退”工程也将大规模展开。为什么要进行“光进铜退”改造·光纤节能、环保、占地小,更重要的是,光纤的传输速率不会受到距离的影响,这也正是其网速大于铜缆几倍或十几倍的重要原因。北京联通五区分公司哥4总经理马万春形象地打了个比方:“光缆和铜缆线相当于不同等级的公路,运营商或信息服务商提供的信息。就相当于路上跑的车。不把路修好,开再好的车,速度也提不上去。铜缆线就好比县级公路,理论带宽最多能达到8M,光缆则是高速路,带宽可以达到100M、1000M。”  相似文献   

13.
中国电信在重建工作方案中,明确提出将着眼科学发展,实施“光进铜退”。刘于此次因雨雪冰冻灾害造成电信杆倒塌、线路损坏,需要进行灾后重建的地区,采用光缆替代原有的主干电缆;同时引入PON(无源光网络)技术和语音、数据一体化设备,将光缆和设备接入点推进到行政村和规模较大的自然村,实现农村通信网络由窄带铜缆网向宽带光缆网的发展演进;  相似文献   

14.
“光进铜退”中接入方式选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光进铜退"背景下,为满足不同业务带宽条件,需要采用各种不同的接入方式.从长远来看,采取不同的接入方式所对应的运营成本的差距将非常明显.本文以产品生命周期为前提.考虑产品生命周期内的投资和维护费用以及资金的时间价值,通过模型建立、敏感性分析、价格分析预测等多种方法比较了不同用户密度下各接入方式每平方公里的成本,优选出了在不同业务带宽和不同用户密度环境下运营成本最低的接入方式.  相似文献   

15.
由于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用户对通信质量的要求和业务带宽的需求不断提高,现有以ADSL为主的宽带接入方式难以满足用户的需求。再加上铜价的持续上涨、EPON技术的不断成熟,实施“光进铜退”成为必然。但在这一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因此,在进行FTTH网络布局时,要综合考虑成本、现有资源和用户业务需求等因素,选择经济、有效益的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传统电信运营企业开展驻地网“光进铜退”改造的常用技术,分析了FTTH、FTTB、FTTC与末端WLAN共享方案在从铜缆网向全光网改造转变过程中的应用策略,为实施驻地网“光进铜退”宽带提速改造提供了方案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以FTT×为总称的光纤接入网是20年多前业界就已认定的发展目标,目前在全球出现了建设高潮,FTTx迎来了自己的春天。这是因为光纤是迄今为止突破接入“瓶颈”最好的传输媒介。只有突破这一带宽“瓶颈”,才能使整个网络有效发挥宽带的作用,真正推动宽带业务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铜线和光纤的价格一涨一跌,进一步推动了FTTx的发展。所谓“光进铜退”已是大势所趋,截至2007年底,尽管FTTx只占全球宽带用户数的11%(约3780万户),但最终FTTx将成为固网宽带的终结者。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光进铜退"的内涵出发,指出了"光进铜退"的建设模式及应用场景,在此基础上重点对"光进铜退"的实施原则及具体应用进行了分析,得出"光进铜退"应坚持"城乡结合,农村优先"等结论,以期为正在实施该战略的电信运营商的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现阶段铁通"光进铜退"项目的接入方式分为FTTB、FTTH以及这两种的混合型接入方式,选择何种方式要因地制宜,因近期和远期业务需求而定。本文重点阐述基于GPON技术的混合型接入方式在铁通"光进铜退"项目实际建设场景中的设计及应用,总结建设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并对现阶段"光进铜退"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杨列永 《中国新通信》2008,10(23):82-83
在当前运营商战略转型和网络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光进铜退”已经不是个新鲜的名词,它是固网运营商对接入层网络部署的先进理念,是实现以“窄带+铜缆”为主网络向以“宽带+光纤”的网络转变的具体实践。“光进铜退”的实现方式多种多样,可以FTTx(光纤到某地)网络整体概括,经过近几年的网络建设实践,EPON技术以其组网、管理和业务能力等优势,在光进铜退建设中得到了业内的广泛认可和应用,当前全球EPON的应用规模超过1500万线,且正处于快速发展和规模应用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