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全过程的实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各个层面.就课程影响学生的方式而言,"融入全过程"是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协同配合的过程.就课程的信息表现形式而言,"融入全过程"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的过程.就教学模式而言,"融入全过程"是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相互配合的过程.通过全过程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育人的功效将会凸显,立德树人的目的也将实现.  相似文献   

2.
党史学习教育与高校思政课在教育内容、教育目标及教育价值等层面相契合,展现出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的理论来源和可行性.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不仅能在思政课教学中深化党史资源的影响,帮助学生主体在内心形成对红色文化精神的深刻认同,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坚定自身理想信念,还能以正确党史观熏陶学生,帮助学生主体自觉抵制历史...  相似文献   

3.
“三个务必”,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对马列主义党建学说的新贡献。“三个务必”是党的二十大立足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集合了十年全面从严治党的探索经验,是现实风险与挑战的科学判断,是未雨绸缪的行为指导。其内涵丰富,相互联系,体现了思想性和实践性的高度统一。对于高校而言,思政课是意识形态建设的主阵地,深刻领悟“三个务必”,融入高校思政课党史教学是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4.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在新时代成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把思政课教学与"四史"教育有机融合,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理论尤其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起来,与历史深入"对话",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借史知理,以史为鉴.因此,成人高校要准确把握"四史"的主要内容,深刻认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教育...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践行初心所创造的精神财富,也是支撑其百年业绩的精神支柱与智力支持,其丰富的内涵与特质对于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意义重大。从提升教师运用能力、打造精神谱系教育载体、完善融入机制等维度探索精神谱系融入课程思政建设的途径。提升课程建设的深度与高度,保障教育根本目标实现,是当前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关注的应然课题。  相似文献   

6.
在新时代新征程的奋斗中,团结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历史伟业的必然选择。以云南高校如何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课教学为研究视角,论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论述在云南高校中加强对各民族大学生铸牢中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引导各族青年团结奋进,维护好民族团结,建设好美丽家园,对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具有现实意义。提出通过深入挖掘云南地方史中民族团结的典型事例,从“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兴盛番族”锦幛的生动史实,到新时代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现实事例,通过在思政课上讲好民族团结的云南故事,引导各族学生成为民族命运共同体的缔造者,共筑中国梦的云南篇章;提出思政课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  相似文献   

7.
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是为党和国家培养新人、推动党和国家永续发展、促进思政教育提质增效的应有之义。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应结合受教对象的学情、生情,切实提升融入的系统性、学理性和有效性,把握融入内容和融入要求,做好五个“度”,以更好地促进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进行了全面的创新和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了全新的行动指南。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全面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既是高校思政课政治属性的本质要求,也是及时更新思政课教学内容、确保思政课教学不偏航的根本保障,更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提质增效的实践所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深度融合,必须坚持“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的基本要求,遵循“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基本规律,坚持全面覆盖、充分融入的基本原则。在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要紧扣各门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找准融入的着力点、侧重点和落脚点,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道理”“学理”和“哲理”,切实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在党的百年峥嵘岁月中不断练就的,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新时代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系列精神,能帮助高职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培育学生坚守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的重要手段。把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新生入学教育、思政课教学、专业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教育,能够有效提升高职学生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10.
新年献词     
2021年有两件大事值得铭记。第一件,我们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第二件,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形成了我们党历史上第三个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件。  相似文献   

11.
课程思政是指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实现思政课和专业课的有机融合。分析了商品混凝土课程的概况,设计了课程的思政元素。根据课程内容,融入了青藏铁路等典型工程的建设、吴菊珍等混凝土前辈的故事、中国水泥的发展历史、混凝土质量事故案例、工程建设过程中所采用的特殊措施、砂石骨料产业模式、掺合料和外加剂在混凝土中的使用等。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敬业精神、文化自信、责任心、不怕困难的品德、工匠精神和环保意识。最后,对商品混凝土课程思政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相似文献   

12.
学习和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成了今后一段时期全党全国的首要政治任务,更成了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点工作。“五个牢牢把握”是对党的二十大精神丰富内涵的集中概括。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需要以“五个牢牢把握”为根本遵循,以“三融”增强融入的针对性,以“三理”提升融入的学理性,以“三化”强化融入的实践性,全面系统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机械制造工艺与夹具课为例,通过系统设计与深入挖掘,将思政元素、思政教育有机的融入到专业教学环节,构建了基于"课程思政"背景下该课程新的教学模式、教学实施及教学评价。  相似文献   

14.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利于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针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过程中存在的形式单一、深度不足、缺乏实践等问题,从丰富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形式、拓展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渠道、打造红色文化实践活动主阵地等方面,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和策略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5.
党史蕴含着丰富的育人元素,将党史文化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是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的重要举措,也是高校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应有之义。在深入分析党史文化融入高校“概论”课程可行逻辑的基础上,从用好党史红色资源、推动思政课“供给侧改革”、调动教师学史主动性等方面提出创新性融入机制。  相似文献   

16.
为准确把握数字技术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新态势,科学应对数字技术融入高校思政教学面临的新挑战,切实提高数字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深入分析了数字时代思政课教学面临的数字技术去中心化取向与思政课教学统一性要求的矛盾、数字技术工具属性与思政课教学价值理性的矛盾以及数字技术碎片化传播特点与学生系统化学习需求的矛盾等,提出数字时代思政课教学应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相统一、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等基本原则,从构建更有“精度”的思政课堂、营造更有“温度”的思政课堂、打造更有“深度”的思政课堂等方面,对数字技术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具体路径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7.
“两个确立”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全部理论与实践得出的历史结论,具有决定性意义。对“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认识。从理论维度看,“两个确立”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原则;从历史维度看,“两个确立”是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的总结;从现实维度看,“两个确立”是统筹“两个大局”的现实需要;从政治维度看,“两个确立”是党百年奋斗的历史自觉。  相似文献   

18.
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离不开对红色资源的挖掘和利用。百年未有大变局下非理性社会思潮的影响、青年大学生成长发展的时代特点和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内在需要,都决定了构建馆校合作育人共同体是非常必要的。坚持以政治性为先导、以系统性为核心和以创新性为关键的原则,秉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共同打造了以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校园活动、网络微课的“四课堂联动”育人新模式,为新时代打造协同育人共同体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9.
"四史"教育是整个高校思政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构建"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工作的长效机制,必须在实现其与高校思政课深度融合的同时,完善资源保障机制,打造合力共管机制,形成"三全育人"的良好局面,确保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20.
为促进工程力学课程思政研究的深层次展开,对首堂导论课的思政教学内容进行详细讨论。遵循导论课的内容和特点,选择适合的思政元素,给出思政知识融入课程的切入点和方式。融合思政内容的导论课兼具传承知识和价值引领、育德育人的功能,为后续教学中的思政融入奠定了基础。该研究成果对力学类课程的教学研究具有积极意义,可推广至其他基础力学课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