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为思政课进一步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改革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崭新思路。开门办思政课、突出实践导向、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积极构建“大思政课”,是加强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三段闭环、三域贯通、课业融合”是积极落实高职“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举措,高职思政课遵循基于系统理论构建“三段学习闭环”,纵横贯通打造立体化教学场域空间,指向高素质人才培养融合思政课与各类课程的建设理路,在具体改革实践中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2.
在高校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改革中,吉林化工学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借助“象限”这一数学概念,以课堂和互联网为横轴和纵轴,将教学场景划分为ⅠⅡⅢⅣ四个象限,依据金课建设标准和习近平总书记3?18讲话对思政课提出的要求进行混合教学模式探索,依次构建出H、P、I、T的四个教学场景,以求在实践中改进和加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推动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是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外在表现形式,其现实针对性、时代性、实效性将直接影响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高校思政课的有效性和青年学子的价值认同。课题组随机选出湖南省8所高等院校师生作为调查对象,围绕“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创新”的主题,从“大学生的满意度和期望值”两个维度进行问卷调研和深度访谈。调查后,运用Excel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把脉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创新的现实困境,找准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创新的着力点,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的时代转型。  相似文献   

4.
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思政课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是实践教学的主要依托,有助于实现思政课“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促进思想政治理论由“隐性教育”向“显性教育”转化,从“被动理解”向“主动运用”迁移。因此,高校应加强对思政课教师数字化、信息化教学素质培养,建立思政课多功能实训课程标准、规范课程建设,不断丰富教学模式,提升思政课教学质效。  相似文献   

5.
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打造思政“金课”是全面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推进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现实需求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在高校思政课体系中的地位不可替代。强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学理支撑、思想引领作用,打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金课”,能够更好地帮助青年学生树立共产主义坚定理想信念,努力成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自觉捍卫者和忠实践行者。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为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打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金课”提出了坚持“内容为王”,善用百年大党“大历史”、中国当下“大成就”、全球风云“大视野”讲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以及坚持“形式创新”,变革教学模式,丰富教学资源,让课程“活”“动”起来的几点思考和对策,力求为打造更多的思政“金课”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进行了全面的创新和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了全新的行动指南。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全面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既是高校思政课政治属性的本质要求,也是及时更新思政课教学内容、确保思政课教学不偏航的根本保障,更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提质增效的实践所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深度融合,必须坚持“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的基本要求,遵循“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基本规律,坚持全面覆盖、充分融入的基本原则。在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要紧扣各门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找准融入的着力点、侧重点和落脚点,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道理”“学理”和“哲理”,切实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意识形态安全的核心要素是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主要通过高校师生对马克思主义主流地位的认同、拥护和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错误思潮的抵制来体现。湖北省提出的“五个思政”涵盖了“学生、教师、课程、学科和环境”等思政育人全要素,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充分体现。“五个思政”与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一样都以高校师生为核心,具有内在的逻辑同一性。“五个思政”从学生、教师、课程、学科和环境等多个维度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提供了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8.
学习和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成了今后一段时期全党全国的首要政治任务,更成了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点工作。“五个牢牢把握”是对党的二十大精神丰富内涵的集中概括。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需要以“五个牢牢把握”为根本遵循,以“三融”增强融入的针对性,以“三理”提升融入的学理性,以“三化”强化融入的实践性,全面系统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相似文献   

9.
“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是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出“八个相统一”要求中的第一个要求,在“八个相统一”中居于核心统领地位,为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总体思路与策略确立了重要基调。思政课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是思政课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完成立德树人职责使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思政课要做到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必须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创新教学话语、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是指在校大学生在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而产生的积极、正向、持续的感受体验。在文献研究基础上编制了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初始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表明,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量表包括认知层面获得感、情感层面获得感和行为层面获得感3个维度,由22个题项构成。通过聚焦核心内涵、重视基础知识、深化教学改革、推进“三全育人”等途径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  相似文献   

11.
为准确把握数字技术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新态势,科学应对数字技术融入高校思政教学面临的新挑战,切实提高数字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深入分析了数字时代思政课教学面临的数字技术去中心化取向与思政课教学统一性要求的矛盾、数字技术工具属性与思政课教学价值理性的矛盾以及数字技术碎片化传播特点与学生系统化学习需求的矛盾等,提出数字时代思政课教学应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相统一、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等基本原则,从构建更有“精度”的思政课堂、营造更有“温度”的思政课堂、打造更有“深度”的思政课堂等方面,对数字技术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具体路径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2.
疫情防控带来的线上教学“新常态”,为高校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带来新挑战。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思政课的系列讲话精神,服务“十四五”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高校思政课迫切需要聚焦情感育人问题,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领导管理、目的任务、教育对象和学科融合四个方面深入思考,切实增强学生思政课学习的获得感。  相似文献   

13.
文章分析了“三个自信”与高校思政核心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内在联系,提出了二者结合的模式,为高校《概论》课教学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4.
为推动高校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改革,使线上教学不走过场、不注水,内容与形式并重,对广大学生始终保有吸引力和育人实效性,高校思政课教师线上教学需要从教学理念革新、教师角色转换和创新教学设计三个维度,多管齐下地推进高校思政课深层变革,使线上教学服务于高校思政课成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  相似文献   

15.
探索“大思政课”赋能高职院校党建品牌建设的策略,将促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大思政课”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工匠精神赋能学生党支部党建品牌建设,推动高校党建工作持续深化并形成品牌效应。  相似文献   

16.
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简称“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着力点。实现思政课课程内容一体化是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关键所在。对照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目标要求,梳理当前思政课课程内容一体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探讨思政课课程内容一体化建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对思政课课程内容一体化建设的实现路径进行有效探索,以期助力新时代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取得更大成效。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推进高校本科专业类课程思政教学建设、分析课程思政与建筑学素质教育的融合机理,阐明专业课教师树立课程思政观、掌握“学情”变化规律和构建“育人本位”的学科特色是课程思政融入建筑学素质教育的关键点;并从课程价值取向、引领作用和学生“需求侧”和课程思政的“供给侧”等四个方面,探索课程思政提升建筑学素质教育发展的实践路径。为建筑学专业实施“三全育人”教育工作提供参考,为完善和深化不同专业类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维度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对新时代高校善用“大思政课”涵养学生成长成才,推进思政育人路径探索,构建“大思政”协同育人格局,深刻领会要义和科学内涵,倡导社会正能量,自觉践行主流价值观,善用“大思政课”守正创新办好思政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党史蕴含着丰富的育人元素,将党史文化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是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的重要举措,也是高校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应有之义。在深入分析党史文化融入高校“概论”课程可行逻辑的基础上,从用好党史红色资源、推动思政课“供给侧改革”、调动教师学史主动性等方面提出创新性融入机制。  相似文献   

20.
为充分发挥大思政课的培育和引领作用,科学应对青年学生“躺平”对大思政课带来的挑战,采用因果分析法、教育观察法深入剖析了青年学生自我选择式“躺平”、焦虑短暂式“躺平”、自嘲虚假式“躺平”等不同的“躺平”现象及其内在原因;阐述了“躺平”青年学生价值观偏差冲击大思政课的教育导向、目标缺失抑制大思政课的教育质量、朋辈效应影响大思政课的发展进度等问题;从拓宽大思政课的育人大视野、提升大思政课的育人大格局、构筑大思政课的育人大体系三个维度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应对举措:充分利用历史和时代的实践性资源来提升“躺平”青年学生的使命感,建立学校党委统一领导的育人体系来帮助“躺平”青年学生提升能力,家校社协调联动积极引导“躺平”青年学生奋发上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