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园林》2000,(8)
树种:雀舌罗汉松规格:高97厘米,冠幅105厘米树龄:460年现保存单位:南通市绿化造园开发总公司该作品系典型的通派盆景“两弯半”造型,风格严谨,姿态端庄,片干苍劲古朴,主干拔地而起,弯曲有致,云片层层,似九天之琼楼,故名“琼楼玉宇”。其姿(姿  相似文献   

2.
《园林》2000,(10)
通派盆景多采用“棕丝剪扎,细扎粗剪,以扎为主”的造型技法,工艺精湛,棕法细腻,颇具特色。立意通派盆景追求形神兼备,富有诗情画意,使自然美与艺术美紧密结合。其立意讲究“高、深、幽、远”,因材造型,即景抒情,使形与神、意与韵、境与情有机融合,达到意在棕先,趣在法外,纵横捭阖,收放自如的  相似文献   

3.
花汉民  刘玉莲 《园林》1995,(3):34-35
如皋市是一座已有1580年历史的苏北文化古城,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如派盆景(也称通如派)。其中最典型,最能体现如皋盆景艺术特色的当数“S”两弯半。并由此衍生出“一弯半”和“三弯半”。如皋盆景起始于北宋,发展于明清,鼎盛于本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如皋盆景之所以能汇流成派,秉仗的是自己的艺术特色。如皋盆景老艺人称如派盆景为“寸折寸弯鸡爪翅,云头雨足美人腰”。其  相似文献   

4.
《园林》2000,(11)
如皋市距南通市仅60公里,如皋盆景是通派盆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盆景商品化生产程度高,故如皋盆景亦是通派盆景主要的商品供应基地,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如皋盆景历史渊源久远,据考证有文字记载始于宋。宋代词人王观称赞如皋盆景为“奇容异色”、“盗天地之功”,可见造型艺术水平之精妙。如皋市人民公园现存北宋胡瑗古柏盆景三盆,足见盆景艺术开化之早。清·乾隆《如皋县志》载,明朝天启年间,县令李衷纯“相四境之  相似文献   

5.
在盆景造型中,常将树干扎成若干弯曲状态,显示树干苍劲、古拙奇特,追求一种曲折的美态。古人诗曰:“屈作回蟠势,蜿蜒龙形”,便是这种桩景的生动写照。在树桩盆景诸多款式中,以曲干式的变化最丰富多采,如川派的“方拐”、徽派的“游龙”、通派的“二弯半”等。下以曲干式中的“一弯半”为例。  相似文献   

6.
《园林》2000,(11)
树种:刺柏树高:120厘米树龄:约900年现保存单位:如皋市人民公园该作品系北宋教育家胡瑗柏园遗物。“两弯半”造型,历经岁月沧  相似文献   

7.
《园林》2000,(5)
树种:黄杨规格:树高42×宽115(厘米) 作者:陆春富(扬州) 该作品原为扬派盆景清代后期遗物,后经作者精心养护和剪扎又焕发青春。该作品为两株合栽形成一整体,用“游龙弯式”造型,降低高度,形成逸秀臻美的台式佳作。  相似文献   

8.
苏州树桩盆景的整个制作过程,大致可分为挖掘、栽盆、养坯、选芽、养护、攀扎、修剪、养片、翻盆等步骤。其中攀扎和修剪又是树桩造型的关键。苏州树桩盆景的传统制作是用棕丝攀扎。其常用技法是“攀’、“吊”、“拉’、“扎”四法。“攀”,是将直生枝或斜状枝向下攀至水平状;“吊”,是将下垂枝向上吊至水平状;“拉”,是将水平状枝,按造型要求向左向右移动;“扎”是将主干扎成直立状螺旋扭曲,形成“S”形,或将水平状枝扎成“S”状平面。而每干每枝的扎弯弧度,全弯,  相似文献   

9.
韦金笙 《园林》2000,(2):35
建国后,1959年冬至1961年春,扬州市园林部门先后派员赴江浙山区挖掘树桩制作盆景.1963年春批量收购民间遗存的扬派盆景.同年5门为发展扬派盆景,聘请泰州扬派盆景万氏五代传人万觐棠到瘦西湖公园主持盆景养护、剪扎工作,并带徒传艺.  相似文献   

10.
《园林》2000,(3)
扬派盆景经历代盆景艺人锤炼,受高山峻岭苍松翠柏历经风涛“加工”,形成苍劲英姿的启示,依据中国画“枝无寸直”画理,创造应用11种棕法组合而成的扎片艺术手法,使不同部位寸长之枝能有“三弯”(简称一寸三弯或寸枝三弯),将枝叶剪扎成枝枝平行而列,叶叶俱平而仰,如同飘浮在蓝天中极薄的“云片”,形成“层次分明,严整平稳”,富有工笔细描装饰美的地方特色。这种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地方  相似文献   

11.
从信史可证,自宋以还,两浙盆景历来以松类造型驰名,加以浙北天目山区、浙东宁波地区向来盛产松类盆景造型素材,而杭嘉湖一带在宋元时代即画松名家辈出,自然与人文因素交融,故杭州盆景艺人向来热衷于松类盆景,决非偶然。杭州松类盆景的造型意趣,重在求风骨,尚气韵,贵苍劲峻峭,传山川树木之神。杭州盆景艺人每每“犯禁”,他们有时不尊重传统藩篱而随心所欲,以逞一己  相似文献   

12.
《园林》2000,(2)
树种:黄杨规格:树高58×宽135(厘米) 作者:万瑞铭蒋长林该作品原为扬派盆景清朝后期遗物,建国后转交扬州盆景园养护时已“长荒”。经扬派盆景万氏六代传人万瑞铭及其弟子蒋长林精心养护和剪扎,仍保持典型的巧云式佳作风采。该作品创作时,利用古桩一劈为二,一枝按“游龙弯”手法  相似文献   

13.
朱宝祥先生生于1913年,1994年病逝,享年82岁。其父朱汇泉,为通派盆景著名艺人。朱宝祥12岁即随其父学艺,同时亦拜通派盆景名家金保生、杨甫之为师,潜心遨游于通派盆景艺术园地。他30岁时,受聘于上海荣(荣毅仁)公馆,管理花卉盆景。1952年后他一直在  相似文献   

14.
盆景艺术是一门活的造型艺术,与其他艺术相比其特性在于制作技艺因活而异,因活而变,因活而难。扬派盆景制作技艺是指扬州、泰州地区范围内的盆景制作技艺,其艺术产生于生活美学基础之上,以扬州八怪的绘画理论"枝无寸直"为创作的理论依据,在艺术实践中,采用"一寸三弯"的扎片技法,其作品以少见多,以小见大,造型优美。扬派盆景风格与中国画的铁笔线描相似,寓壮观于清秀,融变化于严整,表现出自然美、造型美、形式美和意境美。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6,(8)
盆景艺术是一门活的造型艺术,与其他艺术相比其特性在于制作技艺因活而异,因活而变,因活而难。扬派盆景制作技艺是指扬州、泰州地区范围内的盆景制作技艺,其艺术产生于生活美学基础之上,以扬州八怪的绘画理论"枝无寸直"为创作的理论依据,在艺术实践中,采用"一寸三弯"的扎片技法,其作品以少见多,以小见大,造型优美。扬派盆景风格与中国画的铁笔线描相似,寓壮观于清秀,融变化于严整,表现出自然美、造型美、形式美和意境美。  相似文献   

16.
《园林》2003,(10)
对节白蜡为湖北特有的树种,用其创作的盆景,在1989年武汉举办的第二届中国盆景评比展览中亮相后,深受盆景界同仁的青睐。该作品根系半裸、遒劲,树桩粗大、奇特,既奇又美。作者恰到好处地以"风动"造型,似劲风吹拂,巍然不动,体现了  相似文献   

17.
张林生 《园林》2000,(7):42-43
树桩盆景的特色有观其果、赏其花、展其叶、露其根。其中露根造型最有奇趣,最有意境,为四景之冠。露根式盆景是属树桩的根基造型,“树不露根,形如插木”、“树桩露根爪,方显老树态”,说明制作树桩盆景露根的重要性。制作露根式树桩盆景宜选叶小、枝多、根系发达的六月雪、金银花、金雀、迎春、黄杨、薜荔等植物为材料。别看寸盆杯土,如巧制细作,丰姿夺人,具有“物小量大”的写意,便身价百倍。下以六月雪露根式盆景的制作  相似文献   

18.
山水盆景在创作过程中,布局是作者通过主观构思,按既定的主题,进行造型设计,运用恰当的表现手法来塑造山水盆景艺术形象的重要手段。只有经过成熟的构思,反复斟酌的布局,才能制作出作者理想的作品。山水盆景布局从形式上区分,有近景和远景两大类。近景是一种夸张、变态的特写,是经过作者大胆而富有浪漫的想象、加工,用部分来表现全局的写景手法;远景是写实与写意的结合,反映整个远山面貌的造型,是全景式构图。远景又分山峦形与丘峰型两种。山峦形的造型特点是低缓、浑圆、  相似文献   

19.
中国诗画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文学宝库中的重要内容,它为中国盆景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唐代已有描写盆景的诗词,以后又出现了《云林石谱》等专著,我国的盆景史与我国的诗画有着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关系。盆景艺术十分讲究“画境”,也就是“构图”上的形式美、线条美,使其具有画一样美的效果。“这盆景真入画!”指的便是“画境”,它往往是给欣赏者的第一感觉。盆景艺术非常注重“意境”,也就是立意美,内在的含蓄美。它是经过严密的构思,把诗的思想感情融入到“画境”之中,从而使景观达到“形伸兼备”的效果。“画境”与“意境”的统一,就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园林》2000,(5)
剪扎时间树本造型(放坯)、扎片一般都在植物休眠期间进行(11月下旬至翌年3月下旬),以春季萌芽前为最佳时期。当植物停止生长或枝条木质化后即可进行复片(云片成型后,隔年重复扎片称复片)。剪扎顺序树本造型一般从基部到主干、再到顶片。扎片先顶片,后下片。每片则由主枝再到小枝到枝叶,使枝枝平行而列,叶叶俱平而仰。树本造型为完整表述扬派盆景树本造型剪扎技艺,以黄杨(瓜子黄杨)为树本材料,以剪扎传统的游龙弯式造型为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