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途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内涵,现阐述了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基本概念和影响因素,并着重从水资源承载能力的主体、客体以及主客体之间耦合三个方面系统研究了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的途径,而且对这些途径进行了分析.同时在海河流域进行了实例研究,提出了提高海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的途径.最后,文章指出,为找出技术可行、经济合理、最有效的提高途径,需从区域的特殊情况出发,在定量研究的基础上,将各种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的途径与承载能力的结果分析有效结合起来,并与本地区的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  相似文献   

2.
随着县域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资源的承载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此,我们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全面提升水资源管理水平,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相似文献   

3.
《水利天地》2004,(8):41-41
水资源承载能力指的是在一定流域或区域内,其自身的水资源能够持续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规模,并维系良好的生态系统的能力。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辩证的两个方面。水资源承载能力讲的是用水即取水这一面。你用了水之后,产生了污水,污水又排放到一定的水域里去,这个水域能够承载  相似文献   

4.
水资源承载能力是指在一定流域或区域内,其自身水资源能够持续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规模并维持良好生态系统的能力,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提出,把可持续发展思想与水资源结合起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要准确把握水资源承载能力,必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水资源承载能力是客观存在的,要求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不超过承载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面对水资源约束就无能为力,只有靠限制经济社会发展来被动地适应水资源承载能力,而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现实途径有两条:一是节水,二是进行经济结构调整,节水和经济结构调整.其动力是科技进步,还需要相应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手段为保障,实施水权制度,加强水权管理,既能从水资源利用的源头上促进节水。也能形成节水的经济激励机制,是促进节水在体制上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5.
以科学管理提高水资源与水环境承载能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季松 《中国水利》2002,(10):87-89,96
世界经济发展到今天,淡水资源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短缺资源,我国是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资源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本文从水资源的人口与经济承载能力和水资源的生态与环境承载能力出发,探讨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科学管理。从水资源科学管理体系的目标,建立科学管理机制的要素,建立统一,权威、高效的流域水资源管理体制和建立城乡水资源一体化的区域水务管理体制等四个方面讨论。  相似文献   

6.
水资源承载能力定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资源承载能力定量分析是在人口、资源、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下,应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提出的一种综合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新模式。通过对水资源承载能力模型分析可以得到区域水资源所能支撑的最大人口数量、所能承受的最大工业产值和农业产值等。  相似文献   

7.
珠江流域水资源丰沛,承载能力相对较大,但资源性缺水、工程性缺水、水质性缺水依然困扰着许多地区经济发展。文章从水资源状况、开发利用程度、压力指数,以及承载能力与经济发展的制约关系等方面,研究珠江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决策依据,促进珠江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水资源永续利用。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概念及计算方法,探讨了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影响因素,并据此提出了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的调控原理及途径。本文以郑州市为实例,根据郑州市水资源承载能力计算结果及影响因素,提出了提高郑州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的调控对策,为郑州市发展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文章根据湖南省各水资源三级区水资源量及分布特点,结合湖南省现状用水和污水排放情况的调查情况和治污水平以及水功能区水质目标要求.以水量作为表征指标提出了湖南省现状用水和治污水平下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对湖南省的水资源管理从总量控制上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提高莱芜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莱芜市水资源基本情况莱芜市地处鲁中山区,大汶河支流牟汶河上游,属黄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711mm,时空分布不均,80%以上降水集中在汛期。全市水资源总量为6.3亿m3,人均拥有水资源量510m3,不到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4。亩均水资源量680m3左右,为全国占有量的1/3。莱芜市是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人口密度大,工矿企业多,水质污染严重,进一步加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严重制约了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因此,增强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2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有效途径2.1完善取水许可制度取水许可制度的发布实施,是我国取水许可制度建设的一…  相似文献   

11.
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浅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张丽  董增川 《中国水利》2002,(10):100-104
水资源承载能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持续发展过程中各种自然资源承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往往是水资源短缺和贫水地区支持人口与的“瓶颈”资源。因此,水资源承载能力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发展和发展规模是至关重要的。目前对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定义和研究方法各式各样,但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各种理论及计算方法也只是处于探索阶段,尤其是水资源承载能力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问题,虽然已经公认两之间具有相互联结的关系,但两之间到底工是怎样的联结关系还不很清晰,本试图从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基本概念出发,深入剖析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内涵和5特性,详细论述水资源承载能力与可持续发展和优化配置的关系,目的是为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2.
陈鸿文  陈平 《人民珠江》2005,(4):31-33,41
通过对江门市水资源量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的分析,从水资源可利用量和供需水预测等方面,探讨全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状况,并提出提升承载能力的措施,以实现经济增长与水资源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唐山市在节水型社会创建过程中,坚持以科学发展的理念指导各项工作,充分利用科技、行政、宣传等多种措施,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曹妃甸示范区建设,保障了唐山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编制规划,把握节水型社会创建进程 2004年3月,唐山市委托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编制完成了《唐山市水资源综合规划》,  相似文献   

14.
通过建立水资源承载能力优化计算模型,分析淮北市不同水平年的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表明,淮北市水资源承载能力较低,未来必须依靠提高水资源可利用量,开辟新的供水水源,同时依靠技术革新提高水利用率,建设节水型社会来支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通过建立水资源承载能力优化计算模型,分析淮北市不同水平年的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表明,淮北市水资源承载能力较低,未来必须依靠提高水资源可利用量,开辟新的供水水源,同时依靠技术革新提高水利用率,建设节水型社会来支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浅谈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与合理配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新宜 《中国水利》2002,(10):42-44
水资源承载能力与合理配置是水资源科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也是水资源管理的重要理论基础,本从水资源承载能力,水资源合理配置,水资源承载能力与合理配置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7.
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研究可估算区域内水资源所能支撑的一定经济技术水平和生活生产条件下的最大人口规模,对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概念与内涵、计算方法和实践应用是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的3个基本问题,本文总结了水资源承载能力近20年的研究进展,对3个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和讨论.基本概念和内涵方面,经过多年沉淀已得到学者统一的认识;计算方法方面,计算精度逐渐得到提高,研究范围得到逐步拓展,方法的实用性逐渐增强;实践应用方面,虽然水资源承载能力与水资源规划、配置和管理等方面有密切的关系,但在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实践研究深度与前两个基本问题相比还略显不足,应是下一步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谈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与合理配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新宜 《中国水利》2002,(10):42-44
水资源承载能力与合理配置是水资源科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也是水资源管理的重要理论基础,本文从水资源承载能力,水资源合理配置,水资源承载能力与合理配置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9.
李中玉  李孟奇 《治淮》2002,(3):21-22
水资源承载能力是指在一定流域或区域内,其自身的水资源能够持续支撑的经济社会发展规模,并维持好生态系统的能力。如果经济社会发展在水资源承载能力之内,就能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反之,经济社会发展超过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发展就会失去物质基础,造成生态系统破坏,生存条件恶化。  相似文献   

20.
完善取水许可制度 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对水资源承栽能力的认识,提出水权的层次结构划分、水权存量和水权增量、初始水权认定等问题,具体分析取水许可制度的完善及其实施办法的修订等问题.认为:完善取水许可制度是提高水资源承栽能力的一项基本措施,应加强取水权增量和存量的管理,建立水资源条件论证制度和环境评价制度,调整水权分配结构,维护水权社会公平(特别是代际公平),合理确定取水权增量的数量、结构和布局,维护最为基本的自然水权,调整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水资源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