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高层剪力墙结构层间位移角的构成进行了理论解析,并结合工程实例,给出了在风荷载作用下高层剪力墙结构最大弹性层间位移角调整的若干方法,为同类问题的研究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2.
为实现变形指标——层间位移角在剪力墙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了层间位移角与构件变形之间的关系.首先,通过弹性分析得到了层间位移角与构件变形关系的计算公式.然后对不同楼层数的3个剪力墙结构进行了弹塑性时程分析,研究了结构在各性能状态下层间位移角与构件变形之间的关系.通过对计算结果的统计分析建立了弹塑性层间位移角与构件变形关系的计算公式.利用提出的方法可以直接、较为简便地将结构的整体变形转换为构件变形.  相似文献   

3.
根据已有的试验资料并结合现有的结构设计分析方法,提出了含少量剪力墙RC框架结构的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为1/800的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4.
车辆基地全框支剪力墙结构是新型的结构形式,在工程实践中有对底部框架侧向刚度控制得过于严格的现象,相关设计标准中要求底部框架层间位移角不宜大于1/2 000。讨论了控制上部剪力墙结构层间位移角的依据、目的和计算中存在的问题,比较了底盘平面大小对底部框架层间位移角的影响。建议车辆基地全框支剪力墙结构上部剪力墙的层间位移角限值按广东省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DBJ/T 15-92—2021)取为多遇地震作用下1/450;在保证上部剪力墙先于底部框支框架屈服的前提下,大幅度放松底部框架层间位移角限值及非两区八类建筑全框支剪力墙减隔震结构层间位移角限值,也取为多遇地震作用下1/450。实现合理的屈服机制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高层剪力墙结构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的层间位移包含有害位移和无害位移两部分.从有害位移的定义出发,基于结构挠度方程提出一种简化解析法来计算层间有害位移;以某一15层双肢剪力墙为例,采用简化解析法和楼层转角法(分别以层间位移角,竖向构件切线角,楼板转角作为弯曲转角)来计算结构层间有害位移,并利用对角支撑法来确定弯曲转角的合理取...  相似文献   

6.
针对高层框架—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是否可以不到顶的问题,通过ETABS软件建立了高层框架—剪力墙结构模型,通过对模型的分析,探讨了剪力墙截断对高层框架—剪力墙结构的位移影响,得出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对风荷载较大的海南地区某高层住宅进行了弹性层间位移角计算,提出了风荷载作用下,层间位移角的具体控制措施,对比分析了不同措施下,结构刚度提高幅度以及对建筑功能的影响程度,供类似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8.
白若冰 《建筑结构》2021,51(22):72-77
一般情况下,最大层间位移角在结构方案调整下的演变模式与典型特性主要取决于其平动分量.两者的强相关性决定了优化最大层间位移角应从研究平动成分的优化策略人手.建立了最大层间平动位移角与结构布置方案的联系数学模型,并量化分析了两者的敏感性关联.研究结果表明:水平侧向荷载作用下,依据结构的侧移变形形态,合理选择最大层间平动位移角的配套优化调整方案,能辅助结构工程师进行高效决策;地震作用下,应优先采用保证结构刚度降幅低于自重降幅的优化调整方案,以合理优化结构造价.  相似文献   

9.
收集了68片国内钢筋混凝土悬臂剪力墙低周反复水平荷载的试验结果,对剪力墙各位移角进行了统计分析。根据统计结果,得出悬臂剪力墙开裂、屈服和极限位移角与轴压比、配箍特征值、边缘构件约束长度之间的线性回归关系。认为当量化以开裂为标志的位移性能目标时,应着重考虑配箍特征值和边缘构件约束的影响;当量化以屈服为标志的位移性能目标时,应着重考虑轴压比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可供参考的各性能水准下的层间位移角限值。  相似文献   

10.
BRB钢支撑即屈曲约束支撑,因其具有承受轴向压力不会发生屈曲、受拉与受压承载力相当、滞回曲线饱满、耗能能力和低周疲劳性能良好等优点,在美国、日本及我国台湾等地区的建筑结构中应用较广.混凝土框架结构,是一种常见的建筑结构形式,其设计简单,施工方便,但是框架结构的抗侧刚度低,在罕遇地震下容易发生较大的侧移甚至是倒塌,而将BRB应用于混凝土框架结构,组成的框架-支撑结构体系,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然而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对钢支撑-混凝土框架的层间位移角限值的规定不尽合理,本文从结构抗震的性能目标出发,对BRB钢支撑-混凝土框架的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BRB在混凝土框架结构应用中的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11.
岳焱超  卢晓明  王雁 《建筑结构》2019,49(13):106-113
作为一种常见的耗能减震构件,屈曲约束支撑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中,然而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2016版)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2015版)并没有明确给出这类结构的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基于ANSYS软件,分别对纯框架结构和含屈曲约束支撑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简称BRB-RC框架结构)进行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BRB-RC框架结构应当考虑更为严格的水平位移控制参数,并通过静力试验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可靠性。当确定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的建议取值时,发现若采用初裂层间位移角作为位移角限值偏于严格,无法直接用于工程实践。基于比较分析法提出了标记层间位移角的概念。通过改变支撑参数、混凝土强度和结构跨度,进行9组算例的数值计算和分析,研究这9个试件标记层间位移角与刚度比的关系,最终保守地给出了BRB-RC框架结构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的取值公式。提出的方法能够满足工程实践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根据框架-支撑结构的受力特点,将其分解成纯框架体系和纯支撑体系,这两部分相互协同工作。分别从纯框架体系和纯支撑体系的层间位移求解方法入手,通过这两部分的变形协调推导得到框架-支撑结构体系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层间位移计算公式。并将此简化求解方法的计算结果与有限元法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所用简化算法准确有效,计算步骤清晰明了。  相似文献   

13.
简述了框架—剪力墙结构的特点,介绍了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层间变形计算公式,并通过实例,计算得出了该结构层间位移及位移角的变化曲线,验证了变形计算公式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现有研究及震害反映剪力墙在首层破坏最为严重。RC少墙框架结构中,剪力墙因墙少受力大首先破坏,框架次之。规范对此类结构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的规定过于笼统,结构下部应该采取较上部更为严格的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若首层弹性层间位移角控制合理,能够实现底部剪力墙在可修复范围内破坏,而框架不进入弹塑性工作阶段。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新型RCS组合结构的抗震性能,采用sap2000有限元软件对新型RCS组合结构进行了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并将分析结果与组成新型RCS组合结构的核心构件-焊接环式复合箍筋约束高强混凝土柱的拟静力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新型RCS组合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其在地震下的破坏机制为"梁铰"破坏形式,并给出了建议的弹性及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建议取值为:弹性位移角限值为1/500,弹塑性位移角限值为1/50,可为新型RCS组合结构的抗震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先建立了能包含均布侧向荷载、倒三角形侧向荷载、幂级数侧向荷载等常见侧向荷载的拟合二次曲线侧向荷载分布形式。推导了二次曲线侧向荷载分布作用下,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水平位移曲线。给出了以最大层问弹性位移角为控制量,确定二次曲线侧向荷载分布作用下框架-剪力墙结构所需的剪力墙数量的方法。最后给出的算例。证实了本文方法及公式的合理性,探讨了侧向荷载类型对所需剪力墙数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18.
某8度区超限高层结构为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通过分析多遇地震作用下最大层间位移角限值放松后结构的整体指标和抗震性能情况,从而论证其可行性,分析结果表明位移角限值放松后对结构整体指标有一定影响,但对结构抗震性能影响不大,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限值是宏观量,与结构的抗震性能水准之间没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9.
剪力墙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墙肢底部塑性发展区的高度并不一定等于结构层高,若以塑性发展区的转角限值作为剪力墙结构的层间有害位移角限值,可能导致不准确的结果。本文提出在计算型钢混凝土剪力墙层间有害位移角限值时,应考虑层高与墙肢长度比值的影响。根据型钢混凝土剪力墙的损伤破坏特征及抗侧承载力下降程度,提出其抗震性能等级的划分方法。结合经过验证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得到不同性能等级的型钢混凝土剪力墙有害层间位移角的限值。分析了不同设计参数对不同性能等级的型钢混凝土剪力墙位移角限值的影响,并拟合位移角限值的计算公式。得到了不同性能等级位移角限值的统计特征值,为型钢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与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通过OpenSees对两个屈曲约束支撑框架结构算例进行分析,说明了无害位移在屈曲约束支撑框架结构层间位移中所占的比重较小,上下两层水平位移差代替层间受力位移已具有足够的精度,能够满足工程要求。根据"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设防目标,结合屈曲约束支撑的耗能性能、变形能力和保护主体结构的作用,提出了屈曲约束支撑框架的层间位移角限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