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9 毫秒
1.
【目的】综述山水营建智慧的研究发展,在城市八景中发掘山水营建智慧的潜在价值。【方法】运用古籍考释法、归纳法、人文风景制图法梳理出汉江沿线(湖北段)的13个清代府州县的114处城市八景景目。【结果】围绕城市八景是流域局地山水营建智慧的表征,阐述了城市八景是流域局地山水“形势”的诗意表述,通过“以人为胜”赋予同质化平原之山水以特色。阐明其“时空周正”的组织、利用局地山水的营造规律,以及“内聚外控”“水缘串景”“山缘串景”“山水呈景”“散点式”的局地自然山水格局特征。城市八景是顺应整体流域山水格局营造智慧的产物,具体表现为城市八景是对汉江流域整体山水格局的高度呼应,也是流域风土特色的场景集萃。【结论】城市八景文化具有出乎史的特质,其乐山乐水的思想促生城市八景保护,并因存史纳文而成为城市山水特色保护之“大道”。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山水文化独树一帜,为世人所称叹。山水
文化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人以自然山水为载体寄
予某种精神需求与价值导向的呈现,具备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属
性,其形成过程展现了“形-意-象”转换的逻辑关系与科学
智慧。川西林盘是中国典型的乡村聚落形态,是乡民于川西平
原山水自然之中赋予精神创造的景观物象。以山水文化“形意-象”逻辑关系为整体思路,以“人-情”“物-景”为两大
方向,综合运用田野调查、数理统计、地理信息技术等方法进
行分析和论证,探究川西林盘人文精神需求和物质表征的价值
导向及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相应的营建办法,致力于
“人-情-物-景”的交流与融合,继而建构起川西林盘人居环
境营建的整体思路与方法。旨在秉持发扬国故传统、与古为新
的精神,以川西林盘为代表寻觅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人居环境
营建之路。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城市拥有与西方城市不同的空间营造逻辑和规划设计方法,尤其是结合山水元素的人居环境营建理念及方法,曾指导人们创造了大量"天人合一"的中国式城市空间。本文以清涧古城历史人居环境营建为例,在古城历史城池图复原的基础上,借助Arcgis地理信息系统对其自然山水中地表和河流灾害进行模拟分析,探寻城市营建择地经验,并利用空间句法分析城市历年空间结构的演化发展,总结其空间结构构架经验。与此同时,运用Arcgis视域分析方法对城市建筑群体肌理以及重点建筑视线关系进行剖析,以提取城市建筑布局经验。希冀通过科学定量的分析方法发掘转译中国古代城市人居环境营建智慧,以启发当代于山水之间实现人居和谐的城市规划建设实践。 相似文献
4.
5.
中国古代城市拥有与西方城市不同的空间营造逻辑和规划设计方法,尤其是结合山水元素的人居环境营建理念及方法,曾指导人们创造了大量“天人合一”的中国式城市空间。本文以清涧古城历史人居环境营建为例,在古城历史城池图复原的基础上,借助 Arcgis 地理信息系统对其自然山水中地表和河流灾害进行模拟分析,探寻城市营建择地经验,并利用空间句法分析城市历年空间结构的演化发展,总结其空间结构构架经验。与此同时,运用 Arcgis 视域分析方法对城市建筑群体肌理以及重点建筑视线关系进行剖析,以提取城市建筑布局经验。希冀通过科学定量的分析方法发掘转译中国古代城市人居环境营建智慧,以启发当代于山水之间实现人居和谐的城市规划建设实践。 相似文献
6.
7.
南阳古城的山水环境特色及营建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阳,古称“申吕之国”,春秋初楚置宛邑,始称“宛”。因其位于伏牛山之南、汉水之北,故又被称为“南阳”。南阳在历史上位于南北故道要冲,曾为繁荣之都,现为豫西南政治、经济、化中心,是国家第二批历史化名城之一。 相似文献
8.
9.
基于中国地景文化的"山水形胜"营建手法,存在历史递进与发展过程。通过对其营建手法"笼山水为苑"等诸多经典词条的内容释读,语义分析,举证"隋代麟游仁寿宫(唐九成宫)"等不同特征的典型案例。运用案例类比法,进行类比解析。其营建思想起源于中国羲皇时代,发展于中国古典园林营造的各个历史时期,并具有各个历史阶段的脉络特点。从中国西北园林到北方皇家园林及西藏的布达拉宫,无不受其影响。在人工工程营建中,由地景特征所决定的轴线对位布局手法,使因藉自然思想内涵得到不断的发展与提升。此研究对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山水城市"是钱学森先生针对当代中国城市景观危机提出的概念。对"山水城市"营建理论体系进行梳理,包括"山水城市"的概念、发展过程。阐述中国传统宇宙观及山水诗画对人居环境营建的影响。从城市选址、空间格局营造、审美意境的表达三个方面总结山水城市人居营建策略。以杭州和苏州为例,阐述两种典型的"山水城市"人居环境营建的策略。山水城市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理论,"山水城市"人居环境的营建需要将生态、文化、美学意境融入城市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在不断总结创新中成熟和完善。 相似文献
11.
12.
经过西汉初期“无为而治”的酝酿积淀与武帝时期“崇尚有为”的人居大发展,西汉长安地区形成以都城为核心,苑囿、郊邑、农田相嵌套的圈层结构,而“源泉灌注、陂池交属”的水网系统是贯穿其中的人居发展支撑基础。在分析其依托自然水系立基的优劣基础上,结合二重证据与图示分析,以武帝前后为观察界点,探讨因应地区人居发展的长安地区水系营建。研究表明,在都市水利、漕运水利与农田水利功能目标指引下,以渭南地区凿陂丰水、沿渭地区赖渭穿渠与渭北地区泾洛引灌为重点进行水系建设,展现出在地化营建智慧。各区域因水系而成独特地景格局,结合案例分析,总结因凭水系而成的池苑绮错、邑景依傍、园野辉映的分区理景特征。 相似文献
13.
合肥位于长三角冲积平原与内陆交界处,紧邻巢湖和淮河水系,经千余年城市建设形成了“山—城—河—湖”的城市山水格局。然而随着现代城市建设活动的高速推进,合肥原有的传统山水格局正面临割裂,丰富的城市遗产和文脉濒临消融。在此背景下,寻找城市发展与历史遗产的平衡成为当下重要的议题。文章以合肥市内部及所在区域的城水关系演变机制为研究对象,借鉴城市历史景观的动态视角以及文化景观理论中物质载体—文化动力模式,构建空间—时间—环境载体—人文营建的动态关联,以合肥市整座城市及其周边区域的山水空间为研究范围,梳理其自建城至当代的历史景观演进历程,从环境载体和人文营建两方面探析其城市山水格局的演变机制。并从时间、空间和演变机制角度总结历史城市营建经验,以期为飞速发展中的长三角城市提供高质量城市规划建设的启示,为未来城市规划发展提供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4.
巧借山水营建生态型人居环境——济南市柏石峪地区控制性规划景观环境设计构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柏石峪地区控制性规划景观环境设计构思的论述,提出居住区在提供完备的居住条件和基础设施的同时,应充分借鉴其周边的自然山水,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宜人的生态景观环境,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5.
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是人居环境整体改善和实现农民安居乐业的基础,也是指导中国乡村发展和乡村建设的重要依据。本文以福建省长汀县露湖村为典型案例,探讨乡村人居环境子系统的营建问题,包括自然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居住子系统、支撑子系统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从水文化视角出发,筛选出嘉兴历代地方志及代表性诗画中的62组完整八景序列,采用“三位一体”的方法,以“自然-社会-文化”系统解读得出:嘉兴八景聚合了“物态-行为-精神”3个层次的地域性水文化,以水适应性景观展现出水乡人居环境营建中的生态智慧,融合共生形成了“人境合一”的内生机制;其地域性营建特征为“以物为基,因水而生”“以行互联,因水而兴”“以文传情,因水而美”,推动了水域景观风景化和生态化的发展。提出江南水乡的完整保护可从内生机制出发,兼顾水生态、水实践和水人文的良性循环,以此营建具有典型地域性和生态性特征的可持续水乡景观。 相似文献
17.
岷江上游的羌族文化介于汉、藏文化之间,是汉文化传播推广的纽带,其人居环境营造受到汉藏文化与本土生态自然观的多重影响,展现出高超的建筑技术和质朴的审美追求。为了探索羌族人居环境背后蕴涵的独特山水文化,结合中国传统的山水文化观,从羌族的迁徙路径与族群分布、文化来源与文化认同等方面来溯源羌族山水文化的形成过程,提出羌族山水文化观在神灵信仰、风水习俗、山水美学、山水哲学、营造思想等方面的主要内涵,以期为当前羌族地区如火如荼的景观风貌建设和特色人居环境营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两宋时期城防理论与技术的发展臻于极盛,南宋人居环境的防御空间与营建智慧集中体现在历史人物、城守兵书、建设实践三个方面,其中人居防御环境营建为各有识之士相互博弈而形成,城市营建思想在冲突与交融中造就了以守为主的格局,致使文人论兵盛行,促进了城守兵书的流变与发展,指导了南宋城市人居防御空间的规划与设计。通过提炼城守兵书与建设实践的人居防御智慧,分析边防城市背后的选址布局、联防机制和防御空间特征,进一步论证人居防御智慧历史承续与更新的问题,厘清南宋城池防御空间结构与营建智慧,以期对明清城墙军事城防遗产的认识、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20.
寺庙是古代城镇生活与社会文化的空间载体。三峡地区的寺庙景观蕴含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基因与生态营建智慧。通过田野调查与文献研究,结合ArcGIS软件、数理统计等分析方法,对三峡地区寺庙的空间分布特征、驱动因素以及成因机制进行解析,提出影响要素之间的互动平衡机制,并归纳“借势”“变通”“善用”“适应”等景观营建智慧,以期为三峡地区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