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生态修复是运用系统生态学的原理,应用生态工程、环境工程和社会工程等手段,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及其他自然资源,提高复合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能力。本文借助循环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学理论和工业生态学理论,对矿区生态修复规划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和建议,从而使矿区生态系统健康、稳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均需要大量的建筑用石材,促进露天采石业不断发展。由于露天开采直接剥离矿体之上的植被、土壤和岩石,在地表形成面积几十至几百平方公里、深度达数十米或几百米的露天采坑,严重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引发崩塌、滑坡等突发性地质灾害,已成为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的重要对象。 相似文献
4.
5.
6.
石料矿山的露天开采带来严重的生态损害,包括地形地貌、景观、植被、地表径流的破坏等方面。海南省作为生态文明试验区,对露天矿山开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海南省文昌市黑山岭玄武岩矿区的生产现状、生态损害以及矿山生态恢复治理情况为研究对象,结合矿区的气候、水文、生态、植被、土壤等禀赋特征,对矿山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分析,通过优化调整开采时序、分区开采、分区治理以及明确责任主体等方式,解决长期困扰矿山发展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促进绿色矿山建设;系统总结了矿山生态治理的经验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举措,提出了针对性治理方法。修复治理经验可为海南省等热带地区露天矿山的修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针对陇东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的矿山地质生态环境,以蒲河流域A废弃平硐采砂矿山为例,在综合考虑该矿区环境现状和影响因素及生态修复过程中存在的难题基础上,进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及修复技术研究。结果表明:人为不合理矿产开发活动破坏了地质环境条件,在降雨、地震等影响下矿区容易再次发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破坏地形地貌景观面积13.93 m2,破坏地表草皮和上层土层剥离面积13.93 m2,压占土地面积1.11 hm2,影响区范围510.9 hm2;矿区通过地形地貌重塑、地质灾害隐患消除、植被恢复和土地复垦等综合治理措施,可有效恢复矿区内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8.
利用长距离三维激光扫描仪进行露天矿山测量可以实现不可估量的测量成效.通过分析长距离三维激光扫描仪在露天矿山测量原理,以某矿山工程为例,利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对矿山测量中的数据采集、处理、对比进行系统化分析,总结了三维激光扫描仪开展露天测量的优势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9.
矿山露天开采的生态复垦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山露天开采破坏地形地貌,破坏地表植被,破坏土地资源,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面临严峻形势.生态复垦主要是根据依托矿山条件和可开发性,应用生态适宜性、生态住原理等生态学原理进行复垦,使破坏了的生态平衡体系得到最佳的恢复与发展,使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复垦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相似文献
10.
多年来因对矿山的过度开采和缺乏保护性治理措施,已经对地质结构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分析了矿山废弃地的危害,并提出了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1.
12.
目前,中国矿山生态修复中存在诸多历史遗留问题.国家着手推动矿山治理和生态修复,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存在资金需求缺口大,修复后矿山土地使用确权、土地流转、开发利用等方面的问题.从国家政策支持、治理资金出资模式等方面对矿山修复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结合新罗石灰石矿山实际,分析石灰石矿山开采过程的废土石、粉尘、废气、废水、噪声及爆破地震波等环境污染因素,探讨开采及废土石的处理造成的水土流失以及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提出相关措施,降低污染,防治水土流失,恢复并改善矿山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7.
18.
以A矿山生态恢复工程为例,针对矿山生态护坡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机理,介绍了一种矿山生态护坡方案。该护坡方案主要根据现场地质情况选择最佳的削坡方法,设计合理的排水工程,并针对植物护坡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及水文效应对绿化工程进行了设计。该生态护坡方案的应用,显著提升了边坡渗水性和稳定性,有利于对废弃矿山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证明该生态护坡方案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