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解决多个变换器引起的能量损耗问题,提出一种三端口LLC谐振型结构的变换器,可实现同时向负载端和储能端供能.建立基波近似(FHA)模型,分析变换器的增益特性.传统的脉冲宽度调制(PWM)策略无法实现宽范围零电压开关(ZVS)技术,现有的脉冲频率调制(PFM)控制策略需要复杂的建模过程.研究中设计了改进的PWM-PFM混...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提升开关电源轻载时的工作效率,基于可变拓扑半桥LLC谐振变换器提出一种新颖的混合调制策略,使变换器在重载、轻载时皆实现软开关,运行效率高.对半桥LLC谐振变换器的工作原理以及工作模式进行详细分析,讨论LLC变拓扑变换器最高效率运行轨迹,在此基础上设计基于最优状态平面轨迹的新型混合调制策略,对其轻载效率和控制品质...  相似文献   

3.
为实现“双碳”及“铜退硅进”的目标,非隔离型逆变器在光伏新能源发电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与应用。非隔离光伏并网系统中存在的漏电流问题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为解决该问题,文中提出了一种新型单级共地型无漏电流,高效率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拓扑结构。分析了所提逆变器前级DC-DC升降压电路的工作原理和模态,给出了其软开关实现条件。研究了新型拓扑结构的无漏电流内在机理,以及推导了其输出电压特性。搭建了基于PSIM软件的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漏电流抑制拓扑相比,该拓扑结构可实现无漏电流光伏并网,而且前级DC-DC变换器可实现软开关,可在较宽输入电压范围内实现高效率、高质量电能并网。  相似文献   

4.
针对一种应用于燃料电池电动汽车驱动系统的多输入三半桥双向DC-DC变换器,对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系统的工作过程进行了描述,同时对多输入三半桥变换器的稳态特性和软开关条件进行了详细的理论分析。最后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了多输入三半桥双向DC-DC变换器的性能。  相似文献   

5.
提出一种应用于航天器分布式供电系统的零电压开关(ZVS)三端口DC-DC变换器(TPC)。对于集成双Buck/Boost双有源桥DC-DC变换器型TPC,一次侧开关管的ZVS范围与3个端口的电压及3个端口之间的传输功率有关。为了实现一次侧开关管ZVS范围的扩展,提出在电路拓扑结构中引入基于耦合电感的辅助电路,相较于传统ZVS实现方法,该拓扑可防止蓄电池端口电流波形上的陷波,进而有利于航天器分布式供电系统中蓄电池寿命的延长。此外,磁耦合电感可减少电感数量,不仅起到滤波作用,还为主开关管提供ZVS实现条件。最后,搭建TPC样机进行实验验证,结果验证该拓扑与控制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为实现在宽输入电压下串-并型双有源桥(ISOP-DAB)变换器模块化均压控制,在无互联均压控制策略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二次调压的串-并型双有源桥变换器模块化均压控制策略.所提控制策略通过周期性通信二次调节无互联均压控制中每个模块的均压指令值,在保证系统的可靠性与可拓展性的基础上,实现了宽输入电压下ISOP-DAB的输...  相似文献   

7.
《可再生能源》2017,(12):1798-1804
CLLLC型BDC能够实现功率双向传输、电压等级转换效率高、正反向都具备软开关等优点,但在传统移相控制时,不能工作在调压模式。文章分析了CLLLC型BDC的运行特性,优化谐振网络的参数,建立了小信号模型,设计了变频闭环的控制算法。实验结果表明,文章所提出控制方法具有很好的调节性能,可以实现软开关,减小了系统的功率损耗。  相似文献   

8.
该文提出一种基于开关电容的高增益双输入变换器,同时具有单输入源供电和双输入源供电模式,开关电容的引入,使变换器具有电压增益高、功率器件电压应力低的优点.2个输入源间采用功率器件连接,使得变换器在单输入模式下采用交错导通控制,有效地减小了输入电流纹波,同时当d≥0.5时,2个电感可实现自动均流,降低控制难度.在双输入模式...  相似文献   

9.
利用新能源发电进行电解水制氢是实现新能源就地消纳和氢能利用的重要途径,以匹配电解水制氢工作特性的制氢电源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质子交换膜电解槽电解电流、温度与电解槽端口电压、能量效率、制氢速度之间的关系,得出制氢电源需具备输出低电流纹波、输出大电流、宽范围电压输出的特性。为满足新能源电解制氢系统需求,提出一种基于Y型三相交错并联LLC拓扑结构的制氢电源方案,该方案谐振腔三相交错并联输出,满足电解槽大电流低纹波工作特性,并采用脉冲频率控制实现谐振软开关,提高变换效率。最后,搭建仿真模型和6 kW模块化实验样机,验证所提出方案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提出一种新型软开关策略,在不添加任何元件且不改变输入电流纹波的情况下,通过减小滤波电感产生足够大的相电流脉动,使得相电流在下开关管导通前流经下管的体二极管,从而实现下管的零电压开通。该策略不仅可减小开关损耗,提高运行效率,还能减轻电感和散热器的重量,提升装置的功率密度。最后通过一台2 kW实验样机验证所提软开关策略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1.
针对现有文献中的LLC无传感器同步整流方案解耦精度不高,未考虑负载变化和输出电压滞后的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基于移相角前馈的LLC无传感器同步整流控制策略。通过分析建立同步整流驱动高电平时间和混合控制下开关频率与移相角之间的关系,利用寻优算法来实现精确的同步整流,引入移相角前馈控制来解决寻优算法控制滞后的问题。最后通过实验对所提出的方案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2.
13.
基于实际太阳能无人机的应用背景,对其核心功率变换部分展开深入研究。通过在传统同步整流型Boost变换器基础上增加少量无源元件,利用电感电流的连续性,构造功率开关输出电容放电环节,在保证主功率电感电流纹波较小的情况下实现功率开关的零电压开通,克服传统同步整流型Boost变换器为实现软开关而工作于准方波模式下,电感电流纹波较大的问题,从而有助于延长无人机蓄电池组的使用寿命。从该拓扑的模态分析出发,对功率开关的零电压开通实现过程进行详细分析。此外,对变换器进行参数设计,总结整个变换器的主要损耗计算方法。最后,利用GaN功率开关器件,搭建一台额定功率为500 W的实验样机,并与相同工况下的同步整流型Boost变换器进行对比。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基本一致,峰值效率达到96%。验证了理论分析的准确性以及该拓扑的实际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提出一种新型单级非隔离Buck-Boost逆变器.为使输入电压与调制波之间呈线性关系,采用一种新型的非线性PWM策略.该逆变器具有平衡的升降压能力,适用于光伏系统等输入电压宽范围波动的场合;此外该逆变器所用开关器件较少,仅需一个感值较小的电感作为储能元件,无需电解电容,并具有体积小、成本低、效率高、短路及断路保护简单等...  相似文献   

15.
文章设计了带有源缓冲电路的软开关双向直流变换器,在光伏系统高压侧与低压侧能量交换的过程中,该变换器通过有源缓冲电路实现了其开关管的软开关,很好的解决了开关管寄生二极管的反向恢复问题。根据文章理论试制了一台200 W样机。由实验可知,变换器在boost,buck工作模式下均实现了其开关管的零电压开关,有效减少了变换器的开关损耗。与传统双向直流变换器相比,文章提出的软开关双向直流变换器在较大的负载范围内具有最优效率曲线,表现出良好的性能。  相似文献   

16.
针对传统Boost变换器电压增益低、开关器件电压应力大不适用于燃料电池/光伏发电系统的问题,提出一种新型非隔离高增益DC/DC变换器.该拓扑采用浮地并联结构,主电路上下对称,并结合开关电容单元有效提高了变换器的电压增益;此外变换器还具有开关器件低电压应力、低电流应力、电感电流自动均流的优点,多电感并联的结构则有利于提升...  相似文献   

17.
提出一种集成倍压电路的准Z源软开关DC-DC变换器(qZS-SCSS)。通过同步整流技术,将阻抗网络中的二极管替换为辅助开关管Sa,不仅可降低了被替换二极管的导通损耗,而且可提供主开关S的ZVS开关特性;二极管在ZVZCS环境下运行,能极大降低开关损耗和反向恢复损耗;同时通过钳位回路吸收耦合元件的漏感能量。变换器qZS-SCSS具有输入电流连续、能满足光伏发电系统电压增益要求、输入输出共地、电压增益高、效率高等优点。分析和推导变换器的工作模态、电压电流应力、效率损耗和与其他变换器的对比,最后搭建输出功率100 W样机验证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鄂尔多斯市的土壤侵蚀及土壤保持功能的时空变化特征,采用InVEST模型计算了研究区域内潜在与实际的土壤侵蚀量,在此基础上应用该模型分析评估了区域土壤保持功能.结果 表明,鄂尔多斯市2005、2015年实际土壤侵蚀总量分别为266.44×106、306.53×106t,2015年相较于2005年增加了40.09×1...  相似文献   

19.
CLLC谐振变换器因其可实现软开关、功率密度高、调压范围大等优点受到广泛关注,但其传统的控制方法存在开关频率变化大、软开关实现范围窄的不足,导致CLLC变换器效率和功率密度的进一步提高受限.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CLLC变换器的新型调频?扩展移相控制方法,将控制分为两段并给出了分段的边界条件,通过移相控制缩短了开关频率...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水平井牵引机器人所用电源的输出电压必须在很宽范围内调节的问题,提出带辅助谐振网络的移相全桥主电路,并利用PWM控制和频率调节相结合的单级式、单控输出电压宽范围调节实现策略,在不增加电路复杂程度的墓础上,实现了输出电压在较宽范围内调整(45-700 V),实际运行效果证明了这种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