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型显示技术是数字化时代的一大重点发展技术.阐述新型显示技术产业发展现状,重点介绍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管(Active Matrix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AMOLED)、微型发光二极管(Micro-Light Emitting Diode,Micro LED)、激光显示以及电子纸4种热点新型显示技术的原理、国内外现状以及产业发展趋势,分析当前我国新型显示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未来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2.
半导体广泛用于多种公共领域和行业,其中以二极管的应用最为普遍。二极管包括普通二极管、发光二极管、阻挡二极管等,二极管的功能在不同的电路中有所不同。以LED为例,均匀配置了数千个LED,以点矩阵形式构成LED的显示画面。发光二极管通常由不同的气体填充或不同的材质构成,它还能够制作成各种颜色的LED显示源,在电源接通时,可以发出色彩斑斓的光。本文通过对我国LED发光二极管的应用现状及未来发展进行分析,给出对LED未来市场发展的猜测,为LED市场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实用影音技术》2010,(12):36-38
正当大部分彩电厂商将目光聚焦在LED(发光二极管)和3D电视市场时,日韩企业却在下一代主流显示技术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方面形成了相左的意见:一方面,包括索尼、东芝在内的日系企业相继退出关于OLED技术的研发;另一方面,在韩国政府积极政策的引导下,三星、LG电子正在抓紧制订OLED发展战略。我国彩电企业在平板时代和3D时代不占优势的情形下,抓住OLED机遇,两岸携手或有胜盘的机会。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发光二极管(LED)技术在价格、性能和制造工艺等方面都达到了大幅的突破,可优化LED操作的进一步提升,将可望推动LED照明市场的倍数增长。其中最新的商业发展之一,是一系列高压LED产品(ACLED),它们不需要从交流到直流(AC-DC)的转换器即可直接用交流电源电压操作。在本文中描述的ACLED照明系统是:  相似文献   

5.
《实用影音技术》2008,(6):45-47
作为最有希望统领新一代显示技术的代表,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一直备受关注。日前,三星电子高调宣布了其未来三年OLED的发展战略,并表示2009年0LED电视机将量产;率先上市11英寸OLED电视的索尼也在尝试着降低成本。  相似文献   

6.
《光机电信息》2007,24(4):60-61
美国光电子工业发展协会(OIDA)总裁兼总经理(CEO)MichealLebby于2007年2月在NorthCarolinaStateUniversity发表的1篇演讲中,论述了该协会对高亮度发光二极管(LED)技术的看法。他在演讲中阐明了OIDA的观点.对全球高亮度LED技术进行了回顾和对未来光电子应用,例如宽带、纳米光子、激光二极管、太阳能电池、图像传感器、光互连网、数据通信和40Gb/s组件和系统等市场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文章首先针对LED的硬件结构做出必要的说明,而后进一步针对当前LED显示工作的实际展开状况,就其软件层面的相关技术展开讨论,对于加深LED相关领域的了解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发光二极管(LED)大屏幕显示技术,在当前社会环境中占据有重要地位。其技术与液晶屏幕等类似显示设备相比,具有技术简单、投资以及生产成本较低等特征,因此其应用状况一直发展良好。  相似文献   

8.
《半导体行业》2005,(4):18-18
光电子及平板显示技术是当今科技热点,也是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近几年国内光电子及平板显示市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根据赛迪顾问的数据,2004年中国发光二极管(LED)市场销售额为115.1亿元,比2003年同期大幅增长27.5%,手机、显示屏、指示灯、LCD背光源、照明以及装饰灯等领域对LED产品的需求都有大幅增长。  相似文献   

9.
曹文贤 《电视技术》2021,45(9):107-114
近年来,Micro LED已成为热点研究领域.Micro LED是最有可能替代TFT LCD的下一代显示技术,但该领域依然面临产业分散、设备不成熟、量产难、生产成本高等问题,尤其是巨量转移技术的瓶颈,给Micro LED真正走向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带来巨大阻碍.基于此,就Micro LED巨量转移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合论述,全面地分析、总结4类8种巨量转移技术的原理、国内外主要研发机构及相关工艺设备,并对其进行分类研究和点评,最后论述巨量转移技术研发的关键挑战和未来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微缩化发光二极管(LED)显示技术的特点及典型应用,分析了微缩化LED显示的关键技术及其解决方案,从技术层面汇总了国内外关于微缩化LED显示的研究进展,并对微缩化LED显示技术进行了总结和展望,特别提出了针对军用领域,应以Micro-LED显示器件的实用性及可靠性为目标,加强驱动架构设计和电路控制技术,优化器件散热能力,解决显示器件的夜视兼容、EMC性能等特种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1.
从技术角度,大屏幕主要分为拼接产品和融合产品。拼接产品主要有四大技术类型.分别是DLP(基于德州仪器的数字光处理)技术、LCD(液晶)技术PDP(等离子)技术、全彩LED(ligth ern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技术。融合产品主要为多台投影机融合显示。  相似文献   

12.
十年来,发光二极管(LED)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可见发光二极管的发展尤为突出.从工业机械到家用电器这一宽广的范围内,可见发光二极管已取代了常用作各种显示的白炽灯与氖灯.这一发展是随市场上各种需要应运而生的.伴随着宽广的多样化,高亮度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因素.本文讨论高亮度LED的技术趋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3.
美国惠普与好莱坞电影公司梦工厂(DreamWorks)近日宣布,将在2008美国国家广播协会博览会上展示一项名为DreamColor的新型显示技术。借助这项技术,今后各大媒体公司和企业用户在使用LED(发光二极管)背光技术的液晶显示器(LCD)时,就可轻松分辨和处理多达10亿种的不同颜色变化。  相似文献   

14.
根据PIDA最近所发布的资料显示,2001年全球光电组件及LED市场的产值不减反增。2002年该市场的前景仍继续看好,台湾LED产值将持续增长,预计达台币139.01亿。属于光电组件之一的发光二极管(LED),其全球产值在2001年为  相似文献   

15.
《光机电信息》2009,26(12):38-39
台湾的科学家最近以氧化锌(ZnO)/蓝光有机材料复合薄膜,制作出白光发光二极管(LED)。他们利用水热法成功地在蓝光有机发光薄膜上生长无机ZnO纳米柱阵列。此技术有别于传统LED的外延生长制作方式,不仅方法简单且全程低温.对于未来发展白光光源极具吸引力。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汽车对车载电子系统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促进了车载显示技术的快速发展。研究了车载显示技术原理,介绍了新型发光二极管(LED)技术,对比了不同技术的优缺点,为车载显示技术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思路。  相似文献   

17.
《电子测试》2006,(11):94-94
Avago Technologies(安华高科技)近日宣布为户外电子标志和信号灯(ESS)市场推出三款新型高亮度全彩发光二极管(LED)系列产品。安华高科技的HLMP—xx61系列椭圆形LED是专为全彩户外大型运动场的记分板、电子广告牌、流动显示标志、交通信号灯及标志应用领域而设计的。  相似文献   

18.
光电子及平板显示技术是当今科技热点,也是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近几年国内光电子及平板显示市场呈现出正蓬勃发展的势头。根据赛迪顾问的数据,2004年中国发光二极管(LED)市场销售额为115.1亿元,比2003年同比大幅增长27.5%,手机、显示屏、指示灯、LCD背光源、照明以及装饰灯等领域对LED产品的需求都有大幅增长。目前中国已经占据全球LED市场四分之一的份额。未来在国家半导体工程启动的带动下,国内LED市场将以年均近20%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09年其市场规模将达到282亿元,在全球市场中所占份额件上升到三分之一强。与LED市…  相似文献   

19.
LED显示屏产业发展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LED显示屏的三种常用分类方式,阐述了LED产业链的上中下游分工、组成、技术水平和标准制修订的情况.通过研究全球和中国2006~2012年LED显示屏市场规模,提出LED显示屏在国际和国内的市场发展态势.总结从1989年到2009年我国20年LED显示应用产业的发展经验,指出LED显示应用产业面临的困难和发展方向,并提出加速发展我国LED显示产业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前景看好的固体照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进的器件设计、大功率封装以及荧光粉转换技术的进展已使发光二极管(LED)实现了商品化。这在几年前还是无法想像的。1968年,首批商用发光二极管的光通量仅为0.001lm。20世纪90年代中期,商用发光二极管仅作为指示灯用以照亮仪表盘上的数字和汽车转弯时闪烁的信号等。然而在过去的32年中,发光二极管技术始终遵循Haitz定律发展,即每18~24个月,发光二极管的光输出(光通量,用流明为单位)翻一番(见图1)。随着发光二极管技术不断发展,大功率可见光发光二极管为固体照明开创了广阔的新市场,例如节能型交通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