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5 毫秒
1.
《Planning》2019,(6)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了互联网时代,在互联网的推动下人们的日常生活得到了巨大的改变。网络技术在带来便捷服务的同时,也附带导致了许多网络诈骗犯罪的滋生。诈骗分子通过网络实施诈骗行为,不仅给广大受害者造成了经济损失,也严重破坏了正常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管理秩序。近年来,随着网络诈骗活动的频频反生,法学界对网络诈骗犯罪高度关注,对网络诈骗犯罪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本文对网络诈骗犯罪的概念、类型及特点进行了详细论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网络诈骗犯罪的防范建议,对规制网络诈骗犯罪提出有效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3,(17):234-235
网络的发展具有双面性,在给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我们带来了来自利用网络为工具的网络犯罪的困扰,其中网络诈骗犯罪作为网络犯罪中最常见的一种,也是社会危害影响较大的一种,其表现形式多样,又因为网络诈骗犯罪是一种新型的犯罪模式,其具有自身特有的特点。针对网络诈骗犯罪的泛滥和危害,遏制和预防该犯罪已经成为我们刻不容缓的任务。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7,(5)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因其越来越大的影响力,网络也逐渐被有心人士利用,成为了诈骗犯罪的温床。如今,网络诈骗犯罪类型变得多种多样,特点表现突出,因此,国家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和防范网络诈骗犯罪。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31):193-194
在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下,利用手机短信、网络通讯平台等电子手段实施的网络诈骗犯罪率逐步上升,甚至已经成为了一种危害社会的公共现象。电信网络的发展和普及,给生活带来艺术性的同时,也给网络犯罪带来了滋生的土壤,严重影响着国家和个人财产的安全。本文围绕网络诈骗犯罪的成因、特征及相关问题展开探究,供大家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22,(1)
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是如今网络上的一种新型的犯罪方式,它影响面大,受害者广,技术性强,发展速度快,并且由于是在网络上实施诈骗,很难对犯罪现场窝点进行打击,难以掌握犯罪证据,使得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发现难、取证难、打击难"。从现场勘查的角度,探讨电信网络新型诈骗案件中"网络流"数据的勘查要点,规范对此种案件的手法及步骤,为打击网络犯罪提供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8,(11):140-141
电信诈骗犯罪依旧是我国网络犯罪中最频发的一种,犯罪分子不断翻新诈骗手法进行犯罪活动,也使得电信诈骗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新的手段、方法,基于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侵犯而借用手机、固定电话及现代网银技术实施的非接触式的诈骗犯罪,正严重危及到人民的财产安全及生命安全,扰乱了社会秩序,预防电信诈骗犯罪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22,(2)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已经成为当下社会综合治理和刑事犯罪打击的一块顽疾。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高发、频发,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本文从网络诈骗犯罪发展脉络、实证分析梳理、刑法规制研究等方面进行检视、反思,探求困境突围的应然模式。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7,(36):103-104
大数据时代的网络技术更发达、辐射面更广、传播速度更快,且基于电信网络实施诈骗所得的非法收益可观,可谓"一本万利",致使越来越多的不法分子参与到网络犯罪中。另一方面,网络的私密性、信息高度共享性、快捷性、跨时空性等特点冲击着传统的道德观和法律观。本文将从司法实务部门办理的一起涉众型特大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出发,对我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防控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9.
<正>电信网络诈骗作为新型犯罪的典型代表,随着通讯网络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网络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已成为发案最多、上升最快、涉及面最广、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犯罪类型。伴随着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多发高发,其受害群体也不断扩大,从小学生到老年人均已成为犯罪分子实施诈骗的目标群体。大学生群体由于其学习生活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较高,更是成为了诈骗分子的主要目标群体,高校也成为电信网络诈骗的重灾区。据统计,近年来大学生受电信网络诈骗的案件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8)
网络骗捐犯罪是一种最新出现的网络犯罪手段,与一般的诈骗犯罪手段相比,网络骗捐大多是诈骗者通过捏造事实来骗取网民的同情心,从而获得财物捐赠。本文首先对网络骗捐进行了概念性的描述,其次分析了造成网络骗捐的原因,最后就网络骗捐的防止提出可行性建议。为就如何有效打击网络骗捐现象、净化网络环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9,(26)
电信诈骗是新时代的新型犯罪手段之一,而它的科技性和时效性让电信犯罪在治理问题上存在一定的难度,犯罪人员大都具有一定的防范意识和防范手段,因为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科技含量,近些年来,我国针对电信诈骗开展了多次探讨和研讨,针对其犯罪的复杂手段和多变的途径进行调查和追踪,进而打击了各大电信诈骗网点。加强电信诈骗防范意识,打击电信诈骗,寻求网络的安全性,是时代赋予的新的任务。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7,(36):167-168
近些年,网络的快速普及方便了民众的生活,但同时也引发了许多全新的社会问题,青少年网络犯罪便是其中之一。在网络空间中,青少年网民的数量不断攀升,网络庞大的信息资源中难免会出现一些负面内容,从而对青少年的成长造成不利影响,引发其网络犯罪。现阶段,青少年网络犯罪在原有特征的基础上,逐渐朝着智能化、团伙化、网上邀约化以及向农村拓宽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9,(1)
网络金融犯罪是网络时代的一种新型犯罪形式,网络金融犯罪数量逐年增加。因此,打击和预防网络犯罪已经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司法人员应该加强对网上金融知识的研究更快地打击犯罪。本文主要从打击和预防网络金融犯罪的法律和技术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对我国网络金融的实践和网络时代金融业的健康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4,(6)
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私人信息大量的暴露于网络媒体之下。从打扰人们正常的生活到一步步走向网络犯罪的深渊,私人隐私的泄漏引发的社会后果日趋加重。笔者基于私人信息的大量泄漏产生的网络诈骗这一事实基础之上,反思当前社会网络信息中存在的问题,就如何保护私人信息的安全,预防网络诈骗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从根源上有效遏止网络诈骗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9,(17)
当前,网络经济诈骗的形式多样,犯罪成本低,作案区域广,人员分工复杂,为侦破工作带来很多困难,更为重要的是,网络经济诈骗,给广大群众带来了经济损失和精神上的伤害,这就要求我们用敏锐的眼光去探查网络经济诈骗的各种途径。文章针对层出不穷的新型网络经济诈骗行为进行深入浅出的研究,对网络诈骗的现状及手段进行分析,利用大数据平台进行分类研究,同时也指出了新时代下不法分子的"与时俱进",带给了我们更多的挑战与更艰巨的任务,提升自我防范意识,加强手段的推陈更新,都是将来网络经济诈骗防范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22,(2)
本文笔者从"两头骗"犯罪基本模式出发,对新兴线上网络"两头骗"诈骗类型进行研讨,助力解决审判实践中的民刑界分、被害人确认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7,(7)
对于网络而言,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但是,它也是把双刃剑,为网络诈骗行为提供了土壤。鉴于当前在网络法律法规建设方面的不健全,还没有实现对网络诈骗行为的有效防范和控制。本文全面介绍了网络诈骗法律法规建设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9,(36)
网络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网络技术在为公众提供便利的同时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潜力,在高额经济利益的诱惑下,网络成为了一些传统犯罪的"外衣",为违法犯罪提供了新的技术渠道和途径。当前,网络犯罪的速度不断上升,以网络诈骗案件为例,几乎每十分钟就会发生一起网络诈骗案件,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许多传统犯罪都逐渐向网络犯罪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9,(21)
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互联网已成为主要传播媒介之一,它为人们创造出一个便捷、高效的虚拟世界。与此同时,因网络而引起的诈骗层出不穷。尤其在高校中,网络诈骗已成为侵犯大学生财产安全的一大毒瘤,究其原因,主要包括网络信息时代信息易泄露、大学生涉世未深判断力不足、网络诈骗行为的密集覆盖与网络诈骗手法多样等。而当前相关法律法规没有对网络诈骗做出专门规定,作为大学生生活学习主要场所的高校,应联合多方力量将网络诈骗的苗头予以控制。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9,(18)
当前网络经济诈骗的形式多样,犯罪成本低,作案区域广,人员分工复杂,给广大群众带来了经济损失和精神上的伤害。文章指出了网络诈骗的现状及常见实施手段,利用大数据平台进行分类研究,提出了若干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但同时也指出了新时代下不法分子的"与时俱进",带给了我们更多的挑战与更艰巨的任务,与其的斗争已经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而上升为了团体乃至全社会的合作。借助国家的法律法规,提升自我防范意识,加强手段的推陈更新,都是将来网络经济诈骗防范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