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赵超 《城乡建设》2021,(11):37-39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平台,构建互联互通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核心内容.粤港澳大湾区交通基础设施已基本形成网络,客运、货运、机场、港口互联互通水平进一步提升,初步成为功能完备、通关便利、流转顺畅、各类交通基础设施联通的对外开放门户和枢纽.但是也存在交通基础设施布局不均衡、东西两岸交通基础设施联通不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减慢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粤港澳大湾区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制约粤港澳大湾区的进一步发展.要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实际情况,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为依据,打破各个城市之间的交通基础设施协同发展壁垒,加速三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整合,实现三地人员、资金、货物、信息等要素便捷流动,促进大湾区交通基础设施协同发展,实现粤港澳大湾区交通基础设施高效互联互通.  相似文献   

2.
正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为配合纲要,粤港澳三地政府于2月21日在香港举行宣讲会。此前在1月底的广东省人大会议上,广东省发改委主任表示大湾区建设的时序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到2020年,打基础;第二阶段是到2022年,基本形成三地规则对接;第三阶段是到2035年,全面建成国际  相似文献   

3.
<正>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由精心布局的谋划阶段进入快马加鞭的实施阶段。三年来,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新进展,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内涵的“硬联通”和以规则机制对接为内涵的“软联通”正在不断加快、加深,促进了粤港澳大湾区的互联互通。  相似文献   

4.
正国家发改委近日印发《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的批复》,同意在粤港澳大湾区有序实施一批城际铁路项目,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城际交通供给质量,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目标是,按照科学布局、统筹衔接、创新发展、支撑引领的原则,在继续实施并优化原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际轨道交通网规划基础上,进一步  相似文献   

5.
《规划师》2017,(11)
粤港澳三地协作治理由供水保障起步,实现了向经贸合作、环境治理等多领域的拓展,并逐步搭建了以行政协议为顶层设计,以合作联席会议、专责小组为基础的协作治理机制,推动了三地的融合发展。文章在总结粤港澳三地关系与协作治理机制演进的基础上,认为随着《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的实施,粤港澳大湾区的协作治理机制建设将进入新阶段,建议加强区域统筹规划、构筑"四方协议+大湾区发展合作委员会+联席会议+专项合作"的协作机制、完善粤港澳大湾区法治框架,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国际一流湾区。  相似文献   

6.
<正>值得注意的是,《纲要》提出依托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建设科技创新金融支持平台,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试点。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正式发布,各界纷纷展开讨论:粤港澳大湾区是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条件下建设的,国际上没有先例,那么,大湾区内的城市、产业将迎来怎样的发展机会?不妨从纲要看看大湾区发展的亮点。  相似文献   

7.
<正>"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2017年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9年2月18日,国家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合作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纲要》指出,要在粤港澳大湾区"建成智慧城市群,推进新型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和珠三角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将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定位成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随着新时代全面开放新格局和数字中国建设的引领,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中心城市以及一带一路  相似文献   

8.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新时期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回顾了粤港澳规划协作的历程:从"前店后厂"分工逐渐转向制度层面的协调,但仍面临跨境规划协作的平台和渠道单一、依赖省级政府统筹协调及协作手段单一等问题,三地对于涉及核心利益问题的协调力度不足。针对问题,文章提出了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协作的总体思路是搭建多主体参与的开放型协作框架,具体策略包括建立多层级多主体的规划协作架构、推动三大都市圈城市规划一体化、共建大湾区国际优质生活圈、推动战略性地区的规划共建共享、探索多元的规划协作手段。  相似文献   

9.
毕业设计是城乡规划专业本科生教学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近年来,随着规划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各大院校教学体系的不断深化改革,各大高校之间的联合毕业设计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逐渐出现。粤港澳大湾区高校联合毕业设计是由深圳大学2018年发起的联合毕设活动。立足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背景,粤港澳大湾区高校联合毕业设计充分体现出未来性、在地性、开放性特征,为我国城乡规划及相关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10.
粤港澳地区是我国独特的"一国两制三法系"的区域,并由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规划法规体系。为进一步探索粤港澳地区未来如何开展规划法规制度上的矛盾协调、借鉴交流与创新,通过充分搜集广东、香港、澳门的规划核心法律文本,在系统完整的梳理三地现行规划法规的立法背景、规划法规的内容安排与运行特征后,发现三地规划法规体系均呈现出与本土制度环境相匹配的渐进式变迁过程。当前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改革语境中,三地规划法规制度协调和融合所创造的良好法治环境将有利于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发展,三地应立足各自制度环境,渐进式地形成既适应本土情况又符合国际惯例的规划法规制度。  相似文献   

11.
粤港澳合作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的主旋律和主要机制。以往粤港澳合作的基本特点是以互补性为基础,形成以“前店后厂”为特征的生产链的纵向分工。发展到今天,粤港澳之间原有的互补性已经明显减弱,互补性合作格局赖以形成的宏观背景也发生了明显变化,需要在新的背景下重构粤港澳合作格局。提出了基于价值链的重构、基于空间的重构、基于战略愿景的重构等3种思考路径。重点建议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基于共同的发展愿景,实现优势整合、优势再创,从跨地经贸合作走向区域协同创新,从组织跨地生产链走向共建优质生活圈,从事项性合作走向构建要素流动的统一市场。  相似文献   

12.
揭示粤港澳大湾区实施建筑师负责制存在的困难及政策文件解读,为业界人士参与大湾区建筑师负责制提供参考。对《粤港澳大湾区建筑师负责制指引(征求意见稿)》进行解读,结合问卷做现状研究,总结归纳。发现业界对建筑师负责制发展疑虑集中在收费、法律法规、责任保险、建筑师综合能力等方面,而《指引》对上述问题均做了详细规定。《指引》为大湾区实施建筑师负责制提供了有效政策基础,构建健康有序市场体系及建筑师培养体系,加强建筑创作和设计原创的知识产权保护是推动建筑师负责制实施的有效之举。  相似文献   

13.
从粤港澳大湾区来看,支持香港繁荣稳定发展是重要使命,从香港来看,融入湾区发展是重要历史机遇。从现象上看,要解决香港的住房需求、产业转型、社会矛盾等核心问题,需要提供新的发展空间,在湾区建设若干重大空间平台,而要发挥这些平台的作用,要在制度上不断突破,促进香港与湾区内部的要素自由流动。但实际上,若没有彼此双方的文化认同,重大平台与制度创新都无法发挥真正价值,因此,文化认同才是实现香港融入湾区发展重大机遇的根本策略。  相似文献   

14.
马星  黎智枫  张泽  肖扬 《南方建筑》2018,(4):117-122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协助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成为了政府、学者关心的重要议题。港台资本曾对珠三角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在新背景下为了判断港台投资是否仍会发生以及以何种方式发生;本研究通过港台资企业象征港台直接投资,以珠三角九市的港台资企业名目为数据基础,运用GIS技术在镇和市辖区街道合并的尺度分析企业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在国际生产折衷论的框架下解析其影响因素,探索最新的港珠关系。研究发现,2001到2014年珠三角港台资集聚特征明显,15年间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两核双轴串四点”的空间结构。在制造业的所有权优势几乎不变的背景下,成本和制度的区位优势仍然吸引着港台商的资金,但优势正在减弱,集聚的区位优势开始显现;而港台商愈发显现的品牌、代理等所有权优势与珠三角市场、区域和集聚的区位优势共同影响着港资服务业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15.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需要两地建筑行业深度合作,但香港与内地建筑业在法律体系、建设流程、资质要求等方面存在很多差异。为提高香港与内地建筑业的合作效果,在对业内人士多番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得到影响香港与内地建筑业合作效果的13个因素,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香港与内地建筑业合作效果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并作相关假设,运用SEM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基础能力、合作态度和合作环境对合作效果的影响。研究发现,专业人士的基础能力、合作态度和合作环境对两地建筑业合作效果都会产生显著影响。其中,香港人员优势、港方在内地的适应性、主要合作障碍、互惠意愿、竞争压力依次为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另外,三类影响因素也存在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6.
依据教育部、广东省教育厅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等官方网站的相关数据,从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中外及与港澳合作办学的机构和项目、海外设立孔子学院情况、留学生与港澳台侨学生数量四个方面对广东和上海两座城市进行不同维度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比较,分析两地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特点及存在的差距。比较结果显示,上海市在政策推动和留学生奖学金支持力度方面优于广东,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数量、海外孔子学院数量及来华留学生数量均多于广东,但广东毗邻港澳地区,与港澳合作办学的机构和项目数量多于上海,港澳台侨学生数量位居全国第一。总体上,广东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水平低于上海,应积极向上海学习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经验,利用自身经济总量第一大省和毗邻港澳的优势,抓住“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机遇,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逐步形成具有粤港澳大湾区特色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7.
按国家发展规划,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世人关注的区域品牌,大湾区各中心城市都将有自己的核心定位和品牌优势,但大湾区品牌尚需要从认知和感受两个层次来建构自己的品牌。粤港澳大湾区不仅是一个新概念、也是一个新组合,因此,在这一新组合中,发展治理是当务之急,不仅需要投入大量资源进行建设,也需要在湾区定位的基础上,构建湾区品牌,提高湾区的知名度、美誉度和感受度。湾区品牌的构建,不仅要发挥城市优势,构建品牌,也要引入新的发展模式,形成中心模块。最终,各中心区块链接组合为一体化、有特色、优势互补的大湾区品牌。  相似文献   

18.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创新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是经济全球化新格局下我国打造的世界级城市群。通过构建基于“产”“城”“人”的产城融合多指标评价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进行测度评价。结果显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产城融合水平整体较高,广深两城排名始终位于前列,但其他各城发展存在不均衡;粤港澳大湾区宏观政策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对推动本地区产城融合有重要影响;粤港澳大湾区区域产业等级差距进一步扩大,产城融合与城市发展逐渐回归以人为本。基于此,从基础设施、产业结构、人才吸引及核心城市打造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协同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9.
线性文化遗产因具有跨地区交流及包容文化多样性而具备了丰富的文化意义,同时也提供了一种在场教育的动态文化景观,这是具有国际普遍认同的文化线路(Cultural Routes)重要的价值内涵,也是传承民族记忆和唤醒文化自信的重要策略。当前,以粤港澳文化为内涵,线性文化遗产为主要载体,绿道与碧道为背景的开放空间网络组成了粤港澳文化线路的空间体系框架,具有凝聚区域文化认同的重要潜力与价值。依托文化线路构建粤港澳人文湾区的空间战略将对大湾区面向国际更具影响力、内部深度融合更具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提出塑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活态”湾区文化线路,调动区域深度合作和城乡共享发展,提升湾区文化凝聚力的战略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